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国产纪录电影崛起的思考

2018-01-23葛文治

未来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纪录纪录片创作

葛文治

国产纪录电影的崛起,从市场与口碑这两个维度考察是必不可少的。从市场层面分析,2017年,纪录电影的年度票房接近3亿元。尽管所占比重不大,但这个成绩创造了纪录电影年度票房的新纪录。在这些2017年上映的纪录电影中,除了《地球,神奇的一天》是英国、中国合拍,主要出品方是英国BBC地球影业,其他几部作品均是由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创作,并且均由中国公司出品,这些作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产纪录电影”。国产纪录电影的票房数据显示:《二十二》1.7亿元,《重返·狼群》3298.7万元,《我的诗篇》316.8万元,《一路逆风》这部纪录歌手邓紫棋成长的传记性电影,取得了327.6万元的票房。纪录歌手王力宏演唱会纪实的《火力全开》取得了240.1万元的票房。《摇摇晃晃的人间》116.6万元,2016年12月底上映、2017年仍然在点映的《生门》有154.2万元。其中,《摇摇晃晃的人间》和《生门》大多在“点映”渠道营销,据“大象点映”的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这两部作品的点映场次都超过了500场,实际票房收入比目前院线票房统计要高。2018年上映的《厉害了,我的国》,以主旋律纪录电影的主题,以更强的政治元素,更大的宣传力度,在市场层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主要以团体包场的营销方式,票房一路走高,仅在上映的3月份,就取得了突破4亿元的成绩。

从口碑方面分析,近年上映的纪录电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有极高的口碑评价。《二十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现象级电影”,据统计,《二十二》在上映前后的一周时间内,相关微博微信热门话题量达到36.6万条,转发评论数达到5.2亿,电影评分网站都给予了超过9分的好评。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新闻调查》等栏目也给予了多方面的报道和关注,让《二十二》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话题之一。其他的纪录电影也引发了口碑的发酵,豆瓣评分基本都在8分以上。

市场与口碑的兴起让国产纪录电影的“热度”在近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也让相对沉寂的纪录电影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商业电影占主导的电影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兴起力量。分析国产纪录电影的崛起,能够为国产纪录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寻求一定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国产纪录电影的创造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国产纪录电影崛起原因分析

(一)环境原因

1.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多元化,对影视艺术的欣赏也产生了相应多元化的需求。在电影领域,剧情片占据了主导市场,然而,从电影艺术诞生之初,电影的类型、形态就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因此,以“真实”为主要审美特征、以“纪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手段的纪录片在满足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方面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占票房主导地位的是以满足世俗化情趣为主的类型电影,类型电影模式化的叙事所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受众的审美疲劳。在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创作相对匮乏的今天,观众更加渴望在电影中实现“求真求美”的银幕想象。如纪录电影《二十二》,关注了受日本侵华战争伤害的幸存“慰安妇”的生存现状,把个人境遇与国家记忆有机联系在一起,唤起民众对苦难意识的体验和对抗战历史的关注,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表现形式都带有强烈的真实性,给大众审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以纪录演艺明星为题材的《一路逆风》和《火力全开》,以纪实的手段展现了演艺明星的成长历程和真实境遇,超越了电视“真人秀”所表现的内容,满足了部分“粉丝”的“追星”想象,也为这两部作品创造出独特的市场空间。因此,纪录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在满足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发展中的整体环境

中国纪录电影的最初形态是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式构建起大众审美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视的普及,电视纪录片的出现与流行,让“纪录片”的观念被广大受众所接受。根植于“专题片”的纪录片观念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中国受众对纪录片的理解。在电视荧屏上,纪录片始终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阵地。随着中国影视对外交流的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海外纪录片被引入到中国观众的视野,培养了喜爱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尤其是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的开播,让纪录片在中国电视领域的传播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更进一步营造了纪录片生产与消费的整体环境。近年来在电视荧屏走红的《大国崛起》《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纪录片,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纪录片的审美魅力。而近年层出不穷的“真人秀”类型的电视栏目,更让观众对“真实”的影像有了深刻的认知。这样的整体环境,为纪录电影的崛起孕育了良性发展的空间。近两年,纪录电影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据《2015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说明:“2015年共有38部纪录电影获得生产许可证,产量较2013年翻番;15部纪录电影进院线;3部纪录电影———《旋风九日》《喜马拉雅天梯》和《我的诗篇》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旋风九日》和《喜马拉雅天梯》的票房双双突破千万元,分别收获1700万和1150万票房,虽无盈利,却为纪录电影试水院线市场作出了积极探索,为行业积累了宝贵的营销经验。”[1]据《2016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透视》统计:“2016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过审的纪录电影共有32部, 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有6部。纪录电影全年总票房为2.05亿元,其中真人秀纪实电影1部, 票房总计1.25亿元,纯纪录电影票房总计8032万元。”[2]经过几年的积淀,纪录电影不再受制于“新闻纪录片”和“人物传记片”的模式,而是以更加多元的形态,构建起了纪录电影有效传播的生态环境,为2017年国产纪录电影的崛起,提供了环境因素。

