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熟地方志所载相关商周故事小议

2018-01-23熊贤品

江苏地方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虞山太公文献

◎熊贤品

常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文化较为兴盛。其风景优美的虞山、巫咸墓、尚湖,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上述两处风景地还和一些商周故事相关,并被概括为“虞山三贤”,比如《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记载,尚湖与姜子牙有关,“相传商末姜尚避纣王暴政曾隐居垂钓于此而得名”,而虞山上“商周以来的名人墓冢,有商初巫咸墓、商末仲雍墓”等。但常熟地区离中原较远,上述地方志的记载不免让人存疑:何以一些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商周人物,会出现在常熟地方志的记载之中,并留下一些相关传说故事?现在就这些问题略作小议。

一、虞山

常熟城北的“虞山”,风景绝佳,又名乌目山、卧牛山,而古称则有“海隅山”“海巫山”等,相关记载,如唐萧德言《括地志》作“海禺山”,宋郑虎臣《吴都文粹》:“县依山之阳,是为隅山,以濒海之隅也;又名虞山,以昔虞仲治此也。”清代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虞山,在县治西北一里。《吴地志》《祥符图经》并曰‘海禺’,《吴郡志》曰‘海虞’,《续志》曰‘海巫’……以为‘海禺’者,谓山临海之隅。以为‘海虞’者,谓虞仲常隐此山。‘海巫’者,以商相巫咸与其子贤尝居之,后葬于此。《越绝书》云‘虞山,巫咸所居’,盖吴越时已名虞山矣。”

上述文献都将“虞山”和“虞仲”相联系,认为“虞山”其名源自“虞仲”。但问题在于,从虞山之名来看,首先是它有众多别称,并且目前还不能确定之这些名称出现的先后顺序,由此,仅仅用“虞仲”之名,来解释“虞山”的由来,应当是不够的。同时,经过学界多年研究,关于《史记》等记载的“太伯奔吴”一事,目前多持否定意见,一般认为所奔之地“吴”,并非今江苏之地,“太伯奔吴”也并非直接奔袭到江苏地区。由此,将“虞山”之名和“虞仲”相互联系,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并不可信。

二、巫咸墓

“巫咸”是先秦典籍中常见的人物,相关记载,如《尚书·君奭》:“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楚辞》:“巫咸将夕降兮”。王逸注为“巫咸,古神巫也”。《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殷商,巫贤。”

值得注意的是,常熟虞山还有和巫咸有关的遗址,如巫咸祠、巫咸墓、巫相岗等。据《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记载,当地并传说虞山北端之商相村,为巫咸父子之故里。

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从汉代开始,陆续出现将巫咸墓和常熟虞山相联系的记载,如《论衡·言毒》记载巫咸“生于江南”,这里将巫咸和江南相联系。而从《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第三》开始,则将其地理进一步明确:“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巫咸出自虞山,虞山在吴县北,相距百五里。”此后这一说法为很多文献所传承,如梁《招真治碑记》:“海虞县境有虞山,巫咸之所出也,咸居虞之小山。”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巫咸,殷贤臣也……巫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县西海隅山上。”“巫贤,吴人。今常熟县西海隅山上有巫咸冢及巫贤冢。”北宋《祥符图经续记》:“虞山者,巫咸所居。”南宋《吴郡志·古迹》:“虞山今为海巫山,山即巫咸之所出。海虞即常熟也。”此外,宋代常熟县令陈映《续提名记》载:“常熟邑中之望,则有巫咸所止之山,太(泰)伯所葬之墟,言偃所居之里,龚景才所表上闾,其风俗之美,由可概见。”明嘉靖《常熟县志》:“巫咸墓在虞山上,其子巫贤也葬其侧。”

此外,还有关于“巫咸宅”的传说,如清徐崧、张大纯之《百城烟水》:“巫咸宅,《旧志》云:在娄县山下。据今有人士考证,原娄县,即昆山。昆山,只有马鞍山,而无巫咸宅。巫咸宅当在常熟县虞山无疑。”

