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IFT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近远期肛门功能变化观察

2018-01-23姜鹏君马国珍刘恒良龚颖生彭文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结扎术肛管瘘管

姜鹏君 马国珍 刘恒良 龚颖生 彭文

肛瘘为临床常见疾病,首选手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指瘘管累及或穿过括约肌,传统手术治疗以肛瘘切开为主。有证据显示[1],肛瘘切开术可彻底处理病灶,术后复发风险较小,但手术过程中需将肛门括约肌切开,会对术后肛门功能造成一定损伤。有研究显示[2],内口封闭管道旷置法等保留括约肌的术式虽可减轻对括约肌的损伤,但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有专家[3]提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fistula tract,LIFT)可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减轻对括约肌损伤,保护患者肛门功能,但目前有关其与传统肛瘘切开术的对照研究还较为缺乏。本研究以120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为例,观察LIFT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近远期肛门功能变化,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5~64岁,平均(43.21±9.87)岁;病程3~6个月,平均(4.65±1.00)个月。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8~63岁,平均(44.77±10.41)岁;病程3~5个月,平均(4.47±0.89)个月。两组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肛周MRI确诊为肛瘘Parks分类标准中经括约肌肛瘘;(2)肛门直肠压力测试与盆底肌电图检测结果示内外括约肌功能无异常;(3)年龄18~65岁;(4)病史在3个月以上;(5)完成随访;(6)研究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复杂性肛瘘、皮下瘘;(2)急性期脓肿形成者;(3)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结核、克罗恩病、恶性肿瘤者;(4)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严重原发病、免疫系统疾病者;(5)有精神疾病史者;(6)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7)括约肌间肛瘘、括约肌外肛瘘、括约肌上肛瘘。

二、手术方法

(一)观察组

采取LIFT术:椎管内麻醉,前倾折刀位,明确内口,经肛瘘外口将探针探入,内口探出。手指明确括约肌间沟位置,沿瘘管方向由外口紧贴瘘管壁对经括约肌瘘管进行隧道式游离,至括约肌间沟处,夹闭瘘管,并将外侧已游离的瘘管切除。应用可吸收线对内口处瘘管进行缝合、结扎,缝合时紧贴外括约肌侧。由创口注入双氧水确认瘘管至内口处完全封闭。将创面修剪为“V”形以便术后引流,止血后将2枚太宁栓置于肛门内,创面用敷料填塞,加压固定包扎。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2 d,双氧水冲洗换药,内置凡士林纱条引流至创口愈合。

(二)对照组

采取肛瘘切开术:常规备皮灌肠,患者侧卧位,静脉麻醉联合后会阴阻滞麻醉。在肛瘘外口处作一环形切口,长度约为2 cm,沿瘘管方向分离瘘管组织,瘘管上方的皮肤及正常皮下组织予以保留。于肛缘处作长度约为2 cm的切口,经由该切口将游离的瘘管组织牵出,并剥离至内口,完整切除。近端创面修剪成倒“V”形以便术后引流。止血后将2枚太宁栓置于肛门内,创面用敷料填塞,加压固定包扎。

三、观察指标

(一)围手术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 d、第3 d及第7 d的创面疼痛。创面愈合判定标准:肛瘘外口封闭,无脓肿及分泌物。创面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0~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明显。

(二)治愈率、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率

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的总治愈率。治愈标准[4]:肛瘘瘘口闭合且无复发或局部切口失败但经局部换药处理后愈合;括约肌间切口与肛管内相通,或形成括约肌间瘘,为部分失败;外口持续存在,且可见分泌物,或瘘管复发致外口重新出现气体或分泌物,为完全失败。术后并发症包括顽固性肛门疼痛、异物感、愈合延迟、肛门失禁,观察时间为术后1个月内,比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

(三)肛门功能

比较两组近远期肛门功能,应用盆底肌电图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进行评价。使用Keypoint肌电图仪(购自丹麦丹迪公司)进行盆底肌电图测定,测定部位为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3块肌肉处,记录轻微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平均时限。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应用Solar GI多功能胃肠动力学检查系统(购自荷兰MMS公司)测定肛管平均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盆底肌电图和肛门直肠压力的测定时间均为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

四、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理论频数<5时采取连续校正卡方,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围手术期指标

两组手术时间相当(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第1 d与第3 d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 d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x±s)

二、治愈率、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率

观察组中50例一期愈合,4例患者术后出现单纯性括约肌间切口裂开或感染,经换药后治愈,4例部分失败、2例完全失败,愈合率为90.00%;对照组中49例一期愈合,7例患者术后出现括约肌间切口裂开或感染,经换药后治愈,3例部分失败、1例完全失败,愈合率为93.33%,两组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随访6个月期间各出现8例及6例复发,均经再次手术后治愈,两组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三、肛门功能

两组术后1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讨 论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唯一有效方法,术者往往通过对疾病治愈及功能损伤的衡量来确定手术方式。本研究将LIFT术与传统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更短,且术后第7 d疼痛轻于对照组。传统肛瘘切开术需切断或勒断部分肛门括约肌[5],手术创伤较大,目前所报道的创面愈合时间约为4~10周。本研究中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2.71±8.35)d,与有关报道相符[6]。LIFT治疗经括约肌肛瘘是经由括约肌间沟入路,对瘘管进行游离和结扎并封闭内口,远侧瘘管则予以搔刮处理并旷置[7],手术创伤明显减小,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这是观察组患者术后第7 d的创口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创面愈合时间更短的主要原因。

