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假设连词的使用比较*

2018-01-24张雪平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频度官话语料

张雪平

一、引言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下文简称《红》《歧》和《儒》),其语言分别代表了当时的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在语言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红》前80回、《歧》前80回和《儒》都成书于 18世纪中期,《红》后 40回和《歧》的结尾一小部分略晚。语言的变化是很缓慢的,二三十年的时间变化不大,《歧》全书为同一个作者,其语言具有一致性。而《红》后40回系他人续作或后人整理补缀而成,与前80回在语言上存在一定差异。其差异除了作者个人的言语风格差异,也多少反映了18世纪北京话的发展变化,因此,本文把《红》前80回和后40回分开统计。

本文以这三部小说为语料,采用穷尽统计和比较分析法,在全面考察假设连词语用分布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三部小说一些假设连词的方言地域色彩及历时替换情况等,从而加深对这三部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语料中假设连词的使用频率及语用特色异同的了解,讨论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汉语的时代特点与地域色彩等。

在近代语料的选择上应该考虑版本问题。本文采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红楼梦》,①《红》版本众多,该版本在“校注凡例”中指出:此本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简称庚辰本)为底本。庚辰本是抄得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种,它虽然存在着少量的残缺,但却保存了原稿的面貌,未经后人修饰增补。底本若干处缺文依其他脂本或程本补齐,第六十四、六十七回缺文,采用程甲本补配。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歧路灯》采用由中州书画社1980年12月出版的栾星校注本,《儒林外史》采用华夏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二、《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中假设连词的语用分布情况

假设连词的基本功能是作假设句的前标记,表示假设意义并关联假设条件和结果分句。《红》《歧》《儒》中出现的假设句绝大多数为由假设连词引导的前标假设句,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是“若”,如:

(1)你竟带了外孙子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红》6回:96页)

(2)这不多几时,你瞧瞧,园中光景,已经大变了。若再过几年,又不知怎么样了。故此越想不由人不心里难受起来。(《红》81回:1165页)

(3)春宇道:“你这午前回去的话,不过对家下吩咐一句儿。俺姐若知道先生跟姐夫在我家过午,也是喜欢的。 ”(《歧》3 回:25 页)

(4)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儒》1回:4页)

《红》《歧》《儒》中出现的假设连词数量较多,共计53个,它们的表义功能和句法分布虽有一些差异,但共性大于个性,本文不讨论。较明显的差异是这三部小说四部分语料中所用假设连词不尽相同,且使用次数及频度也互有差异,有些词的分布与频率甚至差异很大。因此,本文只就这三部小说四部分语料中假设连词的语用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比较分析这些假设连词的语用差异及其成因。

经过穷尽统计,《红》中出现的假设连词共41个:前80回40个,共计885次;后40回20个,共计 411次。《歧》共34个,共计 767次。《儒》30个,共计283次。为便于比较,现把三部小说的四部分语料中假设连词的使用次数及使用频度(按每万字出现的次数计算)①三部书的总字数按照所用电子版的统计字数计算,即《红》前80回589403字、后40回277609字,《歧》601813字,《儒》333562 字。列如表1,下文再展开分析。