3.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2016年底,中国内地银幕总数超过四万块,超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而且在2017年还保持了每天新增近30块的高速发展。影院的扩张和银幕的增长整体带动的是票房的增长。从实际的票房统计看,纪录电影的票房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百万元级”到“千万元级”再到像《二十二》这样“亿元级”的作品,可以看到纪录电影在发展的环境中,在满足多元需求的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趋势。从2017年国产纪录电影的整体来看,多数作品在注重创作品质的同时,也注重营销宣传和市场流通。《二十二》为了在大屏幕上映,前后筹备了两年,甚至采用“众筹”的方式来募集上院线的基本投资。《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发行策略中注重参与了多项海外的电影节、电影展,在海外获得了好口碑之后再谋划在国内市场走向大屏幕。《重返·狼群》更是在上映前就调动了营销手段,同名的纪实文学作品占据图书市场营销榜前列。片方还邀请了诸多热衷动物保护的明星为影片造势。几部作品都强调和充实纪录电影的市场因素,在顺应现实潮流的趋势中逐步探索国产纪录电影的市场轨迹,在逐步创造票房纪录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纪录电影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市场原因

1.高热度的话题

纵观近年的几部国产纪录电影,题材呈现多样化倾向。引发的话题也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因此带动市场走高。《摇摇晃晃的人间》以“脑瘫女诗人”余秀华作为表现对象,她的诗作与她的故事都具有一定的话题性。纪录电影用更加写实的手法来关照人物命运的坎坷和创作的艰辛,使得主人公的话题性得到了放大。纪录电影完成之后,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海内外电影节亮相,引发了更多的关注。主人公独特的生命意识和情感表达在相对世俗的受众评价中引起了争议,这些话题也推动影片在市场上的表现。这部纪录电影虽然在院线市场中并不起眼,但从2016年底到2017年底,一直都有点映放映。有相同经历的还有《生门》,这部反映中国人生育问题的纪录电影,把摄影机对准了医院的产科病房,不但展现了四个家庭诞下新生命的过程,还揭示了四个家庭在不同生活困境中面对生死的抉择。影片于2016年底上院线,由于题材和档期原因,票房并不理想,在点映市场却一直有不俗的表现,尤其是2017年9月,“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部《生门》之前所记录的类似话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在点映市场上再度引发了对这部作品的追捧。创造了国产纪录电影票房纪录的《二十二》,更是在上映前后就成为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其持续不断的热度也为票房持续走高推波助澜。纪实类型的作品所具有的关注当下、抒写现实的特征,使得纪录电影具有更高的话题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的表现力。

2.口碑化的营销

在2017年的国产纪录电影中,独特的题材,扎实的创作,热议的话题,为这些作品提供了具良好口碑的营销环境,在市场营销中有更多的收获。如纪录电影《二十二》,从上映前两天起,在网络上的热度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二十二》的大多数热度源自移动端,从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采集的信息反馈,微博的信息声量尤其高。2017年8月13日,冯小刚发送了推荐《二十二》的微博,掀起了互联网营销的热浪。随后,明星、媒体、营销号的转发助力,引爆了舆论,《人民日报》“新浪电影”等也在恰当时候发声,在新媒体的营销平台引发了空前的热度。纪录电影《二十二》关注的人群、表现的题材、诚挚的态度在影片上映之后,受到了更多的口碑赞赏。连之前火爆异常的《战狼2》的导演吴京,都在宣传《战狼2》的同时呼吁观众走进影院去观看《二十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新闻调查》等栏目,也对《二十二》给予了肯定,代表了主流媒体对这部作品的认同。因此,在多方助力下,这部前期排片比例并不是很高的纪录电影观影通道更加顺畅,排片比例逐渐增高,观众的好评与热议更加推动了票房的走高,直至创造了国产纪录电影票房破亿元的纪录。

