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宫秋》元杂剧结构特点及发展

2018-01-23

黄河之声 2018年9期
关键词:元杂剧杂剧戏曲

杨 晨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汉宫秋》是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影响最大的早期历史剧之一。该剧主要讲述的是民女王昭君与汉元帝之间的著名故事。民女王昭君被选入宫之后,因没有贿赂奸臣毛延寿,被丑化而被贬,后汉元帝亲眼见到,为她的美貌倾倒,立即封妃。但是匈奴单于闻知王昭君美貌后以强兵索要,汉元帝无奈,只得挥泪送别。王昭君行至黑龙江畔,即投江而亡。作者马思远从小心怀大志,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不满官场的腐败,渐渐心灰意冷,遂隐居了起来。因此,他的艺术作品有一类大多都在揭露社会黑暗等。而作品《汉宫秋》则重重的触及到了民族问题,使远年历史立即变得尖锐。将汉元帝作为整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将自己的遭遇以及所看到的元代汉族人民的现实遭遇融入其中,使其感情更为强烈。《汉宫秋》采用一人一事的单一结构形式,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步步让作品达到高潮并凸显人物性格即深化故事主题,并使民族问题得到了揭露。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的戏剧表现形式,是一种包含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表演艺术在内的综合门类。各种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等艺术形式为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它的形成在历史上经历了宋元杂剧和南戏、明清昆曲、乱弹以及近代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争奇斗艳、百家争鸣的很长一段时期。因为市民音乐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宋元的音乐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音乐从宫廷社会开始向民间社会转变,并且从上层社会开始向民间转变。我国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由歌舞转向戏曲。戏曲艺术在元代迎来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发展高峰期。出现一大批优秀的元杂剧作家和代表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西厢记》等。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杂就是多的意思,百也是多的意思,戏和剧的意思也是差不多的。宋代的时候,“杂剧”开始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表演艺术形式的专门名称。这个时候的杂剧不仅是所有表演艺术的统一名称,又是戏曲的专门名称。杂剧是在北方形成的,流传于北宋时期。在瓦子勾栏中已经出现了《目莲救母》的演出表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欢。到了南宋时期,杂剧的这种形式已经超过了歌舞表演,并且变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表演形式。宋代的杂剧表演模式一般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分别是艳段、正杂剧和散段。并且已经形成了固定不变的角色。北宋以后,杂剧不仅有向南方迁移的,也有金继承流传的,金也称之为院本。院本基本内容和艺术形式与宋杂剧基本上相似。元杂剧的发展,从地域上来看,发展中心是从北方逐渐向南方发展,因此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朝在天文、医药等都有很大成就,但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由此产生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仅为元代的灭亡留下了祸根,也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和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流行准备了物质环境,同时将民族矛盾与市民的思想灌入其中。所以说宋杂剧是中国戏剧成熟前的一级重要阶梯,而元杂剧则是“真正之戏曲”,它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成熟的阶段。因此,唐诗、宋词、元曲不仅仅只是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高度发达的艺术形式,他们不仅属于文学体裁,而且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元杂剧在内容,表现形式和音乐创作等方面受到了严格制约与管理。所以它的模式就表现了一种严谨的写意。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一般为一本四折,所谓“折”,即“幕”,也就是段落,四折即四个音乐段落,一般分为四大套,每套属于一个宫调,押同一个韵,由正末或正旦一个角色主唱。正好与剧情的“起、承、转、合”四个单元相顺应,因而同时又是剧情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每一折都有严格的套序。因为元杂剧的音乐结构有着极其严格的制约,因此只能用同一个宫调的不同曲牌所构成。然而这就会使杂剧开始时整个过于单一,让感情并不能得到更好的抒发。《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克服了其四折一楔子的死板结构形式,使元杂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杂剧一折由前到后发展故事情节,要表达的情感并不是单一不变的。从情节上看,《汉宫秋》并没有用四折都来正面展开这些情感冲突,而是将其压制在两者之内完成,后两折则专门突出汉元帝的悲情抒发。在情节上的发展,它并不是均衡发展的,然而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优秀巨作。在虞江芙的论文《从<汉宫秋>看元杂剧结构的音乐性特征》里曾经说过:“元杂剧在情节的结构上,可以表现的非常的松散,但只要它严守一本四折的规范,并且有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它就能成为一出好戏。”

