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

2018-01-23司亚萍

读天下 2018年15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

摘 要: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一种有益尝试,而部分毁灭农产品的做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减少供给的合理行为。放弃金本位制,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得美元增多,物价水平上升,亦是当时所需。

关键词:增长过剩;需求弹性;金本位;货币政策

经济危机发生原因的探究:

对于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诱发,除此之外,也需要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此次经济危机的一些具体原因。

由于经济危机表现出供给过剩,需求不足。那么笔者试图探究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席卷世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率,由于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其为动力的汽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迅速出现。而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石油开采,化工等相关部门的兴起。全国钢产量的15%耗用于汽车工业,橡胶、汽油、冶铅、制革业以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汽车工业。在管理制度方面“泰罗制”的应用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科技和科学管理制度共同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繁荣。

下表表明这一时期世界航运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

因为19世纪最后30年,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致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使价格和利润普遍下降。因为产品的增长超过市场的需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更加频繁了,进入70年代以后,在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共发生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年经济新动向调查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解决生产问题方面,人类从来没有取得过这样大的成就。由于工业产品和生产效率的增加,工业品供应不足问题不复存在了。

农业方面,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在1910~1930年之间,一个农业工人平均照顾的耕地面积从二十五点六英亩猛增至三十五点五英亩,由此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因为主要农作物的大量过剩,压低了市场价格,使农民无利可图。除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外,外国销路的缩减,由于国外对美国农产品需求减少,使得美国农民处境困难,另外,“城市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小麦、面粉、马铃薯和其他农产品的消费量有所减少,大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生产过剩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时美国农业面临的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课本描述如下: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灭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二十多万头大猪和六百多万头小猪。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从经济学供给、需求与弹性的角度来分析。屠宰、毁灭农产品起到减少农作物供给量的作用。而像小麦这种必需品,倾向于缺乏弹性,因为消费者无论收入多低也要选择购买这类物品,因此需求曲线缺乏弹性,较为陡峭。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价格大幅度上升,农民的总收益增加。

如图,小麦供给从S1减少到S2时,小麦价格上升。由于小麦需求缺乏弹性,销售量从110减少到100的比例小于价格从2美元上升为4美元的比例,结果农民的总收益从220美元(110×2)上升到400美元(100×4),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罗斯福政府毁灭农产品、减少耕地,给农民予以补贴的做法都是为了减少供给,是理性的举动。就如同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到的一场摧毁了一半农作物的干旱对农民其实是一件好事。那么,为什么农民不会在不干旱时摧毁自己的农作物?因为每一个农民都只是市场上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把小麦价格作为既定的,對于任何一个既定价格,减少产量可能不好,但当所有农民都减少产量时,小麦的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农民状况就会变好。

同时,罗斯福政府宰杀牲畜也是将其作为一部分救济物品。

“1933年,农业调整局向南部和西南部派出大量代表,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棉花,以换取津贴,农业调整局还购买22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立即宰杀作为紧急救济食品。”而且一些剩余农作物被加工为食品和衣物,分发给受救济者,当时就有许多家庭靠这些剩余的物资维持生活,失业者也往往排长队领取救济品。

政府采取部分毁灭农牧产品的做法,也与农牧业保质期较短,保存成本高有很大关系。显然在大萧条期间很少见到对工业成品的毁灭。原因也就是在此。新政采取的措施完全符合经济学发展的规律,而在传统讲授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将牛奶倒入河中,宰杀牲畜是破坏生产力,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腐朽,资本主义制度的腐败落后。因为一边是工人失业食不果腹,一边是农场主将牛奶倒入河中。这种认知有失偏颇,从全局来看,只有减少供给,才能有望提高农产品价格。宰杀牲畜将其作为赈济物品,符合实际。而农产品因为保质期的问题,溃烂变质,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新浪网2011年4月14日的报道:湖北有超30万吨包菜滞销,价钱低至2分每斤仍无人问津,甚至有菜农愿意将100吨包菜捐献给愿意出运费的客户;《现代快报》2011年11月16日报道:村庄大白菜严重滞销,菜农无奈弃菜沤肥,等等。

因此,讲授本课时,以经济学的知识为背景,将会更好地理解当下。

再谈谈,课本提及的金本位制度。黄金是典型的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货币。当一个经济用黄金作为货币(或者用可以随时兑换为黄金的纸币)时,可以说这个经济是在金本位下运行。新政施行中放弃金本位制,就是要美元的发行不再受制于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的印制钞票,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得美元增多,物价水平上升。而与此同时,货币价值下降,而美元也就更不值钱。

如图,货币供给增加时,货币供给曲线从MS1移到MS2,货币价值(左边轴)和物价水平(右边轴)调整使供求回到平衡。均衡从A点移到B点。因此货币供给增多时,物价水平上升,这使美元更不值钱。

新政时期的货币政策虽然在课本中没有正面提及,但其是理解胡佛政策的关键点,因此有必要稍作赘述。

“新政”的货币政策是在通货严重不足,一些银行业务部分停顿,有些集团甚至进行物物交换,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而之前的胡佛政府仍然坚持“健全货币”政策,反对赤字开支,坚持救济工作由地方政府、私营企业和慈善机构负责,甚至让贫穷人自力更生,反对国家救济。这样的货币政策,只能使经济更为恶化。在这种情况之下,罗斯福政府实行有控制的通货膨胀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显然是与胡佛政府的不同之处,也易于理解两届政府施政的区别。

新政的核心,是用大量的国家赤字开支来扩大就业,实行救济,克服生产过剩危机。履行政府应该在经济困难时大量花钱,在经济繁荣时重重征税的职能。而赤字财政政策也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新型经济危机即“滞胀”危机的种子。这是后话,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中。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编(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乔纳森·休斯,路易斯·P·凯恩.美国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P674.

[3]乔纳森·休斯,路易斯·P·凯恩.美国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P685.

[4]乔纳森·休斯,路易斯·P·凯恩.美国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P687.

[5]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M].人民出版社,P84.

[6]曼昆著,梁晓明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刘绪贻.论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J].史学研究,2002年10月.

作者简介:

司亚萍,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与居民杠杆率攀升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浅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分析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货币政策对煤炭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