3.合理的档期

2017年国产纪录电影取得的市场成绩,离不开档期的安排。合理的档期促使纪录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电影市场中抢占了有利地位。《二十二》安排在8月14日上映,8月14日是“国际慰安妇纪念日”,8月15日是“日本二战战败日”,选择在这个时间段上映关于日本侵华战争题材的作品,更加能够引发大家对影片的关注。《二十二》的上映处于所谓的“暑期档”,有2017年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纪录的《战狼2》。《战狼2》的热映点燃了电影观众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二十二》以纪实而平和的审美方式紧跟这样的群体意识,并且从个人境遇和民族苦难的叙述层面,与《战狼2》的豪迈激荡形成了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思的互动,再加上《战狼2》的导演吴京也在此时呼吁观众去影院支持《二十二》,票房大盘的带动,使得《二十二》在2017年8月中旬的排片中处于有利地位。从实际排片来看,《二十二》的排片场次一路走高,排片区域也覆盖到了三四线城市,让具有票房潜力的“小镇青年”也有了在家门口就能看这部电影的机会。与《二十二》在排片档期上取得类似成功的还有《重返·狼群》。这部反映自然生态、关爱野生动物的纪录电影于暑期档早期的6月16日上映,在《变形金刚5》《异性:契约》《新木乃伊》等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前后夹击下,以独特的类型、真挚的情感和良好的口碑,获得了票房一路走高的成绩,最终也取得了3000多万的票房成绩。

(三)创作原因

1.真实的力量

纪录片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真实。在当下商业剧情片占主导的今天,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始终拥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是大众对于商业类型片模式创作出来的产品逐步产生审美疲劳的今天,拥有真实力量的纪录片就显得难能可贵。在把握“真实”的审美特征下进行创作的纪录作品,受欢迎的程度非常高。值得一提的现象是2017年暑期档上映的《冈仁波齐》。从类型标准来看,《冈仁波齐》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电影,是纪实手法创作的剧情片,然而这部作品营造的“真实”打动了无数观众。影片以几个来自于芒康地区的藏民,衷心朝拜,一路朝圣的故事为轨迹,把信仰的力量、宗教的魅力、人格的坚守、自然的风光等有效串联在一起。影片采用的是冷静旁观的视角,以真实的方式让观众感受这部作品的内在审美力量。这部电影在2017年也取得了破亿元的票房成绩。作为更加纯粹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在真人、真事、真情层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作品为了保持其真实的状态,避免了很多人物纪录片创作会采用的摆拍,尽量还原人物真实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幸存“慰安妇”老者的苦难和伤痛以及他们的平和与淡然。《生门》用写实的镜头记录真实的场景,让医院妇产科病房内外的生活与情感不加过多修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非叙事性的生活故事最大限度还原了生活真实的面貌,给观众带来极其强烈的震撼。真实的力量在纪录电影中得到彰显,又在大屏幕的呈现中得到放大。

2.诚恳的付出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追求真实,也要求创作者真挚而诚恳的创作态度和辛勤付出。《二十二》的导演郭柯,从2013年就接触到幸存“慰安妇”的题材。他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这些曾经遭受无尽苦难的群体,正是以郭柯为首的主创团队,拿出有道义、有情义更有真心的创作态度,才能逐步开启这些老年人不堪回首的往事记忆和伤痛揭示。创作经历了两三年,从最初《三十二》短片的拍摄,到她们由于种种原因离世剩下22人,为此定名《二十二》的片名,再到上映之初仅仅还有8位老人在世。片尾部分,名字的黑框,一是在纪念和哀悼逝者,二是表达整个主创团队在态度上的真诚和对人物的尊重。

范俭创作《摇摇晃晃的人间》也历时两三年。为了更好地记录命运多舛且个性独特的余秀华,创作团队采用的是“沉浸式”的创作方式,甚至和主人公一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外在到内心逐步走进人物深层的内在世界,才能够把握作为诗人的余秀华所拥有的内心构筑的艺术创作世界。余秀华本人是被范俭的真诚态度所打动,才能够把创作者当做知心朋友,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非常真诚地展露在摄像机面前,同样也展露在观众面前。如果不是创作者真挚而诚恳的创作,是无法到达这样的艺术效果的。《重返·狼群》更是经过了7年的拍摄,摄制团队跟随作者,进入到实地,大量的跟拍和无数的等待,才捕捉下野生动物灵动而鲜活的状态,才记录下自然世界神奇而美丽的景观。创作团队所带有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同样也是创作诚恳的表现。