表1 《红》《歧》《儒》假设连词的使用次数及频度(次/万字)对比

语料词项 《红》 《歧》 《儒》前80回 后40回17 0.29 8 0.29 13 0.21 1 0.03倘或 93 1.58 30 1.08 2 0.03 1 0.03倘若 5 0.08 3 0.11 5 0.08 5 0.15倘倘然 1 0.02 0 0 0 0 0 0倘使 1 0 1 0.04 0 0 0 0倘是 0 0 0 0 2 0.03 0 0要92 1.56 37 1.33 35 0.58 1 0.03要是 9 0.15 12 0.43 9 0.15 2 0.06要说 0 0 0 0 1 0.02 1 0.03要不是 2 0.03 0 0 1 0.02 0 0假如 0 0 0 0 5 0.08 6 0.18假若 1 0.02 0 0 1 0.02 3 0.09假使 0 0 0 0 0 0 9 0.27设若 3 0.05 0 0 1 0.02 3 0.09设或 1 0.02 0 0 0 0 3 0.09设如 1 0.02 0 0 0 0 0 0果4 0.07 1 0.04 1 0.02 1 0.03果然 23 0.39 6 0.21 2 0.03 12 0.36果真 1 0.02 2 0.07 0 0 1 0.03待要 14 0.24 0 0 0 0 4 0.12欲待 1 0.02 3 0.11 3 0.05 1 0.03待说 0 0 0 0 4 0.07 0 0便2 0.03 0 0 0 0 0 0便是 3 0.05 0 0 0 0 0 0不是 6 0.10 0 0 3 0.05 0 0不亏 2 0.03 0 0 0 0 0 0或12 0.20 4 0.14 10 0.16 0 0使1 0.02 0 0 0 0 0 0但凡 16 0.27 0 0 1 0.02 0 0万一 0 0 0 0 41 0.68 1 0.03一旦 1 0.02 0 0 2 0.03 0 0再10 0.17 1 0.04 0 0 0 0合计 885 15.02 411 14.81 767 12.75 283 8.49

三、《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中假设连词的使用特点及其成因

从表1中所列假设连词在 《红》《歧》《儒》这三部小说的四部分语料中的使用次数及频度的对比上,可以看出清中叶这三部以官话方言为基础的白话小说在假设连词的使用上所具有的特点,可以窥见一些假设连词的地域方言特色,还可以了解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假设连词使用上新旧共存与替换的时代特征。

3.1 《红》《歧》《儒》中常用假设连词少,也不尽相同。四部分语料中最常用的假设连词均为“若”,所占各自假设连词的总用比例及使用频度也最高,次常用假设连词则不尽相同。

《红》前80回出现假设连词共41个,但使用10次以上的只有12个,其中频次在前三位的“若、倘或、要”的使用次数占本部分语料中假设连词总用例的 73.34%(649/885),而“若说是、若或、若使、若不亏、若非、倘然、倘使、假若、设或、设如、果真、欲待、使、一旦”这14个词只各见1次。《红》后40回共出现20个假设连词,使用10次以上的只有6个,频次在前三位的“若、若是、要”的使用次数占本部分语料中假设连词总用例比例的 73.48%(302/411),而“若非、倘使、果、再”这4个词只各见1次。《歧》中出现假设连词共34个,使用10次以上的只有10个,频次在前两位的“若、若是”的使用次数占本书假设连词总用例的 65.84%(505/767),而“若云、若还、如果、如是、要说、要不是、假若、设若、果、但凡”这10个词仅各见1次。《儒》中出现假设连词共30个,使用10次以上的仅4个,频次在前两位的“若、若是”的使用次数占本书假设连词总用例的63.61%(180/283),而“若是说、若非、如其、倘、倘或、要、要说、果、果真、欲待、万一”这11个词仅各见1次。

3.2 《红》《歧》《儒》这三部小说的四部分语料中假设连词的使用频度比较而言,呈依次递减状态。

《红》前 80 回、《红》后 40 回、《歧》《儒》中假设连词的语用分布频度分别为 15.02、14.81、12.75、8.49,呈现出依次递减状态。这说明这三部小说中假设连词的语篇分布不大平衡,同时也说明《红》中较多使用由假设连词作语法标记的前标假设句,《歧》其次,《儒》则较少使用。假设句在语篇中主要用来表达背景信息,用于推断或评议,由这点看来,《红》在叙事中较常夹杂着评论,而《儒》的叙事性则相对强些。

3.3 一部分假设连词为《红》《歧》《儒》所共用,可以看作清中叶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区的通语词。

