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2018-01-23田永丽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大学生

田永丽

[摘要]心理弹性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人们对心理素质的重视,心理弹性这一领域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结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弹性研究现状,通过阅读大量最新的相关论文和资料,对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综述,给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一些对策,并出对以后的研究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心理弹性;大学生;研究综述

引言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的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人数比例有上升的趋势。很多备受瞩目的社会热点新闻也暴露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某高校向室友投毒事件,某大学生学费被骗猝死事件,失恋自杀事件等等屡见不鲜。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影响心理发展的各类成长因素也备受关注,对于顺境和逆境谁更能出人才的讨论也从未间断。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童年经历尤其是负面阴影对人格的重要影响,心理学研究者也开始探索人们在儿童时期遭遇的困境等负面的成长因素与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Ru~er(1972)等通过对儿童的研究发现,“童年生活的负面环境对于儿童心理行为能力的损伤存在个体差异,并将此类个体发展现象统称为心理弹性”。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以积极的视角看待负面因素对中的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张艳(2016)的研究显示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可以找出大学生在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情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范式,从而总结出一些规律,为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学习提供一些帮助。此外,心理弹性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国家教育部门干预和提升整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弹性,在弹性力学中的意思就是“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将弹性这个词语引申到人们自身的心理过程中就可以下一个比较笼统的定义:心理弹性(resilience)又被称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危机情景和压力事件中能够保持良好适应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个体遭遇逆境和成功应对困境,可见,良好的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社会生存的一种潜能,它能帮助我们顺利地度过困难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的发挥个体的能力贡献社会。

对于大学生而言,影响其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有:个性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来自环境的因素。研究显示: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包括:责任感、性格特征、情绪智力、归因方式、幽默感、乐观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抗压能力、动机调控能力、积极期待等;而环境因素又可分为家庭因素和家庭外因素,但总的来说是社会支持网络和家庭中的父母、朋友兄弟等对个体的影响。这也是不同的大学生对相同的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的原因。

二、大学生心理弹性当前研究的现状分析

心理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不同的情境、时间、心情等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良好的心理弹性能使大学生更有能力面成长的不利因素,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当前对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研究:结合大学生的人口学变量和不同个性特征等进行

这属于问卷调查的质性研究,考察心理弹性各因子在大学生被试人口学变量上差異,主要包括考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和生源地等情况在心理弹性上的差异。刘琴等人的研究表明男生的心理弹性尤其是心理韧性优于女生,大一的学生和大四的学生相比心理弹性更好一些,可能大一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而大四毕业上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各种压力情境。不同个体心理特征(如不同的归因方式)的大学生对相同的事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比如:面对负面情境,有的大学生能乐观应对,当困难当作锻炼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而有的大学生就心生恐惧,逃避,无法良好应对,获得更好的心理成长。有研究表明,性格外向、情绪稳定和自我效能感强的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弹性。他们能调用更多的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应对困境,面对挫折,能够自己主动的调节情绪,保持热情和乐观去放松,减少挫折和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而心理弹性较低的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较差,往往很难适应一些负面的境遇。

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人格、正负情绪、自卑心理等进行了相关研究。赵君,苏荣坤等(2016)了大探讨了学生的心理弹性与人格、生活满意度及正负情绪的关系,发现健康的人格特征,对较高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更好地适应社会。

黄鸿(2015)研究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自卑心理的关系,结果显示,心理弹性高的大学生自卑心理较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水平与其心理弹性呈负相关。这告诉我们要关注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他们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抑郁苦闷的情绪体验,遇到挫折需要更大的帮助,也要注重训练提升其心理弹性,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二)结合社会性因素进行研究

对社会心理学的因素与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例如人际信任,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研究。苏贵生(2014)年对人际信任、心理弹性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信任完全是通过心理弹性这一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心理弹性对于获取较高的幸福感体验和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同样的处境有不同的认知,例如家庭贫困的西方大学生更可能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其学业成就和心理弹性,而对中国的大学生影响相对较小。大学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又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或逆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刘力勇等对医学类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困扰检出率为41.01%,较严重的有15.7%;汪涛等调查发现,医学生中有大约15.21%社交焦虑水平数值偏高,而有些大学生自己渐渐调整并最终适应。由此,大学生如何从这些负性生活事件中获得正常的发展和成长应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endprint

(三)心理弹性测量工具的本土化研究

国内心理弹性的研究对于儿童的较多,而大学生群体的还未建立有效可用于结果比较的常模。腾秀杰(2008)修订了sandra Prince-Embery心理弹性量表,使心理弹性量表更加适合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并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性的特点,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干预,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

此外还有对于心理弹性的发展性研究以及对心理弹性理论模型和作用机制的探索与整合等等。

三、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展望

(一)关注文化差异,整合理论模型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论研究也开启普遍性研究的热潮,中国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较国外起步晚,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直接翻译。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不同,这就提醒我们想过外学习的同时,应注重本土化研究,不应照抄照搬。比如:中国人看中勤奮、内敛和稳重等品质,遇到困难很多人选择独立承受,觉得找人宣泄很没面子,而向美国等一些国家则更看中开放、张扬和个性等品质,遇到困难和负面情绪往往会求助和找朋友宣泄。

对于心理弹性的量表的修订应结合中国的大学生被试群体进行改编,或编制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量表,这样的测量工具更适合中国被试,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成果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此外,目前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过于庞杂,各成一家,主要的有:迈克·路特(Michael Rutter)的心理弹性理论、三次浪潮中的各种观点、Kumpfer提出了的具有整合性的弹性框架等等,有待于进一步理论的整合。

(二)心理弹性中具有应用价值研究有待加强

心理弹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潜能和素质,研究领域的重视最终是为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研究表明,危险因素对处境不利的大学生的影响具有积累作用,有心理弹性的大学生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至少存在三个保护性因素。所以我们在制定干预方式时,要全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保护,例如,家庭的陪伴和支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学校开设一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等等,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实地解决问题。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多采用个案分析,访谈等质性研究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定量化研究有待加强。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