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民间舞素材在编舞中的运用

2018-01-23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间舞编导舞蹈

张 晶

舞蹈编创有不同的风格,从中国当今的舞蹈创作领域的不同舞蹈种类来说,就有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等。笔者认为,决定不同舞蹈种类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素材的运用。因此,为了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创更符合民族风格及其民族文化心理,本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编舞中如何合理使用素材的问题进行探讨。

素材,是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一般地说,多是在创作活动之前积累的,带有不确定性和原始性,因而,不同于题材,与所创作主题尚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素材与题材又是有联系的。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文化风俗、历史神话、自然景象、客观物象等各个方面,并且是最生动、最基本的。[1]经过取舍概括、组织处理,它为编导选择题材,表现主题,编创艺术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所谓民族民间舞素材,是指具有各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风格特点、动作运动规律、体态特征的舞蹈动态及其相关因素。正因为这些素材的存在,才使民族民间舞作品与其他舞种作品有了区别,有了自己独具一格、不可代替的魅力!但是,如何运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素材编创民族民间舞风格的作品,对其把握和处理至关重要。因为,各个民族民间舞的素材是为表现该民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思想情感服务的,如何提取和合理运用原始素材,是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作品编创的重要课题。

一、如何提取素材

(一) 深入生活提取素材

作为创作的主体,编导者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生活的体验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为了提取民族民间舞的编舞素材,我们应该深入民间进行采风,去寻找民族民间舞动作素材的“根”和“源”,去体验真正的民族民间生活,去感受那里的一切,去探索和发现我们平时在课堂里接触不到的东西,捕捉当地舞蹈动作动势之所以形成其特定形态的原因。例如蒙古族后靠的体态、藏族的坐胯沉肩、朝鲜族的鹤步柳手、山东胶州秧歌、傣族的“三道弯”的内在本质的不同与区别等。编导通过对民间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得到感悟,获得创作民族民间舞的动作素材—作品题材往往就此产生。我们的老前辈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这门学科建设、发展壮大,并编创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舞风格的作品。

(二) 课堂教学提取素材

在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体系里,有着以汉族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朝鲜族舞、傣族舞等为主干教材的单元教学课程。这些教材都是中国舞蹈教育领域几代民族民间舞从业人心血的结晶,正因为有他们“昨天”的探究,才会有今天这么完善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教学课程的学习,获得许多用以编创民族民间舞的素材,这是不少编导获得素材的一个最直接、最实际的途径。

(三) 自身积累提取素材

编导者自身的功力与修行也是一种积累素材的来源。每个编导者都有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以及艺术追求。通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他们从艺术构思到形成艺术形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2]165因此,优秀的舞蹈作品通常体现出编导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渗透着编导者的人生体悟和情感积淀,他们将自己的生活阅历贯注在作品创作中。俗话说得好:十年磨一剑。好的舞蹈作品也是不断磨炼、修改的结果。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偶尔得之、完成较好的艺术作品。因此,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完善修行,才是使素材真正丰富起来的途径,才能在提取和运用时得心应手。

二、对素材的提炼和发展

在民族民间舞的编创中,怎样才能把素材转化为我们编舞所能用的东西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提炼和发展,两者以递进关系影响舞蹈编创。

(一) 提炼

在众多的民族民间舞素材中,我们要提炼里面的精华和风格最浓郁的部分。譬如安徽花鼓灯的“溜得起、刹得住”,山东鼓子秧歌的“稳、沉、抻、韧”,等等,都是民族民间舞风格素材里面的精华。这些精华都有表情达意的属性,在编创时有了这类精华能让作品表现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加形象,语言个性更加独特,并让观众一目了然地知道演员编创的是什么风格的舞蹈作品。

(二) 发展

虽然我们提炼了素材动作的精华,但在编创中还是不能把采风的素材和课堂教学里的元素动作原封不动地加在编创当中,得有选择性和创新性。譬如把原有的素材经过拆分、重组、变化节奏、改变发力方法、变换空间等一系列的方式进行发展,直到能满足编创作品的需要为止。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不能离开原有的风格素材,要保证“原汁原味的浓度”和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不管怎么变,不能脱离本民族、本地域的本质。