从纪录电影的创作来看,耗费2—3年,甚至6—7年的时间,不但是一个时间的长度,是一个趋近真实、纪录真实的过程,更是考验创作者耐心和态度的过程。因此,经过专心打磨的纪录电影往往带有精工细作的气质,与生产回报讲究“短平快”的商业剧情片相比,有着独特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纪录电影在上院线走市场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是纪录作品真实的审美力量和创作者诚恳的创作态度,保证了作品的水平和品质,用作品自身的价值保证了审美性和美誉度。因此,国产纪录电影崛起在2017年,作品自身的原因是最有说服力的。

3.题材的创新

国产纪录电影取得成绩很大程度因于题材的新意。《二十二》是第一部反映幸存慰安妇的院线纪录电影,尽管这不是第一次用纪实的影像关注“慰安妇”这个群体,但是关注幸存的“慰安妇”,而且是作为一部上院线的纪录电影,这是第一次。“慰安妇”作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军国主义造成极大伤害的女性群体,她们的苦难和伤痛是部分文艺作品表现的主题,然而,作为带有历史资料抢救性质的《二十二》,把镜头对准了内地幸存的二三十位老人,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示出老人们的生活现状。这样的题材选择和切入视角是很有创新意识的。这样的题材不仅带有文艺创作的意义,更加具有历史纪念的价值。《重返·狼群》则以画家野外收养小狼,在狼成年之后带着狼重返草原的故事作为纪实的题材。尽管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类型的题材是纪录电影的惯用题材,然而这部作品不只简单停留在自然生态保护的呼吁状态,而是把人与动物彼此生活、互为生存的关系展示出来。在题材的切入上也不避讳主观视角,把主人公收养、抚养小狼,之后送回自然的过程用了解说、旁白等相对主观的表现手法,甚至有些段落还带有主观的情绪。这样的处理增加了作品的代入感,尤其是情感的代入,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作品的主旨。《摇摇晃晃的人间》作为典型的人物纪录电影,没有停留在以往人物纪录的外在表现和崇高叙事,而是近距离甚至是细微化的来处理作为艺术家的对象,把“脑瘫诗人”余秀华的人物性格、情感、经历、命运的多层面较为立体地展示出来,尤其是善于运用写意化的方式把诗人的诗作和她内心的景观外化出来,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其他类似的人物纪录电影,达到了更深层次的审美效果。《天梯:蔡国强和他的艺术》,用纪实的视角展现作为现代艺术的创作者和艺术品。这些纪录电影的题材,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可否认的是,题材的创新与超前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如对于《二十二》,有人质疑这是对老人的“二次伤害”。《摇摇晃晃的人间》,过多暴露了主人公的隐私,有人从所谓的道德立场去评价主人公的情感选择。《重返·狼群》也被人诟病主人公与小狼的情感过于假定等等。从某种角度看,题材或者题材处理存在争议,也说明了这些作品在题材上的创新性和超前性。

4.影像的突破

从20世纪80年代电视进入大众视野之后,中国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接受应该更多的来源于“电视纪录片”。从早年的“大江大河”题材的文艺专题式的纪录片,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再到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实形态转型的《望长城》,再到新世纪逐渐打破了纪录与专题的创作观念局限,把更加丰富的手段运用于纪实创作的《新丝绸之路》《故宫》《复活的军团》等作品,再到近几年,带给观众更丰富视听感知的《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这些作品都是通过电视荧屏的传播媒介,把纪录片的影像传递给受众。近几年,纪录电影重新构建起大银幕上的纪实影像,除了引进海外的纪录电影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全新的纪录电影的感受之外,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同样也在思考和探索纪录电影的影像魅力。如2016年上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新年》等,都是在有电视纪录片成功的范例基础上,进行了大银幕创作的探索。尽管从本质上看,影像创作的痕迹脱离不了电视荧屏的局限,但是也为后期的纪录电影创作提供了借鉴。2016年上映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以电影化的视觉形象,构建起纪录电影的影像效果,这部中外电影工作者合作的项目,让纪录电影市场被真正激活,当年六千多万的院线票房,也证明了其价值。2017年上映的作品中,部分纪录电影的创作更多的是从“电影影像”的质感出发。《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创作之初就有针对性的在画质上要求有大银幕的质感。影片拍摄了很多全景系列的画面,特别营造出写意式的效果,还拍摄了展现自然场景的远景系列的画面,用宏大背景下相对渺小的人物形象作为差异化的构图,形成了人物与环境的对比,也刻画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重返·狼群》的部分影像没有定位大银幕的高画质,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和纪实工作的需要,有些拍摄小狼成长的画面只是一些日常性的点点滴滴,有些镜头的画质并不是很高,有的甚至就是用手机、家用摄像机拍摄的,所以镜头质量不高,但是作为纪录电影,这样带有强烈纪实性的画面所保留的纪实价值比人为设计的更有意义。正是纪录电影在不断探索超越电视纪录片影像层面的努力,才使得纪录电影的影像更加符合电影银幕的审美效果。

