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年不良经历对阳虚体质形成的影响❋

2018-01-23巫鑫辉高静静王小雪吴望男岳广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阳虚经历

李 娜,巫鑫辉,高静静,王小雪,吴望男,岳广欣△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00)

早年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早年不良经历是指个体出生后至童年结束阶段的不良生活经验,包括父母早亡、缺乏照顾、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遭受虐待等,早年不良经历与整个生命阶段身心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它明显增加了个体成年期精神行为障碍的易感性和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1-3]。早年不良经历影响了机体的发育过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体质特性。体质是个体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的特殊性,它决定着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4]。早年不良经历作为后天环境因素的一部分,对个体早期产生持续的慢性刺激,影响人格、心理、生理的发展发育,促使个体形成特殊的体质类型,现从中医形神合一和阴阳学说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 体质包含人格特征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对人的精神与形体间关系精准的概括:“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这种人体观决定了体质之“体”,既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体,也是形与神的合称,它包含了“形”(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神”(心理特征)两个方面[5]。人格作为个体独特、长久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心理行为个体化的标志,理应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作为“神”中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机能活动和形体的盛衰。薛崇成、杨秋莉根据《灵枢·通天》基于阴阳多少所论的“五态人”,制定了五态人格量表,将人格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和平等5个维度。其课题组在体质阴阳维度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同一阴阳属性的人格特征与体质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6]。在王琦的9种中医体质分型中,每种体质类型都有其相应的人格特征[7]。黄煌的“药人”“方人”学说,根据外观特征与好发症状归纳了适合长期服用某种药味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不同体质类型也均有其明显的人格特征[8]。综上表明,体质包含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人格作为心理特征的一部分,与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相互作用,理应成为体质组成的重要部分。

2 早年不良经历者的人格特征

早期不良经历包括多种形式的家庭功能紊乱,如持续的情感忽略、家庭冲突、艰苦的环境、反复无常的惩戒、父母的关系冷淡、父母早亡、与父母异地等。30%~40%的世界人口遭受过各种形式的早年不良经历[9],多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普遍存在于早年不良经历个体中[10]。

2.1 不安全依恋与人格障碍

童年是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依恋理论认为,个体早期的依恋经验会转化为指导个体行为和情感的内部加工模型[11]。早年不良经历促使个体形成早期不安全依恋,他们的内部加工模式会使其产生对自我和外界的消极观念,包括自我不认可、无助等[12],破坏孩子的自我功能发展,进而导致人格发育异常。调查显示,人格障碍阳性组的大学生有相对明显的不安全依恋特征,且在童年期便有更多的被忽视和受虐待经历[11],说明早年不良经历对个体不安全依恋以及人格障碍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早年不良经历者人格特征呈偏阴属性

人格障碍分为A、B、C 3个组群。调查表明,早年不良经历个体存在三群人格障碍症状升高的表现[13],且与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14]。留守是我国早年不良经历形式中的一种,根据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调查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外出务工人员太阴人格维度分数偏高,并与早年留守经历呈正相关[15]。太阴人格表现为外貌谦虚、内怀疑虑、悲观失望、胆小、阴柔寡断、内省孤独、不愿接触人、保守自私等[16],其抑制性、退缩性及抑郁焦虑倾向的特点与三群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相似度较高。有C群人格障碍的大学生其五态人格以太阴人格为主[17],也提示部分人格障碍类型可能对应于中医五态人格中的太阴人格维度。综上,早年不良经历者人格可能呈偏阴属性特征。

3 早年不良经历与阳虚体质

3.1 早年不良经历者心理障碍特点

留守者在童年阶段就存在较多的情绪性问题行为[18],心理韧性及社会适应能力差[19],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恶化[20]。他们有自责、孤独、焦虑倾向,易情绪波动,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躯体症状较严重[21]。留守儿童成年后仍存在负性情绪多等问题[22],其太阴人格维度分数偏高[15]。

