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学分析”在高师“西方音乐史与鉴赏”教学中的拓展*

2018-01-23

黄河之声 2018年9期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学视界

刘 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西方音乐史与鉴赏”课程的历史由来已久。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史与鉴赏”是一门史论、欣赏和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教师遵循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在授课中一般都采用“讲历史、听音乐、析作品”的综合教学方法,大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只要是涉及到音乐作品本体的分析,学生在接受时就不同程度的苦扰。

“音乐学分析”是近年来国内新近探索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润洋先生1993年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并且在近年国内音乐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和广泛的讨论,其他学者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至今为止,对“音乐学分析”的思想从理论叙述转换到教育实践这一命题,吸引了很多国内的音乐教育者,但并未把它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做专题的研究。在对“音乐学分析”基础理论和运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人认为将高师“西方音乐史与鉴赏”教学与“音乐学分析”理念的结合,无疑是对高师“西方音乐史与鉴赏”教学研究的补充。根据“西方音乐史与鉴赏”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结构、作品音乐文化背景和作品本体音乐学特征,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音乐学理论基础和实际需求,将“音乐学分析法”引入高师“西方音乐史与鉴赏”教学,能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掌握和运用音乐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拓展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使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

一、结合音乐审美心理的分析

姚亚平在《关于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探究》中指出:于润洋的音乐学分析“不是干涩的技术语言,而是通过柔化了的充满审美感受和体验的语言来表达。”“审美很容易靠近音乐形式,审美总是离不开艺术形式。”于润洋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中寻求对审美心理与音乐形式之间的解析。他对歌剧中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这样论述:“它的半音化的旋律进行,以及由大提琴声部和木管声部共同构成的独特音色,使自己获得了极富个性的情绪表现力:暗淡、郁闷和焦虑不安。”还有“瓦格纳在前奏曲中通过上述种种手法使古典主义音乐中调性的稳定不断遭到冲击,使和声总是在持续的漂浮不定的调性域中游荡。这种音乐构思显然是同歌剧总的心理情绪氛围相一致的。主人公们那种苦闷、徘徊、矛盾重重的心绪透过这不断游移和极不稳定的和声音响序列,弥漫在整个前奏曲的感情世界中。”作者在对作品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形式分析后,进一步去说明与它逻辑相近的、潜藏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社会话语。

二、对音乐作品的多维性分析

音乐学分析将作品结构的技术分析深入到其中的音乐思想及创作本质的理解当中,使之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所以它是对音乐作品的多维性分析。分析方法有前文周教授提出的多种方法,还有精神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心理学分析法、申克分析理论、音乐图像方法、数列结构分析方法、社会学分析法、信息论方法、比较学方法、等等。例如,对马勒的管弦乐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音乐技术分析与社会学、心理学、比较学等紧密结合,在讨论音乐演奏及创作手法的同时应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他的创作。注重考察马勒的人生及艺术经历对其生活、心理与思想的影响,结合马勒的心理的分析,赋予他音乐风格一种新的阐释。

(一)乐谱分析:作品的素材来源及其运用;调式调性体系;和声织体;节奏体现;旋律特性;音乐的处理方式;全曲的情绪布局以及细部处理;整体与细部结构特征。

(二)与作品相关的情况:创作背景与年代;创作构思;表演及演出情况等。这些情况对作品本身会有直接的影响。

(三)作曲家的情况:他的精神世界、宗教信仰、个性、追求等。作品创作时时作曲家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其他前期作曲家或同期作曲家对他的影响。

(四)创作流派或创作观念的总体倾向对这部作品的影响。

(五)该作品与同时期人文精神或运动的关系。

(六)作曲家和他的创作对之后音乐发展的历史影响。

三、在历史和现实辨证统一中的分析

音乐学分析在强调探讨作品本体的同时,应注意把作品放入作曲家的艺术创作、观众接受、艺术效应等整个作品存在的总范畴之中进行考察,力求获得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中的《晨景》,通过技术分析了解到它那清新的牧歌主题旋律源自挪威民歌因素,引发了当时挪威人民群众的共鸣,展现了作曲家的爱国热情。

四、在横向上的拓展分析

“音乐学分析”打破了以往的音乐文化孤立“现象",除了分析音乐作品身的形态外还横向拓展到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音乐流派创作背景、情感和风格;还要观察同时期社会发展、其他艺术门类的文艺思潮对此音乐史阶段、流派以及作品的影响等等,以此来审视音乐作品的历史价值。例如,对交响音画《荒山之夜》的分析,既要强调穆索尔斯基将交响乐巧妙地再现动态画面的独特构思,也要展示出交响诗这一体裁对作品创作的的影响,更要看到俄国“民族乐派”的精神和追求。还要看到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宗教文化联系,还要看到俄国社会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等等。我们才能更加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对传统和声的突破,对规则曲式结构的创新,对特有节奏性的运用以及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所以用这种结合社会大文化与作品的联系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方法,不仅能清晰地比较出不同时代音乐风格技法的特点,还能够对社会文化如何具体体现在音乐作品当中,社会精神又是怎样融会于音乐之中进行音乐文化上的深层次研究。

五、在现代释义学下“视界融合”的分析

在19世纪后逐渐形成的释义学,是西方近代人文科学的一种理论,是对意义如何进行理解和解释的探究理论。现代释义学奠基人伽达默尔提出了“视界融合”的方法,认为作品文本的作者对文本有他自己的理解,形成“历史视界”,现今的欣赏者对文本又有欣赏者自己的理解,形成“现今视界”,对一部作品文本的理解,欣赏者应该让自己现今的视界与作品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的视界相融合,达到一种新的视界,进行一种新的理解。这正是因为,历史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没有终点,即使前人已经对某一个问题得出了结论,但随着时间的改变,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改变,以及研究者的变化,对同一问题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分析亨德尔的《弥赛亚》时,一方面,我们要将作品放在十八世纪前半叶英国的清教徒、卫理公会派和成长的福音教派的信仰中去,它的首演是一场慈善义演,亨德尔生前和死后很久,《弥赛亚》每年都要在育婴堂上演。我们要去想象体验一个宗教之中寄予了感情和理想的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东西;另一方面,作为生活在完全是另一个时代和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世界观的人,我们可以用不同于亨德尔的另一种思想情感境界去体验和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将这两方面融合起来,《弥赛亚》的意义和内涵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它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与愿望,意识自己、认识自己,振奋精神去寻找人类自己的价值与本质。新的理解是《弥赛亚》的作者亨德尔本人所不可能达到的。

我认为在“西方音乐史与鉴赏”的教学中应运用以上五种应用要素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但对音乐作品的“多维性分析”和“在横向上的拓展分析”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情况自由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角度来拓展。总而言之,在广阔的视野下,教师采用尽可能的方法,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学分析”将会给“西方音乐史与鉴赏”课堂带来新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音乐史音乐学视界
音乐学人
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探索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机视界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
视界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