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画背后的历史

2018-01-23谢彩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谢彩红

[摘 要]在《美术的辉煌》教学中,教师可以《蒙娜丽莎》画像和《时代周刊》封面范冰冰头像比美为话题,引入探讨名画的审美标准——名画不仅因为刷新了“美”而被铭记史册,更重要的是其历史价值;针对《马拉之死》画作,课堂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史料挖掘和分析,置身历史长河,诉说“时代故事”,形成“历史解释”;通过欣赏油画《夏洛蒂·科黛》,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到底要学什么”,倡导批判思维。

[关键词]名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价值;美术的辉煌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6803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有杰出的历史人物、珍贵的文物古迹、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烘托出了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图像史料的利用和挖掘,对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图像史料的挖掘,以《美术的辉煌》教学为例谈历史解释,以期抛砖引玉。

一、名画真的美吗?

“名画真的美吗?”也许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可能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答案。“名画,那还用说吗?”

课堂上,笔者在投影中打出了达·芬奇的旷世名作《蒙娜丽莎》画像和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范冰冰的头像,带着调侃的口气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幅画更漂亮呢?”

学生一下子议论开来,有的说名画《蒙娜丽莎》漂亮,有的说冰冰的照片更美。再经过一番横看竖看,反复对比,渐渐有了更多的声音:蒙娜丽莎看起来不男不女、很肥胖,虽然名为“微笑”,但似乎看不出微笑;冰冰大眼睛、尖下巴、脸蛋白皙、锁骨突出、嘴角有形、性感漂亮……

于是逐渐得出结论:在现代的照片面前,名画《蒙娜丽莎》确实不够美,而且还有点丑。

问题的产生,就是教学的开始。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对名画进行怎样的历史解释?”教师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名画。

什么是“历史解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既需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作为支撑,还需要在解释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在强烈的思维冲突之下,笔者笑着问学生:“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用怎样的眼光来审视名画呢?”学生开始茫然。笔者接着说:“那好,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看看之前的画作是怎样的。”

投影上打出了杜乔·迪·博寧塞纳创作于约1311年的《庄严圣象》和约1324年的《以赛亚书》两幅画作。对比之下,学生不难发现:中世纪美术除了背景中的大片金色熠熠生辉之外,便是暗淡的用色、呆板的表情和肃穆到令人窒息的宗教色彩。接着再投影乔托的名作《哀悼基督》,启发学生去发现“呆板”笔下出现的细微改善:人物的面部似乎有了一种悲怆的表情,衣物也有了一些褶皱的质感,画中人物也有了动态……引导学生感知:现代人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进步。

接着再和学生一起回看《蒙娜丽莎》这部传世名作:相比之下,看到了更为柔和写实的色彩,更加丰满动人的人物轮廓,以及之前作品无法捕捉的似笑非笑的表情。

从乔托到达·芬奇,这种绘画技术的进步走过了将近200年。学生听后颇感震惊。通过一番启发思辨,学生开始明白:对于名画,不能用现代主流审美标准来评判,我们应该把名画放在那个时代来评判。在那个时代,画作《蒙娜丽莎》因为刷新了“美”的概念而被铭记史册,这就是时空观念。

二、置身历史长河,诉说“时代的故事”

在摄影诞生之前,绘画一直都是一种用于记录事实的技术,所以在此之前那些被认可的名画,皆代表了那个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然而,没有任何一幅美术作品因为单纯“美”而闻名。传世之作都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诉说着时代的故事。有了前面导入的引子,接着笔者投影《美术的辉煌》一课的导入作品《马拉之死》,继续带领学生感受和发现名画之“美”。

课前布置了三个预习任务:1.请你描述作品的细节。2.谈谈作品创作的背景。3.你认为作品的历史价值是什么?各小组有任务分工,多方进行史料挖掘,力图复原历史图景,置身历史长河。一番小组的讨论准备之后,各组代表在课堂上一一发言,并相互补充。学生的介绍宛如“盲人摸象”,展现各个详细的局部,再建构成有机的整体,对《马拉之死》的历史解释渐渐立体、全面。

A组代表(一位美术特长生,简要描述画面,初步感知画作):

画面上,被刺杀的马拉半躺在浴盆中,露出了上半身,左手握着便笺,放在浴盆上的木板上,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下;他侧垂着裹着毛巾的头,脸上的表情似乎很安详,像是睡着了;凶手已经逃跑,匕首抛在地上,鲜血正从马拉的胸口流出来,染红了浴缸。这幅作品是以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重要的领导者——马拉被刺的场景为题材,通过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幅画反映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在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在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B组代表(描述作品细节,感受艺术力量):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画家的那些创作细节。

细节一:浴盆边的木箱上压着一张字条,这是一位革命同情者寄来的信和信中附上的5法郎纸币。信上写道:“请将这5法郎转交给一位有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一细节充分展示出广大人民对革命的支持。

细节二:他的左手紧紧握着凶手递给他的救助书,上面清晰地书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虽感不幸,但因享有你的慈爱而万分满足。”这是画家借以强调马拉热心助人的作风已成共识,科黛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得以完成她的疯狂报复,刺杀马拉。endprint

