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药学课程编排合理性探析

2018-01-2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药生药学药学

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生药学是一门以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1]。生药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概述了生药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一般技能,包括生药的分类与记载、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鉴定、采收加工、炮制等;各论收录来源于藻菌、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矿物等各类生药共195种,讲述每种生药的来源、植物形态、产地、采制、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2]。生药学涉及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中医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作为一门基本的专业课,生药学教学开展须以药学专业所规划的药用植物学、中医药学概论、天然药学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为必备的专业基础。随着药学专业课程的整合和紧缩,课程编排是否科学合理严重影响到生药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效果。

1 生药学课程编排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生药学及关联课程的排课顺序不合理 郑州大学药学院4年制药学本科将生药学放在第3学期开设,相关的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天然药物化学分别安排在第1、2、4、5、6学期开设;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经历相关课程形成的专业背景与基础理论技能,使得在生药学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生药所含化学成分结构类型、理化鉴定、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理解困难,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笔者就近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对生药学及关联课程因排课顺序不合理,而致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1.1 植物化学基础知识薄弱 化学成分是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之所在,植物类生药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醌类、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类、甾体类、有机酸类、多糖类、鞣质类等[3],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分类、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等,有助于学生对中药功效、毒性的理解。如蒽醌类化合物广泛具有泻下作用,作为生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使其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功效;番泻叶中以番泻苷类成分(二蒽酮类)为主,具有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的功效;而中药芦荟也因含有芦荟苷类成分(蒽醌类)而具有泻下通便、清肝泻火的功效。五加科生药人参和西洋参因均含有人参皂苷类成分(三萜类),具有相似的补益功效;而马兜铃科植物中的特征性的化学成分马兜铃酸(硝基菲类),近期报道其与肝癌之间存在“决定性关联”[4],因此在含马兜铃酸类生药的学习、使用中应当注意其毒性。由此可见,植物化学基础知识是学习生药学必备的专业基础之一,而该部分相关内容规划以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主;在没有经历过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生药学课堂上,提及生药的化学成分,学生们往往难以理解。

1.1.2 常规分析检测技术缺乏 理化分析检测是药学研究必备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生药理化鉴别、含量测定中涉及到分析检测技术主要有主要化学或活性成分的专属性颜(显)色反应、薄层色谱(T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HPLC、UPLC)、或与质谱联用(GC-MS、LC-MS)技术等[5]。如冰片用乙醇溶解,加新制的1%香草醛硫酸溶液1~2滴,显紫色(萜类显色反应),采用GC法测定龙脑的含量;以无水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苯酚-硫酸法显色后,在490 nm波长处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枸杞子中多糖的含量;以淫羊藿苷为对照品,采用TLC法进行鉴别,在270 nm波长处以UV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淫羊藿苷的含量;采用HPLC-MS方法对阿胶、鹿角胶等胶类生药中的肽类成分进行专属性鉴别。诸如此类常用的理化分析原理、方法是学习生药学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在没有经历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课程的生药学课堂上,学生们对于生药定性定量分析的内容理解较困难。

1.1.3 现代药理概念术语空白 生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的表达通常言简意赅,如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寒的功效;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外用蚀疮;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概念和专业术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除了传统功效,近年来对生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颇多,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然而由于尚未学习过药理学,缺乏对药理常用概念术语的认知,在药理作用的一些表达上存在困惑,如多有同学会问:“金银花和板蓝根是日常用消炎药,是抗生素吗?”;“抗菌作用、抗炎作用,难道不就是消炎吗?”;“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该如何理解?”;“什么是M受体?”;“什么是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有发生。

1.2 生药学自身课程内容编排存在问题

1.2.1 生药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局限性 《生药学》所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不仅是一本教科书,而是类似于《中国药典》(一部)[6]的一本工具书。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理论授课往往偏重于重点生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基本鉴定,对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内容只是点到为止;实验课上,也是单纯开展生药粉末的显微特征鉴别;长期以来,学生们都普遍认为“生药学就是看显微镜,比较枯燥”,在考研填报专业和本科毕业实习时,大多学生会因为“不喜欢看显微镜”而不选择生药专业或到生药教研室。近年来,在学生中间广泛存在的对生药学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对本院系生药学、中药学乃天然药物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产生不小的影响。