“元剧以一宫调之曲一套为一折。普通杂剧,大抵四折,或加楔子。”元杂剧为了使剧情更加的流畅与连贯,他在每一折戏剧的开始或者连接的地方附加上一点相对自己独立出来的部分,被称为楔子。楔子所处的地方不同,名称也会有所变化。楔子本来的意思是是器具连接处用来进行连接的小木头,但其在元杂剧它是为了承上启下,时之更为流畅。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的。一般的一本就是一部戏,一些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二本、三本甚至五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为四折,这很像后来的剧本。这一本戏规定了男生或者女生一个人进行表演,其他的人通常都是只能读白或者直接不能表演。这种男主角进行表演的叫末本戏,女主角进行表演的叫旦本戏。并且如果在剧本的一开始或者结尾处,用两句话或者几句话来总结剧本的内容被称为是题目正名。就比如《汉宫秋》,它的结尾处是“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元杂剧在一系列外部形态上,仍然鲜明的保持了在戏剧美学上的特点。元杂剧的角色有着归类性的分工,主要的角色是正末和正旦,即男女主角;次要的男角有外末、冲末、小末,次要的女角有有贴旦、外旦、小旦,他们一般都不唱;反面男角多为净,他们都是在社会中地位卑微的人。杂是上面所写的之外的人。元杂剧主要进行唱的人通常是正末或者正旦,由一个男生或者女生来唱。有些特殊情况,比如剧中由一个人从开始唱到结束。还有些特殊情况,是根据剧情的抑扬顿挫来确定人物的选择。一个人从开始唱到结束,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更能够使观众带入到剧情中去。但是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剧情的色彩不够浓重,表现形式不够丰富,太过于枯燥。并且会使观众审美疲劳。尽管艺术家们尽量采用一些办法,但是这种过于单一的体制仍然成为其被南戏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刻画剧本人物的感情。宾白在后世中也被称为道白或者说白,元杂剧当中的演唱和读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就像徐渭的《南词叙录》中记录说道:“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的《菊坡丛话》也记载道:“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所谓“曲白相生”,两者不可分离。开始时,其念白分量并不多,后渐渐受到重视。念白作用很多,或介绍剧情,或展开对话,或披露内心,或调解气氛。它在剧情的深入与展开还有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科介是指出了唱和白以外的形式,刻画了在元杂剧中人物的形态和动作。通常说道,元杂剧中的科表达了四个方面的意思,分别是:人物惯常的表情形态,还有武打动作,比如正旦做舞科就表现了这种舞台效果。《汉宫秋》中雁叫科这种武打动作,往往用虚拟的手法表现丰富的内容并带有很大的技巧性,与剧情主线融为一体。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经指出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的阶段:“那是艺术开花的时节;在此之前,艺术只有萌芽;在此以后,艺术凋谢了。”元代,正是中国戏剧“开花的时节”。元代之前,中国戏剧基本处于“草创阶段”;元代后期,虽然中国戏剧整体来说还会数度开花,但作为黄金时代最高代表的杂剧艺术,却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衰微。元剧是一个成熟了的戏剧家群体自然感应和赤诚吐露的产物。在天才突发的元代,是不可能产生什么评论家和技法论的。所有的创作艺术家如果不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创作出来的作品,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作品。然而,元杂剧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它既是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作,又是中国艺术戏曲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创作。在这之后,戏曲艺术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猛然上升,并且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与宋元时期的戏文有着相匹配的地位,并与其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雏形。这种戏曲艺术成为中国人们文化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支撑着人民的精神生活,代表了中国的艺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遗产。他还为以后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是一个里程碑。元杂剧作家创作的手法和技术以及创作出来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史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元杂剧正是因为其浑然天成,才让人回味无穷,品之不尽。■

猜你喜欢

元杂剧杂剧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戏剧学阐释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元杂剧在英国的传播及其特征*——兼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走出去”策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