二、国产纪录电影崛起的思考

国产纪录电影的崛起,并非说明国产纪录电影从此就会前途一片光明。国产纪录电影的市场成绩很大程度来源于2017年带有偶然性的外部原因。从内在的创作原因来看,2017年取得成功的作品大多是前几年的创作,并不能代表近年最流行最高超的创作技法。国产纪录电影的发展,还需要客观应对。

(一)直面困难,寻求出路

2017年国产纪录电影的票房创纪录,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随着近几年中国政治经济的崛起,国家地位提高和大国形象树立,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空前高涨,带动了像《二十二》这样的反映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的纪录电影获得足够的关注。地利,2017年上映的纪录电影作品的题材类型比较丰富,尤其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如《生门》。题材“贴地气”,能够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人和,如《摇摇晃晃的人间》《天梯:蔡国强和他的艺术》,刻画了人物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在关注独特个体的命运上,能够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但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一定程度上是难以复制的。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到,票房的走高并非代表国产纪录电影发展的道路就是一片通途,国产纪录电影面临的困难依旧。一是商业价值不高。2017年的中国电影年度票房成绩,总票房取得了500多亿元,然而纪录电影的票房占总票房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比重数值偏低,反映出纪录电影在消费市场上的窘境。从上映的数量上来说,也少得可怜,而且像《二十二》是完成了三四年的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也是2015年就摄制完成的,《重返·狼群》更是历时7年摄制,制作周期太长,融资上院线的门槛过高,在“短平快”的投资领域不具备优势;二是消费意识不够。纪录电影的受众群体一般是有着良好学习背景且有一定人文关怀的人,这部分群体并非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几率比较小;三是传播平台的冲击。电视媒体的发达注定了纪录作品更多的以电视纪录片或者电视纪实栏目的形态在电视荧屏上传播。加上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兴起,尤其是视频网站的扩张,纪录电影作品也逐步在网络平台开辟传播渠道,这些都挤压了纪录电影的传播空间;四是海外纪录电影的冲击。从《地球:神奇的一天》获得4000多万的票房成绩来看,相对产业化的海外纪录电影制作,对还停留在个体创作阶段的国产纪录电影有很大的冲击。

市场上的困难促使国产纪录电影在艺术肯定的领域寻求出路。从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纪录电影本身就不是商业电影占主导的电影市场的主流。纪录电影更多的是以艺术电影的形态,代表了创作者的个人意识和艺术追求,仅仅从票房指标来衡量纪录电影是不公平的。从艺术标准来看,2017年的几部纪录电影在艺术电影的评奖领域褒奖多多,如《二十二》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纪录单元评委会特别推荐,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奖,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奖等。《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最佳评委会大奖、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等。《重返·狼群》获得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新人纪录片奖等。这些奖项的获取说明纪录电影的创作水准是有保证的。这些纪录电影在一系列国内外艺术电影的电影节、影展上参赛,获得一定口碑之后,才谋求在商业院线的发行,这也是纪录电影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谋生存发展的出路。

(二)勇于创新,前景光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文化生活领域,矛盾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多元化,对影视艺术的欣赏和消费也产生了相应多元化的需求。纪录片、纪录电影因其特殊的审美需求,能够满足特定人群的观影需要,从长远来看,应该具有良好发展。从2017年国产纪录电影崛起的成因分析,可以给纪录片创作者提供借鉴的创新点是:其一,学会讲好中国故事。根植于纪实主义原则的纪录片在反映现实题材的艺术形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类型优势,纪录电影创作者应该着眼于新时代的新故事,把真正能够反映当下的中国故事体现在纪实作品的创作中;其二,善于把握大众审美需求。2016年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取得了6600万元的票房成绩,这样以自然生态为题材、以野生动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动情叙事为架构的纪录电影,成为老少咸宜的作品。受众面更广、更能满足大众审美情趣的作品,在市场上才会有更好的表现力;其三,注重对外传播的能力。随着国家对国际传播整体设计和规划能力的增强,国产纪录电影在国际传播方面日益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势能。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引导下,纪录电影将在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中扮演更加重要和独特的角色。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在促进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电影市场秩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有了政策指导。纪录电影也将在国家大力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整体局面下,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以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合作交流等题材的纪录电影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纪录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出版纪录
《科教·纪录》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