太阴人格对心理症状有明显的正效应[23],与抑郁情况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4]。

早年不良经历者的人格呈偏阴属性特征,使其偏向于消极应对方式,个人支持体系低,对待客观事件的负性视角更加重了内心的消极体验,甚而发展成抑郁为主的心理精神障碍[25]。从症状和临床实验资料分析,抑郁症情绪持续低落、自我评价过低、快感缺失、精力减退或疲乏感、欲望减退等均可用阳气不足(不振)引起神、形、行俱颓来解释。可见,阳虚是早年不良经历者易患抑郁焦虑等心理精神障碍的关键。

3.2 早年不良经历者易患疾病特点

暴露于早年创伤的儿童,成年后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患病风险明显增加,与酗酒、肥胖、心脏病、哮喘、糖尿病、关节炎、肠易激综合征、癌症、慢性脊髓疼痛和慢性头痛等不良健康因素及慢性疾病也有较大相关性[26]。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疾病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7],如较具进取心和侵略性,容易紧张的A型人格,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类风湿关节炎的女性人格特征表现为内向、情绪不稳定、缺乏共情能力[28];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人格为情绪不稳、不善交往、被动、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等。人格可能通过影响情绪反应的强度、稳定性以及持久性,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神经递质系统等媒介引发疾病[29]。

在早年不良经历者易感的慢性疾病中,肥胖[30]、心脏病[31]、哮喘[32]、糖尿病[33]、肠易激综合征[34]的发病与阳虚质有正相关关系。阳虚是抑郁症的根源[35],慢性疼痛常伴发抑郁,可能与抑郁症有着共同的阳虚基础。由此推测,阳虚是早年不良经历个体易感慢性疾病的始动因素与重要病机。

早年不良经历个体的人格呈偏阴属性特征,使其情绪反应过多,经常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导致阳虚类疾病的发生。

3.3 早年不良经历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中医认为,早年不良经历和精神创伤可造成阳气受损、不振,形成抑郁症等精神行为障碍易感性的基础。清·吴瑭 《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36],有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刘弼臣、徐荣谦提出“少阳学说”认为,小儿生长速度快,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物质基础都处于稚弱状态,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可类比为“少阳之体”[37],是以小儿在遭受挫折和创伤时阳气易于折损,从而导致机体和精神的发育受到影响。幼时精神受创导致阳气折伤,不能充分激发精神活动,形成抑制的偏阴属性人格,使个体长期处于负性的心理状态中,社会退缩行为以及对内外环境各种刺激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常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久之导致抑郁焦虑为主的精神障碍以及相关心身疾病的发生。课题组以母婴分离小鼠模拟早年不良经历,结果显示,母婴分离动物模型的HPA轴异常变化,与阳虚体质者皮质酮升高趋势一致[38];温阳解郁方对母婴分离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有调节作用,可改善母婴分离小鼠的HPA轴功能,对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及BDNF有突出的调节作用[39-40],提示母婴分离小鼠的生理行为异常存在着阳虚肝郁的证候基础。

由此分析,早年不良经历影响人格的形成,损伤人体阳气形成阳虚体质,导致患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疾病的易感性。阳虚体质是早年不良经历者心理生理诸症发生的基础,也即早年不良经历促使阳虚体质的形成,进而导致心身病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BROWN D W, ANDA R F, TIEMEIER H, et al.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the risk of premature mortality[J]. Am J Prev Med,2009,37(5):389-396.

[2] SCOTT K M, VON KORFF M, ANGERMEYER M C, et al.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and early-onset mental disorders with adult-onset chronic physical conditions[J]. Arch Gen Psychiatry, 2011,68(8):838-844.

[3] SCOTT K M, VON KORFF M, ALONSO J, et al. Childhood adversity, early-onset depressive/anxiety disorders, and adult-onset asthma[J]. Psychosom Med, 2008,70(9):1035-1043.

