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地上的文化符号
——陕北民歌*

2018-01-23刘乐婵

黄河之声 2018年9期
关键词:南泥湾号子延安精神

刘乐婵

(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腹地,这里是炎黄子孙的摇篮,中华名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就在这偏远而封闭的环境中,却蕴藏着极为独特的民间音乐—陕北民歌。陕北在历史上是适合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它地处黄土高原,东临黄河,北靠内蒙,属干旱地区,山大沟深,它曾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陕北文化从服饰、饮食、建筑到民俗习惯、民间艺术、民间工艺都与陕北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地貌特征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人们的交流方式也与众不同,大山之间人们用“喊”声来交流,也因此“喊”出了别具一格的陕北名歌。

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这里的地理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千沟万壑,黄沙满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衣食住行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黄土高坡处于半干旱地带,人们的耕种大多是在山坡坡上,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人们祖祖辈辈,日复一日的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温不裹腹的日子,这样的生存处境不免带有一些悲情色彩。但就是这样的年代,勤劳的陕北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南泥湾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标杆,它如实的反映出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特点,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也形成了陕北民歌粗犷的特质。

二、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

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主要有劳动号子、政治歌、情歌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歌唱党、歌唱劳动、歌唱幸福生活成为陕北民歌的主题。劳动号子的叫法不一,民间把劳动号子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但其都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它是劳动人民自主的一种感情表达,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如:打夯歌“哈噢,嗨呀呼的,挑呀么来着!”还有一种情感为爱恋、追求之歌,它大胆的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和渴望,“走路你走大路,莫要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拉活解忧愁”,一首“走西口”道出了丈夫临走之前,妻子的叮咛,情意绵绵。颂歌可以说是陕北民歌第二个突出主题。南泥湾可以说家喻户晓,它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朱德总司令和八路军政委王震的率领下,1941年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战胜重重困难,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三、对陕北民歌文化传承问题的一些思考

今天,那些传唱陕北民歌的民间艺人已渐渐老去,而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对音乐的审美角度有所不同,人们很少用心去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那个艰苦的年代反复一去不复返,留下来的歌也貌似渐行渐远,留在我们耳畔的除了少数流行的经典名曲之外,更多的是影视、校园歌曲。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传承,更多的在于对这种“符号”的传承,当然这种“符号”更多的希望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观”植入每一代人的心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改变,自然会进行新的创造,一切从事陕北民歌演唱研究和热爱陕北民歌的人们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系,自觉地担负起“接、创、传”的光荣使命,否则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停止,都会阻碍传承与发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让陕北民歌放射出更灿烂辉煌的光芒,唱着永远唱不完的“信天游”,迎接新的希望,新的春天,新的收获。■

猜你喜欢

南泥湾号子延安精神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南泥湾途中》
延安精神传万代
唱起号子走汉江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