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转位23例

2018-01-24蔡巍巍朱贵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动脉室间隔体外循环

蔡巍巍 朱贵军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外科,洛阳 471009)

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是一种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大动脉的解剖关系是颠倒的,与正常位置不同,患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9%[1]。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是治疗TGA的常规、根治性手术。国内患儿普遍就医较晚,合并心内畸形较多,绝大多数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能否行ASO 以及手术后疗效如何,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基层医院虽然能及时就医,但面临的问题是: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手术实施的可靠性以及术后重症监护的艰难性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个强大的心脏外科团队。本研究旨在总结我科2008年8月~2016年12月采用ASO治疗23例TGA的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天~6个月,中位数3个月。体质量2.5~9.3 kg,(5.90±3.40) kg。10例患儿出生后有紫绀,体检时有心脏杂音,9例患儿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紫绀或紫绀加重,4例患儿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患儿术前均常规行心电图、胸部正位X光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经心脏超声诊断TGA。4例患儿术前行心脏CTA检查,进一步诊断为TGA(由于基层医院条件和技术原因难以行心室造影)。合并室间隔完整(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IVS)4例,室间隔缺损19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10例,多发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2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17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正常18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或走行异常5例。在两大动脉关系上,主动脉与肺动脉呈前后位15例,右前左后位5例,左前右后位有2例,左右并列位1例。主动脉与肺动脉直径比率为1∶1.6左右。室间隔缺损病例选择标准: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两大动脉转位,无肺动脉瓣狭窄,无解剖左室流出道狭窄。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新生儿术前常规应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维持动脉导管开放。13例在出生72 h内行急诊ASO;3例行快速二期,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TG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petum,TGA/IVS)的患儿,因左室功能退化而不能行ASO,可在Ⅰ期行肺动脉环缩,房间隔扩大,约l周左右行ASO(我们只能靠超声心动图观察室间隔从而评估左室功能);7例3月龄以上患儿,中度以上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45~60 mm Hg,反而使左室得到锻炼,一期行ASO。

1.2.2 手术方法 在全麻、低温(18~22 ℃)、低流量(50 ml·kg-1·min-1)体外循环下手术。胸骨正中切口开胸,常规切除胸腺,给术后水肿的心脏尽量的空间;获取尽可能大的心包片备用,悬吊心包,要小心损伤膈神经,我们不推荐戊二醛处理心包片。充分游离升主动脉、动脉导管和肺动脉(游离肺动脉足够长至左右肺动脉的分支处)。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插管尽量要在靠近无名动脉处,最大限度地利用升主动脉的长度进行新主动脉重建和Lecompte操作。体外循环开始后,立即结扎并切断PDA[2]。降肛温至20~23 ℃,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晶体停跳液。切开右心房,探查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及部位。膜周部和肌部缺损常经右心房切口修补,干下型缺损经大动脉切口修补。在冠状动脉开口上方1 cm处,横断升主动脉,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呈“钮扣状”切下,充分游离冠状动脉近端。在近左右肺动脉分叉处,横断主肺动脉,按“U”字形切除部分肺动脉近端左右前窦壁组织。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用7-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吻合于肺动脉近端。移植过程中,严防冠状动脉成角、扭曲或有张力。行Lecompte换位操作,将肺动脉置于主动脉前,避免新肺动脉重建影响冠状动脉。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左心充分排气后,开放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持续吸引,开始复温。此时,可以检查冠状动脉充盈情况和主动脉根部吻合口出血情况。用“裤形”自体心包片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注意近端远端吻合口大小要基本匹配,用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吻合修复后的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切口。肛温达到36.0 ℃后,停体外循环。

1.2.3 术后处理 术后早期所有患儿常规持续应用芬太尼和咪唑安定镇静,常规静脉泵入3~5 μg·kg-1·min-1中小剂量多巴胺、硝酸甘油和应用肾上腺素等正性肌力药物。常规监测心率和心律、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尿量、血气分析及血清乳酸等。密切观察杂音、脉压差变化,平衡血压和血氧饱和度。3例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检测左房压间接反映肺动脉压(基层医院条件限制难以行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

