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云水谣》的音乐运用

2018-01-24王锡霞

音乐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碧云秋水爱情

■王锡霞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岛,266520)

影片《云水谣》是刘恒根据张克辉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而成的,由尹力担任导演,陈坤、徐若瑄、李冰冰等主演,2006年11月首映。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海峡两岸、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①影片故事梗概:20世纪40年代的台湾岛,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陈坤饰)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牙医王家,并与王家的千金王碧云(徐若瑄饰)坠入爱河,两人很快私订终身。但是当时台湾岛上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被迫逃离,并辗转到大陆。此后他先是作为军医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战争结束后又作为援藏军医奔赴西藏,在保家卫国的同时默默思念海峡对面的亲人。由于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他绝望之下与对他一见钟情并一路追随他至西藏的战地护士王金娣(李冰冰饰)结婚。但是,陈秋水对台湾岛上的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从未中止,直至他的生命尽头。身在台湾岛的王碧云则履行自己对爱情的承诺,终身未嫁,并担负起照顾陈秋水的母亲的重任。六十年之后,王碧云的侄女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儿子(长相酷似陈秋水)的踪影,一段既唯美又感伤的情感就此接近了尾声。“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炽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构筑了其主体框架。此片以其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配合着主人公的行踪及其地域场景的变化,将中国台湾地区民歌、中国内地汉族人口主要聚居的地区的音乐和中国西藏一带的音乐高度糅合在一起,通过对音乐与画面关系的用心设计,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产生了值得分析探讨的视听效果。

影片中,有一句发问式的台词:“在人世间,把生者和死者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个发问指向的是人生的某种不可预知性。但是,心中的情感牵挂又能穿越生死,把相爱的人紧紧相连。该片的叙事从2005年的美国纽约开始,倒回至20世纪40年代的台湾岛,又转到50年代的朝鲜战场,再进到70年代的青藏高原,最后接上2005年的中国西藏和美国纽约,用传奇式的故事让现实时空中的观众体味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一生难以释怀的情结”。影片中的主人公坚守终生的悲切与感念,仿佛在告诉情感世界日趋脆弱的现代人:一往情深的爱依旧值得存在,也应该存在。眼泪、挣扎和努力,同样都是美丽的企盼。

音乐是电影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艺术元素,其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表情性经常使得创作者相当重视其运用。笔者经观影和分析认为,《云水谣》的音乐与画面结合得相当不错,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艺术主题、渲染时空环境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试对此做进一步阐释。

一、还原生活,烘托气氛,渲染情绪

不同的地域常有不同面貌的音乐文化。该片开场有一个六分钟的长镜头,巧妙地将台北街头的婚嫁喜庆场面、小贩生活状态、国民党军士兵的外表特征等呈现给观众,对台湾岛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一些有特色的情景做了充分展示。大街上叫卖的声音、唱戏的声音、擦皮鞋的声音,以及若有若无地出现的、当时流行的唱片的声音,都在还原着当时台北市民的听觉世界。同时,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如传统的闽南戏曲、台湾布袋戏等的出现,又进一步渲染了时空场景,为影片情节的继续深入进行了有力的铺垫。

而放眼全片,《云水谣》的音乐形式更是丰富多样:既有独唱,又有合唱;既有男声、女声,又有童声;既有慷慨激昂的,又有哀而不伤的;既有西洋乐器突出唯美柔和的,又有民族乐器展现原汁原味的;既有现场同期声,又有后期加工编配的音乐。而且,该片中的每首音乐都有其特定的艺术意蕴。比如片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队表演的《志愿军小唱》是一首包含着快板等曲艺元素的说唱音乐,由当年的部队文艺团体创作,用在这里既满足了影片中典型场景的需要,又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的日常面貌,同时也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战争时期战士们朴实的娱乐生活。