1.2.2 生药学实验与理论课程不同步 生药学理论课特别是各论部分,本院系基本按照教材的章节先后从藻、菌、蕨类到裸子、被子植物类、动物、矿物类生药的顺序开展授课;而生药学实验内容设计则是以药用部位(如根类、根茎类、皮类、叶类、果实种子类、花类生药)为主线,又综合考虑主要显微鉴别特征的类似性,如菌类生药的菌丝和多糖(茯苓、猪苓)、晶体/纤维/石细胞(大黄、黄连、黄柏、肉桂)、纤维(甘草、黄芪)、腺毛/非腺毛(丁香、薄荷、洋金花、金银花、红花)以及每种生药显微特征观察的难易程度(实验耗时长短)等因素进行编排的,往往会出现实验课已开展而相应的理论知识还未学习的情形,从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而如果总在实验课上补充理论学习,必然会出现重复教学的可能。

2 基于生药学课程编排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构建递进式的生药学及关联课程体系 课程编排应当充分考虑课程与课程的承继关系,药用植物学、中医药学概论、分析化学、天然药学化学、药物分析及药理学,作为开展生药学课程的专业基础,与生药学形成了有机的课程体系。根据各课程的性质与定位、与前后课程的关联以及具体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等,对该课程体系进行逐级梯队划分[7]:第1梯队为药用植物学、中医药学概论、分析化学,可与英语、政治、计算机、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类课程穿插,安排在第1至第3学期开设;第2梯队为天然药学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作为药学专业主干课程,放在第3至第5学期开设;在学生掌握必备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建议将第3梯队的生药学安排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该梯队递进式课程体系的构建,确保了课程的系统衔接,有效避免了课程之间的并行或脱节现象,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2 以《中国药典》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置 《中国药典》(一部)是生药鉴定的主要法定依据,学会正确使用《药典》是药学毕业生从事中药及天然产物生产及研发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除了传统的经典四大基本鉴定,《药典》还包含重点生药的质量评价体系,如有检查(杂质、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等)、浸出物(水溶性、醇溶性、醚溶性浸出物等)、含量测定(大类成分、单指标、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均应编排在生药学课程里,作为理论与实验课的主要教学与考核内容之一,这不仅扩充丰富了生药学的教学,改变以往“生药学就是看显微镜”的片面认识和看法,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生药鉴定与质量控制相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带动本学科中药及天然产物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并为本院系药学毕业生在领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2.3 力求实验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验教学密不可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并不是指完全同步,而是实验稍滞后于理论,从而使实验在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开展。这就要求生药学实验课程内容的编排,要依据本院系生药理论教学章节的先后顺序而定;参照生药理论课教学日历,生药学各论部分授课从第7周开始,建议将生药实验安排起始于第8周,每个实验学时数不必整齐划一,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调整。此外,建议将生药性状鉴别的实验内容融入相应的理论教学中,准备每节课重点生药的药材或饮片样品发放给学生,将PPT课件电子图片讲解与实物特征相对应,让课堂教学深入人心。

3 小结

高校的课程编排要立足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整体上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8]。生药学是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综合体,在充分考虑相关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先后顺序的基础上,构建递进式的生药学及相关学科课程体系,将生药学作为第3梯队课程安排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以《中国药典》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在强调传统的四大基本鉴定的同时,还应注重生药的质量评价体系,彻底纠正“生药学就是看显微镜”的错误认识;力求实验开展与理论教学的同步性,根据每个实验难易程度调整相应学时数,并将生药性状鉴定的实验内容部分编排进理论教学中,实现课堂课件讲解与生药实物特征的有机结合,做到“看到、摸到、领悟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萍.生药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5.

[2]蔡少青,秦路平.生药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332.

[3]裴月湖,娄红祥.天然药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329.

[4] Ng AWT, Poon SL, Huang MN,et al. 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J]. Sci Transl Med,2017,9(412): eaan6446.

[5]柴逸峰,邸欣.分析化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454.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2015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1749.

[7]曾德伟,徐明华,沈洁.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5): 222-224.

[8]李晨阳,王晓冬,郝悦,等.对我国现有药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5(5): 9-13.

猜你喜欢

生药生药学药学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补骨脂水提药渣灌胃给药4 周的大鼠亚慢性毒性实验研究*
山豆根及其混伪品生药学研究进展
性状鉴别在生药学实验中开设的必要性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分子生药学栏目编者按
维吾尔药材欧矢车菊及其混淆品的生药鉴别研究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