2 结果

术中主动脉阻断(113±24)min,体外循环转机(150±22)min。术后患儿呼吸机辅助72~159 h,中位时间85 h;住重症监护室5~10 d,中位时间6 d;住院时间15~24 d,中位时间20 d。术后死亡1例,术中见PDA几乎闭锁,室间隔完整,无房缺,术后顺利停体外循环机器,各项指标均正常,术后第3天脱离呼吸机,脱机2 d后出现肺炎、呼吸功能衰竭,二次插管机械通气,由于肺炎难以控制,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术后第8天死亡,早期院内病死率4.3%(1/23)。术后早期6例应用改良腹膜透析。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心功能良好,无心室反常运动,未见残余分流及梗阻。20例随访1~7年,平均4年,1例(6月龄,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随访期间多次出现肺炎、心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难以缓解,术后1年死亡。

3 讨论

TGA是较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后,会因体循环血氧饱和度过低,发生缺氧、酸中毒而死亡。TGA在新生儿期紫绀型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20%)和病死率均居首位。如果不及时进行外科治疗,TGA/IVS患儿1个月内的死亡率为50%,90%的患儿将在1岁以内死亡[3]。对于合并较大VSD的TGA患儿,体、肺循环的混合可能很有效,体循环的血氧饱和度会有明显改善,但由于这类患儿发生肺血管阻塞性病变的时间较早,病变进展速度较快。因此,无论是否合并有VSD,TGA一经诊断,应立即准备手术治疗。

TGA的外科治疗取决于TGA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在心外科史上,曾使用多种手术方法:从早期Blalock-Hanlon房间隔切除术到球囊房间隔切开术;从经典的肺动脉环扎术到肺动脉内环扎术;从Mustard和Senning心房内板障手术到ASO的发展[2]。ASO优势:首先,它将解剖左心室作为体循环泵,二尖瓣作为左侧房室瓣;另外,无任何可能损伤窦房结功能的操作。临床研究证实,ASO的近期和远期结果均好于心房转流术,中、远期随访显示除少数患者发生肺动脉狭窄以外,几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4]。因此,ASO已成为治疗TGA的首选方法。

ASO从解剖上根本矫正TGA,使血流动力学达到完全正常效果,避免以往手术方法造成心律失常、体静脉回流梗阻、左侧房室瓣反流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但手术通常在TGA病儿出生后2周内施行,不宜超过1个月,此时左室压力尚能保持右室压力60%以上,行解剖矫治术后左室尚能耐受体循环负荷;如延误手术时机,随着肺血管压力下降,左室肌肉萎缩,矫正手术后易发生左心衰竭,这也是术后死亡的根本原因。随着时间延长,引起肺动脉高压,发生肺血管阻塞性病变,丧失手术机会[4]。本组1例6月龄患儿,术前重度肺高压,术后手术恢复较好,随访1年内多次出现肺炎、心功能衰竭及肺动脉高压难以缓解,明显是延误手术最佳时机,产生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阻塞性病,术后难以完全恢复。

快速二期ASO,1989年Jonas提出快速二期动脉调转策略,一期手术行肺动脉环缩术(pulmonary artery banding,PAB)+改良锁骨下动脉与肺动脉分流术。左室经7~10 d功能锻炼可耐受ASO。快速二期ASO手术效果的可靠性已得到临床的验证,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5]。在左心室“准备”术后需要严密观察左心室质量、容量和壁厚度、舒张期末内径以及心室、心室隔形状等变化,一般在l周左右均能发生明显变化,可适应二期ASO对左心室的要求。近年来,更多的患者接受快速二期ASO,即在左心室“准备”术后l周左右施行ASO。本组3例行快速二期ASO,我们的经验是氧饱和度及循环状况能够维持的情况下,只行PAB,但PAB本身风险比较高。术后要床旁超声心动图定期观察,尤其是室间隔走向。

冠状动脉移植技术是成功实施ASO的关键。叶赞凯等[6]报道50%以上的术后早期死亡与冠状动脉移植失败有关。本组冠状动脉移植效果良好,2例死亡,无一例与冠状动脉移植失败有关。对于冠脉移植技术,做冠脉“纽扣”(Button)时要看清冠脉开口,有多发开口的,一定不能漏掉,本组1例左冠窦2个开口,右冠窦1个开口,左冠窦2个开口一大一小,如果漏掉一个,后果难以想象。同时,游离冠状动脉近端要充分,使其有足够的活动度,避免移植后产生张力。另外,Lecompte换位操作不能死搬,要灵活运用,本组2例患儿冠状动脉走行于正前方,如果行Lecompte换位操作,反而不利于冠状动脉,我们把肺动脉从主动脉和上腔静脉之间穿出,结果良好。ASO分6个步骤:①开胸,获取心包、悬吊和游离;②插管和心肺转流;③心肌保护;④新主动脉重建和冠脉移植;⑤新肺动脉重建;⑥脱离心肺转流和术后支持。术后一般采取延期关胸,延迟关胸的原因主要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由于小婴儿胸腔容积较小,体外循环术后造成心肌、肺、纵隔组织水肿[7],合拢胸骨会压迫心脏,术后无法立即关胸。