《红》《歧》《儒》中通用的假设连词有19个:若、若是、若说、若要、若果、若不是、若非、如、如果、倘、倘或、倘若、假若、设若、要、要是、果、果然、欲待。不过,“若果、如果、假若、设若”4个较低频词仅用于《红》前80回中,后40回中无用例。

3.4 个别假设连词虽然为 《红》《歧》《儒》所共用,但使用次数和频度相差悬殊的,可能带有作者言语风格色彩或地域方言色彩。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是“倘或”和“要”,其次是“倘”。

3.4.1 “倘或”在《红》中是个高频假设连词,前80回有93例,频次高居假设连词第2位;《红》后40回有30例,频次居假设连词第4位;但在《歧》和《儒》中分别只有2例和1例。它在这三部小说的四部分语料中的使用频度(次/万字)约为:1.58、1.08、0.03、0.03。 如此巨大的频率差异说明,“倘或”只是《红》中的一个高频假设连词,在《歧》和《儒》中则极少使用。例如:

(5)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 ”(《红》7 回:108 页)

(6)贾政道:“原是如此。目今只求叫他读书、讲书、作文章。倘或不听教训,还求太爷认真的管教管教他,才不至有名无实的白耽误了他的一世。 ”(《红》81 回:1173 页)

(7)念及家事,虑潜斋开春来京,必要别请先生,王氏倘或乱拿主意,如何是好。(《歧》9回:99页)

(8)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儒》4回:33页)

我们认为“倘或”的使用差异应该归因于作者的言语风格色彩。“倘或”在唐五代时已作假设连词,①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68页。并且在《红》之前的非北京方言色彩的白话小说中也有用例,而在它之后的北京方言色彩的小说中用例并不多。如有江淮官话色彩的明代白话小说《西游记》中有21例;有中原官话色彩的明末清初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有1例,与《醒世姻缘传》方言色彩相似的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中有5例;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清末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中也只有5例。因此说“倘或”应该是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这三种官话中的一个通语词,《红》的高频使用,尤其是前80回,主要是作者个人的偏好。

3.4.2 “要”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假设连词,在《红》《歧》《儒》中的使用频率相差也很大,在《红》中使用频率比较高,共129例,前80回有92例、后40回37例,频次均高居假设连词的第3位;在《歧》中有35例,频次居假设连词的第5位;而在《儒》中仅1例。“要”在这四部分语料中的使用频度(次/万字)约为:1.56、1.33、0.58、0.03,差异显著。 由此可以看出,“要”当时是《红》中的常用假设连词,是《歧》中比较常用的假设连词,而《儒》则几乎不用,因此,“要”不是《儒》的常用或次常用假设连词。例如:

(9)也不必给我送什么东西来,连你后日也不必来;你要心中不安,你今日就给我磕了头去。(《红》10 回:150 页)

(10)袭人道∶“你要真肯念书,我们伏侍你也是欢喜的。 ”(《红》82 回:1177 页)

(11)王氏道:“他要说账房里没这宗银子,你该怎么着他。 ”(《歧》13 回:143 页)

(12)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 (《儒》1 回:2页)

