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研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

2018-01-24姜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8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姜红

【摘要】本文主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大学的研究性教学,观点如下:一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二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课前要围绕研究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课堂要围绕学生主动性发挥采取多种课堂讨论形式,关注课堂中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课后管理要及时反思、反馈。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课堂数学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保障概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8-0049-02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文件中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场所,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对于落实研究性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地位。笔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结合《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专业特点,对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进行了以下的思考和总结。

一、教师应加深对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认识

(一)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目的对新知识观的回应

新知识观把知识看作行动或过程,看作个体在出于各种目的而试图理解所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的认知建构和创造的过程。新知识观观照下的认识论可称之为“知识的参与者理论”。[1]

研究性教学目标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关注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自由探索的乐趣与体验;既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又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经受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燃起的探究欲望及建立起来的信心和勇气。重视让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主判断、敢于质疑、勇于担当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二)研究性教学中“探索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这种探索性自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程展开之前对课程内容的探索性、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性、对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对学习效果考核的探索性上;二是学生不再是单向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在文献和资料的査找、相互的讨论,特别是争论过程中、研究性的考核中,对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积极主动地探索性学习。

二、《社会保障课程》对于研究性教学内涵的實践

(一)课前准备:围绕研究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

1.从学生研究性能力培养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首先因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性和时代性强,尤其是近些年在城乡统筹、适应流动性方面都在对政策进行调整,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其次,因为社工学生对于社会问题关注强的专业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上着重选择政策与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性别结构、人口流动结构上所呈现出的问题剖析。在方法的训练上更为强调宏观性的定量分析。

社会保障是公共产品,应该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民生情怀,在教学内容中贯彻公平、正义、共享、发展等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主题,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和幸福作为中心目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用民生理念分析和评判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概念与学生的个人经验或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支持学生支持论点的学习,根据资料提出问题的联系。

2.围绕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但并不给定具体的问题,而是通过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以供参考,但究竟选择哪些内容、采用什么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自由作出选择,而非由教师来规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去大胆怀疑、猜测。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其封闭性和开放性同时具备。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要求在有限时间内的信息的传递和观点的交流。《社会保障概论》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总体体系中分为理论部分和政策部分。理论部分在教学知识体系中主要是背景性知识和在分析范畴性知识,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历史纬度和经济、社会思想维度比较广,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就要注重课前一些思想学派知识的基本了解,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课堂引导对一些思想观点的讨论,注重同学们有差异性的观点的存在,让学生了解多元的视野对问题的理解。在课后可以布置相关的参考文献,让同学形成阅读笔记。

(二)课堂组织:围绕学生主动性发挥采取多种课堂讨论形式,关注课堂中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研究性教学有两个具体的目标:一是要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架构体系,二是把学生培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的综合素质人才。这两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在课堂教学中思维的训练。

1.《社会保障概论》课程采用了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性,突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个学期的课堂的教学组织,涉及到教学形式多样性的合理安排,有些课堂以教师讲授、引导讨论为主,有些课程以学生分享为主。在学期的课程安排中,应设计好比例,有松有驰。发挥学生的参与性的教学组织方式很多,比如项目式教学,小组教学等,在这些教学方式中,应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社会保障概论》课程课堂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社会保障本身存在理论上的纷争。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突出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内容中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视角的批判性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意识形态在具体社会政策的分析中所表达的批判性特征,二是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行动主体以及实施的结构的过程分析中批判性特征的突出。三是在社会保障实践中核心价值观“平等”、“个人与福祉的关系”、“公平与正义”教学中的批判性的突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呈现自己的批判性方法。在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置疑、批判精神。

(三)课后管理——及时反思、反馈

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研究性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教学内容适应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上要求对研究性教学不断的进行课后的反思和反馈。所以课后的管理仍是一个研究性的工作。反思和反馈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来展开。可以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应研究性教学;(2)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否适合研究性教学;(3)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如何处理;(4)学生是否发现了新问题,获得了新的收获。在研究性教学中,要求教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情况,及时总结。

三《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与反思

(一)教师的教学理论学习与专业科研学习不足制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扩展,收集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方案,这些对于教师的专业的宽度和深度都有所要求,专业教学知识需要及时更新,而这些是需要教师的积淀的。囿于教师的精力、时间有限,倡议学校建立研究性教学教师的培养机制。

(二)研究性教学目标测量工具还有待完善

研究性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同时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自主性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在课程学习评价中,还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对于学生的研究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有效测量,有待于研究适合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2-23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