三、素材的合理运用

民族民间舞素材的选择和运用对于一个民族民间舞作品来说,决定着该作品的动作风格特点和作品的审美趋向,是这个作品的关键因素。以剧目《清扇· 闲郎》为例。

该作品是以朝鲜族传统舞中的《闲良舞》为基础素材进行编创的。编导从一直萦绕在自己心头的人物形象和动势出发,运用传统《闲良舞》的表现形式,并加上自己对传统《闲良舞》的独特见解而编创出了该作品。虽说作品是以传统舞为基本素材,但编导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大胆尝试,并根据演员的自身条件,在传统《闲良舞》的基础上对元素动作进行提炼、发展;在节奏和空间调度上,进行了不同的处理;甚至对某些动作进行破解、拆分、重组,形成该作品所需要的动作模式。

在作品的第一段中,编导有意寻求动势之间的连接以及力与力的关系;将原有的动作素材拆分,改变惯有的顺序;变化原有的发力方式,运用顺势、逆势或交叉等方式,巧妙地改变动作走向,尝试创造一些朝鲜族传统舞中不常见的步态和动作形态。譬如:把原有的动作做一半突然加进新的动作元素,同时在时间、空间和力度上进行不同的变化。

第二段是整个作品中最闪亮的一段。素材基本上用的是传统《闲良舞》的原型素材,但绝不是照搬。编导着重刻画文人小生脱俗、俊逸的形象,并加以强化,使作品的风格更加浓郁也更加统一。从一组漂亮的“回归”舞段中,能让观者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意蕴,扇子的开合是闲雅,脚下的流动是潇洒。以至于潘志涛教授看完这个作品后会吟出精辟的诗句:扇扇清风扑面来,闲闲俊郎辞春去。

在作品的第三段中,编导在高潮的部分不断对主题动作及人物形象进行强化,巧妙地利用观者的心理期待,用再现、重复、强化等手法,追随从传统舞蹈中择来的主题动势,并加以变化,在力与力之间的传递中实现编导的创作主旨,从而强化了《闲良舞》中文人书生的形象,使舞段、音乐、形象、主题都更加地贴切,达到较完美的艺术效果。

该作品的编导在编创中做了大量的创新,可并不让人觉得它脱离了朝鲜族舞蹈的精神以及朝鲜民族的文化内蕴。这就说明,死死咬住原始素材不放绝不是民族民间舞创作的重点。而在拥有原始素材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巧妙地把它转化成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动作语言,同时又不脱离原始素材的风格性,这才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创新的要点。因此,素材的合理运用不仅在于把握取材的标准,还在于能够把素材转化成为一种新的语言,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舞蹈作品。

四、素材的运用与作品评判

如何从运用素材的角度评判一个民族民间舞作品,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着眼。

(一) 符合民族风格、地域审美特征、民族文化心理的舞蹈语言

语言是人们在相互交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所谓艺术语言是指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拥有的表现媒介,并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一种真正的民族民间舞蹈语言应该能够体现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例如,《一个扭秧歌的人》运用了极富汉族舞蹈文化特征的“扭”这一动作素材,进行大胆、夸张的变化,准确地表达了作品中的老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舞蹈语言的民族风格与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生存需求,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正因为如此,《离太阳最近的人》所选用的藏族素材,是从藏族宗教活动里面提炼出来背鼓素材,经过创新用到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

(二) 符合作品本身追求的艺术意境

艺术意境是长期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2]210它包括: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在我们的民族民间舞作品中,不乏追求艺术意境的编导和作品。一个作品如果没有艺术意境的追求,这个作品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拿《鹤在飞》来说,这个作品描写的是一群丹顶鹤坎坷的一生,实际上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人的一生。舞蹈选用了朝鲜族舞蹈素材,将鹤的种种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一开始的画面描写的是鹤在湖边栖息,这时灯光呈暗蓝,加上干冰、烟雾的配合,一下就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在以振翅迁徙形成的高潮段之后,结尾又回到平静……所有的安排都体现出了编导着力地在追求自己作品所需要的艺术意境,从而让作品达到一个高度。

综上所述,编导者积累的素材越多,对素材所蕴含的意义把握越深入,也就越有利于作品题材的选择和形象的塑造。因此,在编舞中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民族民间舞素材是民族民间舞风格的作品编创成功的关键,也是民族舞蹈作品创作守住文化之“宗”的关键。

猜你喜欢

民间舞编导舞蹈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晋中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学舞蹈的男孩子
传统文化影响下民族民间舞表演新模式研究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