“要”在《红》《歧》《儒》中的语用分布差异,应该与地域因素有关,其使用上可能具有由北向南依次推进的地域特征。这是因为:“要”是一个口语性比较强的白话假设连词,据已有研究,它由表意欲义的能愿动词演变为假设连词,萌芽于唐宋时期,①马贝加:《“要”的语法化》,《语言研究》2002年第4期。尽管说它演化成熟不晚于明代②席嘉:《与“组合同化”相关的几个连词演化的考察》,《语言研究》2006年第3期。,但在元明时期用例还不多,到清中叶以后频率增高。据谢洪欣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近代汉语资料汇编》(元代明代卷)和《金瓶梅词话》这三部口语性比较强的元明时期语料的统计结果③谢洪欣:《元明时期汉语连词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17页。,仅有5例;据冯春田对清代早期白话文献《聊斋俚曲》的统计④冯春田:《〈聊斋俚曲〉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仅有4例。又据张秋梅的统计结果⑤张秋梅:《〈儿女英雄传〉连词计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87页。,到了清末的《儿女英雄传》这部具有浓厚北京方言色彩的白话小说中,“要”已有202例,频次高居假设连词首位,远多于清中叶时还是最高频的假设连词 “若”(在该书中只有53例)。再据 “要”在《红》《歧》《儒》这三部白话小说中的频度差异,我们推断,它作假设连词可能先在北京官话中高频使用,在清中叶已是北京话中一个常用假设连词,跟北京话关系更近的中原官话中也使用较多,而跟北京话关系较远的江淮官话中仍极少使用。随着在北京官话中使用频率的增高,由北向南逐渐扩大其使用范围,到现代汉语中成为了普通话和官话方言中的一个常用假设连词。

3.4.3 “倘”在《红》《歧》《儒》中的使用频率都不高,但相对较多用于《红》和《歧》中,《儒》基本不用。 它在《红》前 80 回、《红》后 40 回、《歧》《儒》中的总使用次数及频度 (次/万字)分别为17/0.29、8/0.29、13/0.21、1/0.03。“倘”是个早已出现的文言假设连词,故在这三部白话小说中用例都不多,而在《儒》中几乎不用应该与该书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及假设连词频度较低有关。如:

(13)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 ”(《红》7回:108页)

(14)这门离潇湘馆还远,倘别处的人见了,嘱咐他们不用在潇湘馆里提起。(《红》97回:1367页)

(15)今日造府一禀,倘蒙不弃,弟亦领教甚便。 (《歧》2 回:15 页)

(16)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儒》3回:21页)

3.5 有的假设连词使用频率较高,却只出现在这三部小说中的一部或两部中,其使用上可能具有个人言语风格色彩或者在当时具有地域性。表现比较明显的是“万一”和“但凡”,其次是“假使”和“再”。

3.5.1 “万一”是《歧》中一个常用假设连词,有41例,频次高居该书假设连词频次的第3位,但它不用于《红》中,《儒》中也仅见1例。如:

(17)孔耘轩也怕惠养民说些可厌的话,程嵩淑是爽直性情,必然当不住的,万一有一半句不投机处,也觉不好意思的。(《歧》38回:356页)

(18)陈和甫儿子道:“万一猪不生这个头,难道他也来问我要钱?”(《儒》54回:360页)

我们认为,“万一”的语篇分布差异主要应归因于作者的个人言语风格,当时可能还具有使用上的地域限制。“万一”作假设连词中古已见①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0页;罗荣华:《“万一”的语法化》,《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柳士镇指出,“万一”来源于“万分之一”,是简缩后的词组形式,本用以表示机遇之极少,六朝时虚化为连词。据罗荣华的考察,在《三国志》中已有“万一”作假设连词的用例。,在有中原官话方言色彩的明末清初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②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徐复岭认为《醒世姻缘传》为明清之际原籍曲阜后移家滋阳(今兖州市)的贾凫西所作。这样看来,《醒世姻缘传》的语言体现的则是曲阜、兖州一带方言。据贺巍对官话的分区 (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 (稿)》《方言》1985年,第3期;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方言》2005年,第2期),曲阜、兖州方言归属中原官话区。中有49例,而在方言背景与《醒世姻缘传》相似的明代白话小说《金瓶梅》中却无用例,在具有江淮官话方言色彩的明代白话小说《西游记》③在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有30例,而《型世言》中无用例。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是浙江人,作品被认为具有吴语或江淮官话色彩。中仅见1例,清末具有北京方言色彩的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有44例,到现代汉语中成为普通话中一个比较常用的假设连词,同时也是官话区的一个常用假设连词。因此我们推断,“万一”在《红》等三部小说中的使用差异可能主要是作者个人选择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它在当时的使用还具有地域性,主要用于中原官话中,江淮官话中极少使用,到清末也可较多用于北京官话中。