新生儿心肌保护也是重要环节,在一些基层医院是限制ASO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使用顺行灌注含血心脏停搏液,术中需要多次灌注(术后心肌水肿的原因之一),应用自制的灌注针直接灌注。近几年,在基层医院也出现了康斯特保护液(HTK液),HTK液相对于冷血停跳液的优点:使用安全,无副作用;简单容易的灌注方式;一次性灌注达180 min,保证手术的连续性;有效降低心率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复跳率;减少正性肌力药物需要量,缩短ICU停留时间等,是临床对心肌保护的理想产品,但多种因素造成很难常规应用。同时,体外循环过程中超滤,停机后改良超滤,尽量减轻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水肿。

手术固然重要,但术后的一系列治疗也是成败之关键,我们的经验是常规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及硝酸甘油,如果考虑心输出量,予以肾上腺素(每分钟0.01~0.05 μg/kg)和10%葡萄糖酸钙(每小时5~10 mg/kg)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从而增加心排量,同时予以米力农(每分钟2.5~10.0 μg/kg)改善心室舒张功能。补液匀速可避免心脏过分充盈,补液剂量和速度由病情及出入量决定,原则是宁少勿多。本组均采取持续静脉滴注速尿(每小时0.1~0.4 mg/kg)来避免低血容量性低血压;3例患儿因液体出量不够和肾功能损害而进行改良腹膜透析。同时,控制体温在36.0~36.5 ℃以降低基础代谢率。机械通气的原则是“高频低潮”,常规予以小潮气量(6~8 ml/kg)、高呼吸频率(25~40次/min)、短吸气时间(0.55~0.65s),辅以呼气末正压(4~6 cm H2O,l cm H2O=0.098 kPa)和压力支持(4~8 cm H2O)。快速二期ASO前的等待期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低心排出量综合征[8]。治疗策略着重于持续评估手术效果、增加体循环输出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提供适宜的通气和氧合、维持足够的心室充盈压。

手术疗效要靠患儿术后生存情况来评估。本组院内病死率为4.3%(1/23),在基层心脏外科,术后监护是重中之重,也是影响早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肺动脉高压是ASO的高危因素之一[9]。本组患儿均就医较早,术前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较少,1例6月龄患儿术前合并重度肺高压,术后1年死亡,我们认为肺动脉高压可能会增加手术死亡率,尤其是重度肺动脉高压,可以口服波生坦片。

总之,ASO治疗TGA是一个艰难而富有挑战的过程,需要心外科团队大量的工作,能开展这种大型手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心脏外科成熟的标志。开展ASO需要多方配合:术前准确的诊断及充分的准备工作;术中精准手术,外科医师、麻醉师及体外循环师等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术后严密的重症监护及高效的病房管理。TGA的复杂性及ASO的高难度,能反映一个心脏中心的综合实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有一定学习曲线,我们的经验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帮助。

1 丁文祥,苏肇伉,主编.现代小儿心脏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87-603.

2 刘锦纷,孙彦隽,主译.小儿心脏外科学.第4版.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565-575.

3 齐建川,张泽伟,郏 蓁,等.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75例的外科治疗.中国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19(3):183-186.

4 潘湘斌,胡盛寿,李守军,等.169例动脉调转手术治疗大动脉转位的早、中期结果.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0,26(4):217-220.

5 徐志伟,沈 佳.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2):87-89.

6 叶赞凯,刘迎龙,李志强,等.56例大动脉调转术的冠状动脉解剖分型和早期手术效果分析.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4, 30(5):266-268.

7 McElhinney DB,Reddy VM,Parry AJ,et al.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delayed sternal closure after cardiac surgery in neonates and infants. J Crit Care Med,2000,28:1180-1184.

8 孙 新,何少茹,庄 建,等.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和近期随访.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0,31(11):819-822.

9 王 旭,李守军,李 霞,等.小儿大动脉调转术后早拔管策略的临床研究.中国循环杂志,2013,28(增刊):S195.

猜你喜欢

大动脉室间隔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汽车的大动脉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数字经济+中轴力量,广州未来十年发展大动脉在这!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超声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合并室间隔穿孔1例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六——中俄原油大动脉的曲折轮回
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准确性的分析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