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

2018-01-24李瑜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8期
关键词:礼仪教育新时期大学生

【摘要】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礼仪教育作为国家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在大力宣扬素质教育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礼仪教育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一些大学生仍存在不文明现象,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初衷相背离。本文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含义与特征为出发点,明确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28-02

我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直接的反映出精神文明的建设,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在国与国或人与人交往日益频繁时,就会出现东西方文化之间或者人类不同性格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使其世界各地的礼仪与习俗在不断的相互融合与发展,而各大高校同样应当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中[1]。大学生作为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高校则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根源地,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大学校园了存在着诸多不文明、不守礼等不良现象,与国家建设文明社会的初衷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所以说,对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含义

礼仪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相互尊重的礼貌行为,在仪容、仪表或者仪态等的端庄规范都是对他人的尊重。礼仪则是礼节、礼貌、仪态与仪式的统称,礼节中最为常用的就是礼节与仪式两种[2]。在一般情况下,礼节具有个人性,不需要借助任何装饰物品或者他人就可以完成的形式,例如:鞠躬、问候等;而仪式则具有集体性,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的,例如:奠基仪式、结婚仪式或者迎宾仪式等。大学生礼仪主要发生在学校,受到学校氛围的影响,大学生根据社会或者学习规范而形成的习惯,是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特征

礼仪作为社交过程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且内涵较强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而这些特性具有时代性、继承性以及多样性等,同样,这些特性也是新时期大学生礼仪中所具备的,了解与掌握这些特性对深入了解礼仪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时代性。礼仪是一种文化形态,在不同时代的社交中突出反映人际交往领域的一种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礼仪存在与人类发展初期,人与人之间存在交往,就存在礼仪,而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鲜明的时代性。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学生见到恩师都要行跪拜礼,现代则称之为注目礼,还有就是封建社会时期男女同学不可以有肢体接触,而现代则成为现代化同学之间的握手礼,以表示双方的友好关系,种种现象充分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礼仪的时代特色。

继承性。礼仪的继承性与时代性之间相互关联,是体现国家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礼仪是一种文化观念,是一个民族经历数代人长时间积累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时代不变迁的情况下,其观念则会保持不变。然而,新时期的大学生礼仪同样具有继承性,新时期大学生的优秀礼仪都是经过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在古代,学者都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之人,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同样有所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拓展自身的眼界,还需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且积极吸取古代先人身上的优秀文化与文明礼仪。

多样性。在社会发展中,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不同国家、民族、行业中的礼仪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可以充分反映在新时期大学生礼仪上,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因此大学生礼仪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缺失

在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新时期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致使多数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责任感与高尚品德的培养。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来看,多数家长缺乏理性与正确的指导,致使大学生的利益观念严重匮乏;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仍处于应试教育下,多数父母都会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用功读书的标准[3]。由此一来,学生在面对考试成绩以及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学习礼仪知识,导致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失。

(二)学习礼仪教育内容不全面

在中小学阶段,我国学校对礼仪教育普遍存在重视度不高的现象,将教育重点主要放在了知识传播以及技能培养上。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过于重视,而降低了对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严重阻碍了礼仪教育的开展。在步入大学生活后,有关德育的课程都偏向于理论知识,缺乏实质性的东西,礼仪教育内容由于形式单一以及内容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多元化形式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缺失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出现大量的新事物与新思潮,使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影响。在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逐渐出现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然而大学生是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这些负面影响下,得不到良好的礼仪教育,容易致使大学生踏上不归路[4]。同时,在高校大学生中,多數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不足,并且不清楚礼仪文化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礼仪文化是过于陈旧的思想观念,应当摒弃的东西。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了解与学习礼仪文化,从而致使他们在礼仪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优化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在礼仪教育课程开设中,需要合理规划礼仪教育的各项课程,进一步提高礼仪教育的课堂效率。同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提升礼仪课堂教育的地位,将礼仪教育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到实处,在不断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灌输的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5]。另外,完善礼仪教育的师资队伍,将礼仪课程纳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中,转变对礼仪教育的传统看法,从而推动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积极开展礼仪教学实践活动

丰富礼仪教育的课堂内容,将礼仪教育课堂内容讲授与不同形式的讲座相结合,进一步促使礼仪内容的全面化。积极开展校园礼仪风采大赛或者争当文明大学生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不仅可以实现礼仪教学的实践性,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礼仪文化[6]。另外,在校园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促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了解与学习文明礼仪知识,还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报刊、校园网站或者广播等形式,大力宣扬礼仪文化,引导学生形成知礼、懂礼与守礼的高尚品德。

(三)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在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教育中,想要提升礼仪教育的作用,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以及自我完善的优势。首先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组织的各项礼仪活动,在活动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充分彰显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魅力与风范。最后开展有关“道德、诚信”的活动,并主动制定活动计划,彰显出礼仪的自律作用。另外,积极鼓励学校师生找寻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并对其不文明现象加以管制,在校园中积极开展辩论会、小品表演或者演讲等活动,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从而促进建设文明学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华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3]潘国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4]徐柏才.大学生成才导航工程论纲[M].人民出版社,2010.

[5]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敖洁.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瑜(1982-),女,布朗族,云南普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礼仪教育新时期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