3.5.2 “但凡”作假设连词在《红》前80回中出现16例,《歧》中仅见1例,《红》后40回和《儒》中无用例,说明它当时不是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通用的假设连词,主要为《红》前80回作者曹雪芹所使用,而不被《红》后40回作者所用,这或许还说明了它是清代早期北京话中较常用的假设连词。④“但凡”在《歧》中可作假设连词和充分条件连词,在《儒》中只作充分条件连词,相当于“只要”。现代汉语中的“但凡”既可作假设连词,又可作充分条件连词,应该是继承了它在清代这三种官话中的用法。如:

(19)我们大姑娘不用说,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 (《红》65 回:936 页)

(20)但凡富厚子弟下了路,便是光棍的财神爷开口笑了;若一旦弃邪归正,便断了光棍们的血脉。 (《歧》56 回:522 页)

3.5.3“假使”是唐五代时已出现的一个假设连词⑤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70页。,仅见《儒》中 9 例,《红》和《歧》中无用例。不仅如此,《儒》比其他两部小说更偏爱使用含语素“假”的假设连词,“假如、假若、假使”共用18例,而《歧》共用6例、《红》仅前80回出现1例。由此看来,“假使”及“假”类假设连词在《儒》中的较多使用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偏好,还带有一定的江淮方言色彩,因为距离江淮官话区较近的中原官话中用得较少,而较远的北京官话中基本不用,表现出由南到北频率逐渐减少的状况。此外,在当今的江淮官话区的镇江和扬州方言中仍用假设连词“假使”⑥蒙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完权副研究员告知,他的家乡江苏镇江(属于江淮官话区)至今还在日常口语中使用“假使”,特别是在父辈中这是个常用假设连词,年轻人使用渐少。,盐城方言中有假设连词“假或”,也能说明“假使”等的使用具有地域性。如:

(21)假使天下有这样一个人,又与我同生同死,小弟也不得这样多愁善病。(《儒》30回:205页)

3.5.4“再”虽然还是个非典型假设连词,还没有演化成熟,但它只用于《红》中,不见于《歧》和《儒》中,这也许可以说明它的假设连词化始自北京话。如:

(22)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去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红》21 回:294 页)

(23)贾赦道:“你别哄我,我明儿还打发你太太过去问鸳鸯,你们说了,他不依,便没你们的不是。若问他,他再依了,仔细你的脑袋!”(《红》46回:641页)

3.6 一部分假设连词使用频率较低或很低,仅出现在《红》《歧》《儒》这三部小说的一部或两部中,主要与汉语词汇的历时替换有关。

清中叶,一方面,有些早期文言假设连词正走向消亡。如,“使、若使、若或、设如、倘然”只用于《红》前80回中各1例,“倘使”仅见《红》前80回和后40回各1例,“如其”仅见《儒》中1例。这几个词都是历史上出现比较早的假设连词,有文言色彩,“使、若使”上古已见,“若或、设如、倘然、如其”出现在中古,“倘使”至迟出现在唐代。它们在这三部小说的四部分语料中总共各见1例的情况,说明清中叶正是某些文言虚词逐渐走向消亡的历史阶段。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新产生的假设连词总体上还处于弱势。虽然现代汉语较常用的假设连词“要”在《红》和《歧》中比较常用,但现在常用的假设连词“要不是”却只见于《红》前 80回 2例,《歧》1例,《儒》中未见。据谢洪欣的研究,“要不是”形成于明代,①谢洪欣:《元明时期汉语连词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在清中叶还是产生不久的假设连词,到现代汉语中已是一个常用的反事实假设连词了。“要说”只用于《歧》和《儒》中各1例,它产生于明末清初,②张雪平:《假设兼话语标记“X”说的形成探析》,《汉语学习》2010年第4期,第34页。到现代汉语中相对较多用作假设连词。