表2 两组治愈率、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率的比较(例数,%)

表3 两组治疗前及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肛门功能比较(x±s)

由于传统肛瘘切开术会需切断或勒断部分肛门括约肌,术后易出现肛门失禁等并发症。有证据显示[8],传统肛瘘切开术后轻度肛门失禁发生率可达30%,同时还存在术后肛门顽固性疼痛、愈合延迟等问题。本研究中对照组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为13.33%,与有关研究结果相吻合[9]。LIFT术是目前临床公认的保留括约肌术式[10],经由肛门括约肌间沟这一特殊解剖部位对瘘管进行分离结扎,该过程平行于肌纤维走向完成,可最大程度地减轻对括约肌肌纤维的损伤,从而完整保留肛门括约肌,目前临床尚未出现肛门失禁的报道。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亦无肛门失禁并发症,与有关研究结论[11]一致,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13.33%,证实LIFT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静息状态下,肛管直肠静息压主要在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张力收缩时产生;肛门主动收缩时,则主要由外括约肌收缩使肛管压力明显增大[12]。故静息状态及收缩状态下所测的肛管压力可反映内、外括约肌功能状况。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证实LIFT对括约肌的损伤较小,利于保护患者术后近期及延期肛门功能。有专家认为[13-14],LIFT可在保留全括约肌的前提下治愈肛瘘,利于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保护,故患者术后的盆底肌电图和肛门直肠压力未发生明显变化。对照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低于术前,推测与术中切开括约肌损伤了括约肌肌纤维有关,致使括约肌整体功能受损,术后近远期肛门功能均受到不良影响。有研究指出[15-16],适应证在不同研究间存在差异。有研究认为[17],LIFT术可用于经括约肌肛瘘、括约肌间肛瘘及括约肌上肛瘘,但不同肛瘘类型的治愈率存在差异。也有专家提出[18],LIFT在瘘管显示清晰、瘘管明确的肛瘘患者中较为适用,炎性期及急性脓肿期则为该术的禁忌证。故在应用该术时需先明确手术适应证。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为研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作后续报道。

综上所述,LIFT术可保留经括约肌肛瘘的括约肌,减轻了手术对括约肌的损伤,在取得良好治愈效果的前提下还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保护患者近远期肛门功能。

[ 1 ] 田颖, 张忠涛, 安少雄, 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单纯肛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5, 18(12):1211-1214.

[ 2 ] 邵万金.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5, 18(12): 1200-1202.

[ 3 ] Yassin NA, Hammond TM, Lunniss PJ, et al. 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in the management of anal fistula. A systematic review [J]. Colorectal Dis, 2013, 15(5): 527-535.

[ 4 ] 张永刚, 张茂香, 唐淑敏, 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比较 [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 27(11): 940-941.

[ 5 ] 芦亚峰, 杨巍, 陆宏, 等.对口切开皮桥保留术治疗低位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研究 [J]. 中国综合临床, 2015, 31(9): 769-772.

[ 6 ] 崔金杰, 王振军, 郑毅, 等.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 [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12): 1232-1235.

[ 7 ] 武文静, 杨关根, 杜忠举, 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 [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 17(12): 1194-1197.

[ 8 ] 陈哲, 郑毅, 王振军, 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 [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3, 12(7): 512-515.

[ 9 ] Schulze B, Ho YH. Management of complex anorectal fistulas with seton drainage plus partial fistulotomy and subsequent 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LIFT) [J]. Tech Coloproctol, 2015,19(2): 89-95.

[ 10 ] Zirak-Schmidt S, Perdawood SK. Management of anal fistula by 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 a systematic review [J].Dan Med J, 2014, 61(12): 4977-4981.

[ 11 ] Romaniszyn M, Walega PJ, Nowak W. Efficacy of lift (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for complex and recurrent anal fistulas--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Pol Przegl Chir, 2014, 86(11): 532-536.

[ 12 ] 郑毅, 王振军, 杨新庆, 等.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慢性肛瘘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观察 [J]. 中华医学杂志, 2015,95(42): 3454-3457.

[ 13 ] 陈豪, 杨柏霖, 杨光, 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6, 15(8):825-829.

[ 14 ] Patton V, Chen CM, Lubowski D,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the cutting seton for high anal fistula [J]. ANZ J Surg, 2015, 85(10):720-727.

[ 15 ] Amato A, Bottini C, De Nardi P, et 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erianal abscess and anal fistula: a consensus statement developed by the Italian Society of Colorectal Surgery (SICCR) [J]. Tech Coloproctol, 2015, 19(10): 595-606.

[ 16 ] Ye F, Tang C, Wang D, et al. Early experience with the modificated approach of 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for high transsphincteric fistula [J]. World J Surg, 2015, 39(4): 1059-1065.

[ 17 ] 王志刚, 乔运余, 张勇, 等.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低位肛瘘治疗中的应用 [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4): 628-630.

[ 18 ] Han JG, Yi BQ, Wang ZJ, et al. 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plus a bioprosthetic anal fistula plug (LIFT-Plug): a new technique for fistula-in-ano [J]. Colorectal Dis, 2013, 15(5):582-586.

猜你喜欢

结扎术肛管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观察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女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特点
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