细节三:作为手握重权的革命领袖,竟然用木箱代替书桌办公,而且浴巾上还有补丁,泡在浴盆中办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马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细节四:浴盆前立着的木箱敦实沉重,正面法文题字“献给马拉 大卫”。这几个字,使得这幅画像一座永恒不朽的纪念碑,表现了画家对死者无比的崇敬和哀悼。

前三个细节都是马拉热心工作的体现,为了革命,他在全身心地付出。革命需要他,马拉不能死,他只不过太疲劳需要暂时休息片刻。在这里,画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已经死去但仍永远活着的英雄。

C组代表(发现背后故事,诉说历史传奇):

马拉原是一位医学博士和物理学家,当大革命开始时他就毅然投身于革命,后来成为革命的雅各宾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进行激烈的斗争。1789年 8月,他创办了《人民之友报》,因此人们称他为“人民之友马拉”。贵族大资产阶级很快认识到他的威胁,巴黎市长下令逮捕他,他不得不躲藏起来,昼夜在地下室中工作,导致患上了湿疹,必须浸在温水中才能缓解痛苦。1793年,女刺客夏洛蒂·科黛潜入他的工作地点用匕首刺杀了他。

在马拉被害后两小时,大卫立即赶到现场为马拉画像,随即又到国民议会发表演说:“公民们,人民再次向我提出要求:大卫,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报仇,让敌人看到它时失魂丧魄,我已经听到人民的声音。”这番话表明了大卫的创作动机。

其实,在马拉遇刺前几日,大卫曾去访问这位身体欠佳的激进派领导人物。当时,马拉正头缠浸满醋水的白布巾,半躺在浴盆里浸泡痒得十分难受的湿疹。浴盆旁立放着一个板条木箱,上面放有墨水、信纸和鹅毛笔。尽管马拉当时身患重病、高烧不退,他仍吃力地把双手举出水面, 疾书着自己关于人民福利事业的许多设想。这种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大卫。后来,大卫用三个月的时间创作了这幅纪念碑式的画作。

一個又一个的学生代表将各组挖掘的史料,通过自己的理解娓娓道来。面对名画《马拉之死》,我们仿佛一下被拉入历史长河,画作正诉说着“时代的故事”。

在历史学的范畴,图像属于史料,是构建历史记述的基本元素。而这种构建,需要特定的“时空观念”。所谓“时空观念”,就是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过去的‘事都没有留下自己,而只留下被记录(或叙述)的‘碎片,碎片本身不给出图像。”(陈仲丹,2016)在辨别和拼接的过程中,必然要提取史料(包括图像史料)的有用信息,进行尽可能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解读,以复原过去的场景,给予有意义的解释。

“马拉被刺”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画作《马拉之死》只是对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一种记述。课堂中,学生们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各个史料“碎片”整合,形成了对这一事件的解释。这就是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逐步发展。作为历史教育者,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学会辩证地、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而且还可以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三、历史到底要学什么

“历史,到底要学什么?”这一问题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理解不同,答案各异,或浅或深。有学生回答当然是要学习历史知识,以史为鉴,鉴古通今;还有学生提到在习史的过程中掌握习史的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此课教学中,我适时点醒学生:每一幅名画背后,其实都有一部关于它的传奇。名作《蒙娜丽莎》不仅仅因为刷新了“美”而被铭记史册,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蒙娜丽莎》的重要历史价值在于:它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将绘画的主题由神变成了人,打破了“神对人的思想束缚”,文艺复兴运动随之正式被推向高潮。那么,《马拉之死》的历史价值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们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在笔者的引导下慢慢悟出:《马拉之死》塑造了一个为人民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地呼应着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革命理想,让法国民众再次热血沸腾,继续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创造法国人民革命的奇迹。正如《美术鉴赏》一书中所说:“《马拉之死》不是一般的肖像画,而是一幅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光辉历史同样伟大的不朽作品。”

当然,解释是一种人为的行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课堂中的“历史解释”不可避免地将师生个人的知识结构、个人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其中,难免存在主观性的一面。而历史解释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历史解释需要实证精神,并有批判思维,不人云亦云。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同一史实多些视角,提供更多翔实的研究材料,也许学生就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于是,在这个教学片断的最后,笔者投影了另一幅历史画作——1860年法国画家保罗·雅克·艾梅德里以刺杀马拉的女人的名字为题创作的油画《夏洛蒂·科黛》。与大卫的《马拉之死》相比,它给予我们别样的感受:画面右边,25岁的科黛身着一袭灰条纹长裙,像女英雄般昂然挺立在绘有一幅法国地图的墙面前,右侧窗口射进的阳光照亮了她凝眸远望的脸庞,使其具有了纪念碑般的意义。画面左下方是仰面倒在浴缸中、面容恐怖的马拉。

“该作品又会带给我们怎样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呢?”笔者笑着问学生,并布置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将成果录制成微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以共享。

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要运用自己的理性。面对不同的新情景和新材料,我希望学生能像历史学家一样去研究历史,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既使学生毕业以后不从事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我也希望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留给他们的思维品质、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引领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余文伟.“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及其意识的养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5).

[2]陈仲丹.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3).

[3]全国中师美术教材编委会.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4]虞文琳.“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3).

[5]吴禾.艺术作品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性解读——析《马拉之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责任编辑 周侯辰)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镜头中的组诗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