3.7 从高频假设连词的使用状况看,《红》《歧》《儒》这三部小说的语言还偏于近代汉语。在清中叶这三部小说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假设连词大多是宋代之前产生的,而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假设连词当时还不具有使用上的优势。假设连词“若”产生于上古,在三部小说中都是最高频的一个,合计使用1127次。“若是”“若说”也是三部书中的高频假设连词,产生于隋唐时期。“倘或”是《红》中的高频假设连词,产生于唐五代。而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如果”,当时频率还很低,三部小说中总共才10例;现代汉语中频率高居第二位的假设连词“要是”当时频率也不高,三部小说中总共32例。只有在现代汉语中频率高居第三位的假设连词“要”,③张雪平:《“如果”类假设连词的语义功能与语用分布》,《汉语学习》2014年第1期,第71页。现代汉语中“如果、要是、要”等假设连词的频率高低依据它们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频次。在《红》中频率也已高居第三位,在《歧》中居第五位,三部小说中合计使用165例,但与最高频的“若”的使用频次还相差甚远。因此,总体看来,清中叶这三部小说在假设连词的使用上兼有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特点,但偏于近代汉语。

3.8 《红》前80回和后40回相比,在假设连词的使用上差异也很明显。首先,前80回所用的假设连词(41个)远比后40回(20个)丰富,特别是含语素“假”和“设”的假设连词,后40回中一个都没出现。其次,“若是、若说”这两个假设连词都是双音节词,口语性较强,它们在前80回和后40回中使用次数较多,其使用频度之比分别是0.64:3.46、0.32:0.65,显然在后 40 回中频度更高,特别是“若是”远高于前80回。“要是”是个口语性强的假设连词,其使用次数虽然不算多,但它在后40回中的频度 (0.43)也明显高于前80回(0.15)。这三个假设连词的使用差异可以说明《红》后40回的口语化程度高于前80回。学界的共识是:《红》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一个作者,后40回经高鹗等人整理删改而成。从假设连词的使用上可以看出,《红》前后两部分的语言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后40回与现在的北京口语更接近些。

四、结语

本文根据假设连词在《红》《歧》《儒》这三部小说的四部分语料中的使用频率与语用分布异同,并参照它们在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使用情况,穷尽性地全面考察了这三部小说中假设连词的使用情况,得出的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

1.三部小说中假设连词新旧形式并存,数量较多,常用通语词少,语篇分布不平衡,使用次数及频度存在差异。假设连词的总体使用频度《红》最高,《歧》次之,《儒》最低。

2.有些假设连词的使用具有地域方言特征或个人言语风格色彩。如“要”的使用具有由北向南依次推进的地域特征,“万一”当时可能主要用于中原官话中,“假使”等则带有江淮官话色彩。“倘或”多用于《红》中主要是作者的个人偏好;“但凡”在《红》前80回中的较多使用可能体现了早期北京官话色彩。

3.三部小说中假设连词新旧并用,反映了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阶段词汇替换的时代特征。三部小说中常用假设连词“若、若是、若说、倘或”产生于宋代之前,而明代成熟的“要”频率较高;明清新生而现在常用的“要不是、要说”当时频率还很低,现在常用的“如果、要不是”等也很少见;现代汉语已不用或不常用的“或、倘或”等当时还较常用,但宋代以前产生的文言假设连词“使、若使、若或、设如、倘然、倘使、如其”等仅见1次,正在走向消亡。

4.从假设连词的总体使用情况看,三部小说的语言还偏于近代汉语,跟现代汉语存在明显差异。从假设连词语篇分布差异上看,《红》和《歧》的口语化程度低于《儒》,《红》前80回的口语化程度低于后40回。

猜你喜欢

频度官话语料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科学抵御“植物入侵者”
——入侵植物响应人为扰动的适应性进化方向探究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频度副词问与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