除了还原生活面貌以外,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也水乳交融地进一步烘托了影片中的时空环境,协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彰显着电影艺术中视听结合的魅力。该片中,情节推进的需求、人物的性格及其情感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化,以及时空环境的渲染和表现需求,都要求电影音乐创作者不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并编排多元化的音乐素材。例如,主人公陈秋水被王碧云的母亲辞退后,回到家乡西螺看望自己的母亲。他一直思念着王碧云,夜不能寐,突然有一天,他从母亲那儿得知王碧云从台北辗转来到西螺找他,于是飞奔到村口,终于见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人。此时音乐响起,速度由慢到快,力度也由弱到强,节奏则是快慢交替,对陈秋水极度渴望见到所爱之人的那种焦急心情给予了明确传达。更有趣的是,在深情的呈小调和弦音的弦乐中,还传来了一声雄鸡的亢奋鸣叫,与西螺的乡村美景呼应,展现了人与自然在那种环境里的和谐。在西螺,阔别多日的秋水和碧云畅谈、嬉戏、唱歌、看戏、绘画、拥抱,情景颇令观众回味。配乐在此间也时时回荡在观众耳畔,让二人相聚时的温馨和爱意在舒缓、柔美的音乐声中悄然转换,毫不突兀地让人惊羡地发现,纯洁的爱情竟是如此美妙和高尚。

在秋水家的晚宴上,秋水的母亲充满关怀地与碧云交流,他们之间真切的情感表达,与影片开始时碧云家里富裕、优雅但又严格的生活形成了某种鲜明的对比。西螺有美丽的人、美丽的情感,还有美丽的母亲,这里的画面鸟语花香、一片恬静。此时的配乐旋律优美、风格细腻,加上不同音色的配器表现,更是深化了场景的山水意境,强化传达了主人公的情绪状态,为男女主人公在这里留下的最美好、最刻骨铭心的爱情记忆作了有力的声明,当然也为后面二人相思的传奇打了伏笔。

二、塑造人物形象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电影创作者们为了更好地表现影片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和渲染时空环境、还原社会生活和表现主观情感,往往会借助音乐的力量。音乐虽然是抽象无形的,但能表达剧中人物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感情;如果音乐设计得足够精致,则既能表达情感内容,又能表达情感深度。特别是当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波动难以用语言诠释时,音乐可以有效打通人物形象塑造手段的“瓶颈”。根据笔者统计,全长112分钟的《云水谣》中有音乐的时间约为75分钟,全片不仅用饱满、丰富的镜头语言叙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但仍在等待、寻找中坚守彼此诺言的故事,还巧妙地借助音乐的力量更加完整地实现了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比如,在塑造秋水这一形象时,音乐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秋水在给王家的儿子担任家庭教师期间,与王碧云在楼梯上擦身而过。二人一番简单对话之后,优雅华丽的音乐就响了起来,引导观众在情感表达的张力中感悟到二人爱情的萌芽。伴随着秋水念唐诗、做手影游戏、演奏钢琴曲以及唱英文歌的场景,音乐与画面一步步融合,且相得益彰,既表现了秋水作为知识青年的修养,又塑造了他活泼、聪明、机灵的个性。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音乐传记片《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的主题曲《我们年轻时的一天》(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其第一次出现的场景是在王家,相应的画面既唯美又充满着希望,秋水一边高唱“You told me,you loved me”,一边偷偷注视着正在作画的碧云。此时,歌曲与和谐、温馨、美丽的画面相互补充,使前者成了男女主人公此后爱情的融合点和主旋律。