[4] 匡调元. 体质病理学研究[J].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78,1(2):3-17.

[5] 孙理军, 张登本. 中医体质的基本内涵[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2,21(3):6-8.

[6] 王昊. 基于五态人格测验与五五体质检测探讨中医人格与体质关系的研究[D].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7]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4(4):1-8.

[8]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南京: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2010.

[9] BORGES G, NOCK M K, HARO A J, et al. Twelve-month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attempt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 J Clin Psychiatry, 2010,71(12):1617-1628.

[10] AFIFI T O, MATHER A, BOMAN J, et al.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J]. J Psychiatr Res, 2011,45(6):814-822.

[11] 黄上上. 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及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D]. 长沙:中南大学, 2011.

[12] 黄上上. 人格障碍研究与童年期经历相关研究综述[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3):105-106.

[13] TYRKA A R, WYCHE M C, KELLY M M, et al.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adult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influence of maltreatment type[J]. Psychiatry Res, 2009,165(3):281-287.

[14] AFIFI T O, MATHER A, BOMAN J, et al.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J]. J Psychiatr Res,2011,45(6):814-822.

[15] 巫鑫辉, 李娜, 王小雪, 等. 早年留守对外出务工人员心理人格发展的影响[C]. 郑州: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论坛, 2016.

[16] 杨秋莉, 薛崇成. 中医学心理学的个性学说与五态人格测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12(10):777-779.

[17] 程山珊. 五态人格、中医体质类型与大学生C群人格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 刘晓慧, 杨玉岩, 哈丽娜, 等.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15(28):3287-3290.

[19] 徐礼平, 田宗远, 邝宏达.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相关性[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21(7):701-703.

[20] 朱斯琴. 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四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8(2):84-94.

[21] 雷芳. 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18(1):74-76.

[22] 李晓敏, 罗静, 高文斌, 等.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际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17(5):620-622.

[23] 王昊, 杜渐, 邵祺腾, 等. 中医五态人格、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C].南京: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24] 邱男, 徐莹. 大学生中医体质、五态人格与抑郁情况的关系研究[J]. 医学与哲学(B), 2015,36(8):89-91.

[25] 何建华. 心理应激人群应激损伤发生机制与中医证候相关规律的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26] SCOTT K M, VON KORFF M, ANGERMEYER M C, et al.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and early-onset mental disorders with adult-onset chronic physical conditions[J]. Arch Gen Psychiatry, 2011,68(8):838-844.

[27] 曹楠, 刘启贵. 疾病与人格特征及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研究, 2017,31(8):900-905.

[28] 高进.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病例对照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 2014.

[29] 岳冬梅. 人格特征在心身疾病发病中的作用途径[J]. 医学与哲学,1987,8(12):46-47.

[30] 辛海, 吴剑坤, 郭昕, 等. 社区中老年人的中医体质与年龄腰围体质量指数运动习惯的多元回归分析[C].北京:首届国际体质医学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全国中医体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31] 吴毛蕾. 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其与CRP、Fib、肺功能和ACT评分的关系[D]. 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

[32] 陈萍. 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调查[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33] 邓小敏, 唐爱华, 周卫惠, 等. 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的调查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2(10):148-150.

[34] 谈晶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体质特点的初步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35] 岳广欣, 黄启福, 陈家旭, 等. 相火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医研究, 2007,20(2):1-4.

[36] 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37] 徐荣谦. 试论“少阳学说”[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2(7):11-13.

[38] 王琦, 姚实林, 董静, 等. 阳虚体质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6(12):1226-1232.

[39] 岳广欣, 张玲, 卢贺起, 等. 温阳解郁法对母婴分离小鼠行为模式及HPA轴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42-46.

[40] 梁媛, 岳广欣, 卢贺起, 等. 母婴分离/社会击败应激抑郁症小鼠行为学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及温阳解郁复方的干预作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4,41(2):353-355.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阳虚经历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