据文献记载,一些论著,如《江苏通史·先秦卷》等都将“巫咸”作为吴人,进而,有的论著在讨论商代人口流动的时候,将巫咸作为由吴越流动至中原的例证。

但是问题在于,上述文献的记载并不一定可信。首先,关于巫咸墓的所在,我们目前很难明确。比如依据早期文献的记载,在山西地区也有关于巫咸相关遗迹,《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巫咸山在南。”《水经注》记载盐水(运城盐池)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大明一统志》:“巫咸顶在夏县南五里,《隋书》名巫咸山,相传殷巫咸曾隐此。”这就说明巫咸墓记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且进一步来讲,纵然文献中有山西、江苏两种巫咸遗迹的传说,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考古发现资料,还是难以确定巫咸墓记载的可靠性。其次,我们从早期的地名变迁来看,会常常发现有“地名南迁”的现象,比如在晋南地区稍早的年代有随、鄂,而在湖北地区稍晚的年代也有随、鄂,学者推测这应当和迁徙有关;又比如关于舜之葬地,《孟子》中明确记载为山西地区,而从《史记》开始,则与湖南地区相互联系。又比如根据新出的一些秦简资料,作为地名的“苍梧”,也有一个南迁的现象。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早期存在“地名南迁”的现象,而这也应当是从汉代开始,处于南方的常熟地区出现“巫咸墓”的背景,只是关于其具体过程,目前还难以完整复原。从这个角度而言,关于常熟地区巫咸故事,可见是一种后出演绎。前辈学者吕思勉在《先秦史》中曾指出,常熟巫咸之传说“亦出后来附会”,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和吕先生稍有不同的是,他认为常熟地区巫咸故事的出现,是由于先秦时期吴、越南迁所致。我们则认为这一故事出现的时期,年代不会这么早,应当不早于战国晚期,而很有可能是在战国晚期至汉初。

三、尚湖

尚湖,据《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记载,又名照山湖、常湖、西湖、山前湖,其中多数名称的由来,都和地理有关。另外,目前在常熟地区的文化介绍中,都把它和姜尚联系,将之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力图通过姜尚文化符号的打造,来提升尚湖旅游。

将常熟尚湖与姜子牙相联系,目前所见比较早的文献,为唐代陆广微《吴地记》:“(常熟)县北二里有海隅山,仲雍、周章并葬山东岭上……山有二洞穴,穴侧有石坛,周回六十丈。山东二里有石室,太公吕望避纣之处。”此后这一说法得到沿用,如宋代《吴郡图经续记》:“常熟县海隅山,石室凡十所,相传太公避纣居之。《孟子》:‘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常熟去海近,或是。”《吴郡志》也有类似记载:“石宝在常熟海隅山。石宝凡十所,相传太公避纣居之。”南宋龚明之《吴中纪闻》:“常熟虞山有石室十所,昔太公避纣居之。孟子谓居东海之滨者,此也。”至清代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其中对尚湖有如下记载:“长十五里,广九里。旁邑水溢而出,亦汇于湖。虞山临于湖上,其滨饶葭苇蒲荷,鱼鸟翔跃,民居栉比,率业鱼稻。柳港映带,景最佳胜,又名西湖,以拟余杭之西湖。或日太公尝钓于此,故日尚湖。”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尚湖和姜尚有关的传说,最早似出现于唐代。而这一时代相较姜尚的时期,是极为遥远的,因此相关故事应当存疑。

文献关于姜尚“渔钓”的故事,记载较多,如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由此,很容易看出,在较早的姜尚“渔钓”的故事中,其故事发生地是在中原地区,而非远离中原的吴越之地。从史料的年代角度而言,将虞山和姜尚相联系的“姜尚渔钓尚湖”之说,是晚出之说,因此可靠性应存疑。

综上,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虞山三贤”的故事,大都出于后世的附会,其实并不可靠。不过,常熟本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虞山、尚湖的风景也都历代口耳相传,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会由此而受到影响。本文也希望在指出“虞山三贤”故事一些不足时,也更能由此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虞山太公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背影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外太公
虞山行
朋友,请随我来游虞山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我的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