又如,在高原上,当作为援藏军医的陈秋水从外地风尘仆仆地赶回医院,听到护士轻描淡写的一句“刚才有一个叫王碧云的女同志找你”时,音乐骤然响起。激动的心情让秋水不顾一切地扔掉扛在肩头的氧气罐,近乎失态地、一瘸一拐地奔跑起来,去见自己痴恋多年的女性。这时,铜管为主的音乐以其节奏推动着秋水前行的脚步,当然更是推动着他急切的心情。他狂奔时的配乐厚重、强烈、高亢、激昂,力度也不断加强,速度持续提升。而当秋水真正跑到门口时,音乐的情绪又慢慢缓和下来,配器也改成了弦乐。笔者认为,这一音乐情绪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秋水多年来对恋人的思念、等待、期盼,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整个乐队静静地叙述着,仿佛不允许任何“杂质”污染了这份纯真的感情,这也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的心随着音乐和画面紧紧地纠结起来,唯盼二人相见的那一刻。当秋水深情地凝视着被单后面的女孩的影子时,旋律也变得越发细腻,声响随之越发微弱,这种浓浓的缠绵深情,给人以满腹沧桑之感。最后,秋水发现来找他的不是王碧云,而是王金娣,音乐也随之变得异常厚重,把主人公内心的意外、震惊与失落表露无遗。

三、突出剧作主题

《云水谣》具有鲜明的爱情主题,不仅秋水、碧云二人忠贞不渝的牵绊和至死不变的等待贯穿影片始终,而且薛子路、王金娣对心爱之人毫无怨言的痴情也进一步深化着影片的这一核心意象。但值得指出的是,该片也不是那种单纯的爱情礼赞片,它还夹杂着大时代背景下青年男女的命运悲剧,夹杂着主人公保家卫国和勇于捐躯的高洁情操,夹杂着深邃的关于家国统一的殷殷祈愿。音乐是这部剧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在此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并且在影片中不断承担着突出艺术主题的任务。

影片中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的音乐多采用弦乐演奏,风格细腻,给人以深邃缠绵、意犹未尽的感觉。例如,在跑马地坟场,碧云的侄女晓芮和老年碧云通话时,说出了那句前文提到过的话:“在人世间,把生者和死者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是什么?”这时,画面中缓缓地传入一段小提琴声,旋律动听、悠远绵长,将观众带入令人深思的故事情节之中。这个伤感的曲调似乎暗示了“云”、“水”二人“难交融”的爱情结局。再如,影片开始时有这样一个画面:凄风冷雨的夜里,在一艘在惊涛骇浪中摇曳的帆船上,是表情既无奈又纠结的热血青年陈秋水。此时与画面结合的是维瓦尔第《四季》里《冬》的旋律,这个扑面而来的旋律节奏紧促、强弱鲜明,充满了不安感和不祥感,渲染出仿佛无尽的凝重、压抑、凄冷,仿佛在暗喻着陈秋水从此以后颠沛流离的命运。他无奈的眼神朝着前方,带着思念和挣扎,而管弦乐以其饱满的艺术表现为后面的情节设置了悬念,也从侧面提示了主人公在风云变幻下即将遭遇的爱情悲剧。

在影片的结尾,秋水和金娣为了救助一个难产的女人,冒着生命危险重返灾区,不幸在雪灾中双双遇难。此前,在秋水背着金娣艰难前行的场景中,带有当地佛教音乐元素的配乐轻轻地响起。相关的音乐素材与弦乐奏出的主题曲高度融合,让空灵、悲切的音乐意境将影片的感情线推向高潮。当画面中发生了令人心碎和绝望的一幕,即雪崩覆盖了秋水和金娣的身体,吞噬了他们的生命时,无论是故事还是配乐,似乎都已经超越了时空,重击着观众的心灵,也将缠绵悱恻的“小爱”升华到了舍己救人的“大爱”。圣洁的爱情、圣洁的人,还有神圣的艺术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在此刻又一次被郑重地诠释。音乐不仅凝练了爱情主题,也升华了影片的思想,那就是海峡两岸的人民对和平统一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在与电影艺术的其他元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能给观众以听觉的享受,更能在烘托影片时空环境、突出影片主题、表现人物艺术形象等方面起到突出作用。特别是对于有着多层次意蕴的电影作品而言,电影音乐发挥作用的潜力也更加值得重视。本文对《云水谣》配乐的解析只是个案,这方面的更多梳理和思考还有待学界同人一起努力。

猜你喜欢

碧云秋水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秋水无声
不谈爱情很幸福
插秧
《秋水共长天一色》
碧云岫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桥下再无秋水,桥上再无相思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