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对策*

2018-01-24

山西青年 2018年22期
关键词:社团组织院系学生会

黄 昊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目前高校中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类型繁复,对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长学生见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1]。参与社团活动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普遍趋势。一般本科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分学校、院系两级,除了校、院两级学生会及电视台、广播台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学生兴趣社团,大体可分“理论学习类”、“社会科学类”、“文艺体育类”、“自然科学类”、“志愿服务类”等数大类。然而随着高校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权力本位”等思潮影响,高校中学生社团也出现了一定的“官僚化”、功利性倾向。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对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实际需求,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回归到为学生服务的本质。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多数社团依托具体院系发展,活动覆盖面较窄

目前高校中很多社团,包括校级与院系级社团,多数是依托某一具体院系发展,社团干部和活动参与者几乎都来自同一学院的情况较为普遍。在很多大学的学生社团中,除了少数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组织的校级活动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得到学生报名参与外,多数社团的活动仅限于其所依托的学院内部,而在其他学院很少有人参与。不少社团名义上是校级的,但在人员组成上几乎全部来自同一个院系,裙带关系较为普遍,社团干部将社团内主要职务视为自己院系的“自留地”,仅招入寥寥数个其他学院学生作为点缀。当然这种发展模式的便利之处是:由于社团成员几乎都是同一学院的学生,因此在举办活动后“加分”时非常方便,可直接由该学院对参与者进行加分奖励;而在本学院内部依靠行政力量进行活动动员时亦较方便。校级社团的主要成员被一个院系的学生垄断,虽然便于将“加分”政策迅速落实到位,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社团应有的全校普遍性与参与度。

(二)过于依靠“加分”吸引学生参加

一些高校社团活动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即参与者能够及时获取加分的活动,参与的人就多,反之则参与人数较少。一旦加分不够,或者分配不均,活动的动员工作就较难开展了。然而很多社团组织的活动,并不是参与了就能得到加分,而是只有获奖者才能得到加分。如一些校级社团组织活动时会有具体奖项设置,一等奖每人2分,二等奖每人1分,三等奖每人0.5分,仅仅参与而没有获奖,则不能取得加分。在大一新生刚入校后,这种方式尚能动员学生参与活动。但由于获奖人数有限,导致多数参与者无法顺利取得加分,因此很多社团的活动在大二学生中的参与度明显低于大一新生,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也相应下降了。而对于一些没有加分设置的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目前在高校中,除部分“文艺体育类”社团可以凭借兴趣爱好吸引学生参加外,不少“社会科学类”、“理论学习类”及志愿者服务类社团较难单纯依靠兴趣吸引学生参加。

(三)学生会等社团“官僚化”倾向使之与普通学生间存在一定隔阂

在高校社团中,校、院两级学生会名义上是学生自办组织,为学生服务,但实际上是具有明显官办性质的,其组织内部各级学生干部之间等级森严,在学生会内部“权力寻租”现象时常发生。部分学生当上“干部”后自以为“高人一等”,在普通同学面前“威风凛凛”,在利益分配面前则难以以身作则,与普通同学关系紧张。因此其在活动组织、问题处理各方面较难满足学生需求,难以树立道德榜样而成为普通学生认同的社团。相反常陷入“事山会海”,各部门各种检查、评比轮番上阵,使下级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疲于应付、颇有怨言。在平时的活动中,甚至在社团成员的聚餐中,官僚等级差异都体现得较为明显。在社团的评比、评优中,常常出现哪些成员和社团主要领导的私交较好,哪些成员就可以获得利益的情况。在实际中,一些学生为了当上学生会干部,向管理老师送礼、向学生会主席送礼的现象亦并不鲜见。而在日常管理中,学生会、自律会动辄以扣除综合测评分等“威胁”普通学生,而又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和以身作则(如检查宿舍、上课迟到、早读、晚自习等时,和学生干部关系好的学生即使违反规定也不会被记录),以至学生会与普通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情况,一些学生干部在同学中缺乏威信。

(四)社团活动有效性有待提高

高校中很多社团组织的活动的有效性有待提高。一些院系学生会组织的活动通常事先不经过深入调研与征求普通同学意见,没有周密的组织安排与有趣的活动内容,而是为了追求“政绩”、“好看”,得到管理老师褒奖而举行,以致于组织的活动实际意义不够,成为“官样文章”、“面子工程”。使得很多普通同学不愿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又怕被扣除综合测评分、影响其评奖评优而被迫参加。不少学生社团在暑假会组织社会实践,常常简单去社团成员父母、亲友所在单位进行所谓“走走过场”的活动。一些实践活动缺乏实际内容和意义,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者往往满足于带上绶带、挂上横幅在活动地合影拍照,发新闻、上公众号,以便于评奖评优,而具体内容则流于形式。有的实践活动不仅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和帮助当地居民的作用,反而给实践地民众正常工作、生活带来一定不便。

(五)社团内部“功利化”氛围使参与成员之间存在矛盾

大学自然不是完全脱离社会的“象牙塔”,然而目前高校中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学生对于个人利益的盲目追逐,也使高校不少学生社团处于较为“功利化”的氛围中,社团成员间人际交往不够纯粹,体现出较强的急功近利心态。尤其是学生会等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力和一定利益分配权的学生社团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利益纠葛的基础上,一些学生社团常常会出现成员之间“拉帮结派”的现象,将社会上对于“金钱”、“利益”、“权力”的崇拜带到学生社团中,使参与成员之间常常存在较大矛盾,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选择退出社团,一些社团成员行动利益的庸俗化,一些学生社团中分化为两派甚至数派,为了利益的分配(如下届社团主席、理事长、部长等的人选)进行“权力斗争”,给学生们带来一些不好的示范作用。

二、对策与建议

(一)社团组织去“官僚化”

在实践中,社团组织“官僚化”倾向是严重危害社团活动参与度和社团干部公信力的问题。因此,各类学生社团应该在干部选拔中坚持民主原则。如学生会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组织,在日常中深刻影响学生,也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学生干部是为绝大多数学生服务的学生,而并不是真正的“领导干部”,更不比其他学生“高人一等”。在学生会干部选举过程中应坚持公开、公平竞选的原则,使选举透明化,杜绝辅导员、院系领导指定或上一任学生会领导同乡情谊等操作,而应选出道德高尚、真正愿为学生服务的人加入学生会。在学生社团运行过程中,团委与学校管理者应将社团干部的个人道德品质放在考察首位,注意甄别学生的入会动机,鼓励普通学生民主监督,实行定期投票,及时换届,将投机钻营、为自己谋私利者清除出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应真正表达大学生自身的权利诉求,定期听取、收集学生意见,与院系和学校及时沟通,真正成为能够代表学生利益,为学生服务的组织。

(二)明确自身定位,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组织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以共同追求为基础而建立的学生组织”。[2]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明确自身定位,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组织活动极为重要。而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依靠扣除综合测评分的方式变相强迫学生参加。而一些读书社、朗诵社、摄影社等看似与学生会等半官方性质学生社团不一样的学生组织,在活动开展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学生兴趣社团常年不组织活动,新生进校交了会费后,常常一年没有活动参加,待到一年年终,这些社团开始“一窝蜂”的组织一些临时拼凑的活动以应付检查、证明其存在价值。不少教师常常“受邀”参加这种学生兴趣社团的年终“突击”活动,如举行讲座等。而这种年终活动多数没有经过缜密策划,显得忙乱、粗糙,普通同学参与度不高,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解决学生心理空虚上的作用有限。高校的任何活动都应努力做到“以人为本”。[3]各类兴趣社团首先应明确自身定位,清晰理解社团服务的群体对象及这一群体的相应特点,真正从社团自身创建时的本意与特色出发,从参与会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使学生愿意参加。社团在开学之初即应集思广益,制定出本学期的社团活动基本计划,认真执行,并在实践中有所增益,以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坚决杜绝在年底前“扎堆”组织活动、“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对常年不组织活动的一些“僵尸社团”,学校主管机构应要求其限期整改。

(三)建立规范有效的学生社团管理、指导机制

目前在学校层面主管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机构——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对多数社团尚未能实现有效监管。原则上,校级社团在组织活动前需要向校社团联合会报批,但实际中多数校级社团由于挂靠在某一具体院系,仅需要通过本院系的分团委审批即可。至于众多的院系级社团则更是很少与学校层面有直接关联。因此,社团活动的组织、动员及其评价均缺少有效监管机制。许多社团内部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社团负责人“一言堂”情况较为普遍。我们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社团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不应忽视对社团的有效管理与指导。首先,学校和学院层面应对社团活动的设计组织提出有效建议,鼓励社团组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减少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纯粹“为加分而组织”的社团活动。“加分”当然可作为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激励举措,却不应异化为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主要目的。其次,通过指派在专业领域和一些兴趣领域有专长的教师配合学生兴趣社团活动,对其活动给予帮助与指导(如热爱摄影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摄影社团的工作),并注意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纠正社团活动官僚化倾向,使活动更贴近实际,让学生们真正愿意参加。

(四)树立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

学生社团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优秀的社团文化可以使社团成员产生集体荣誉感,带动整个校园文化健康向上发展。社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有重要指导和影响。[4]对于社团文化而言,它必须为所有成员所认同,并能潜移默化地贯彻在整个社团活动过程中。因此,要形成良好而有吸引力的社团文化,首先在社团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上应当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其次,在社团组织及社团成员之间应形成相互合作与良性竞争的氛围,将平等对待每一位参与者、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作为社团的基本原则。第三,必须制定并形成一系列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执行的制度和规范,用以引导社团成员的行为,形成合力。总之,学生社团及其活动应真正能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精神的慰藉和集体的温暖,使之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使优秀的社团文化在社团活动中得以彰显。最终,让学生社团真正回归到为学生服务的本质。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院系学生会
着力加强老干部社团组织建设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服务农村社团品牌打造 发挥各类社团积极作用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将互联网+理念引入高校院系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全国各省、市、区期刊工作社团组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