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

2018-01-22贺文华

当代农村财经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代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中国立国之初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回应;乡村振兴是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和保护农耕文明,为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乡村振兴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基础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享,为农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农村依然是中国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指明了方向,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然要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为“共同富裕”,让全国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战略指导。

一、乡村振兴是优先发展工业化战略的回应

(一)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起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的争论。参与这次争论的有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张培刚、吴景超、孙倬章主张“以工立国”,提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者为代表的“改良派”、以董时进为代表的“创新派”和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坚持“以农立国”,他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对于农国地位以及农国精神的维护。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这是新中国立国之初发展经济的历史逻辑起点。

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在“三重大山”的压迫之下苦难生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更是让本应属于人的基本权利的生存权成为一种最高的欲望诉求,让人们体会了战争年代“人不如狗”刻骨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个暂新的新中国在世界东方屹立起来。

在战争废墟上成立的新中国,为了在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同时积极应对西方列强的经济封锁,新中国必须快速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国之初,在还没有取得全国解放情况下,又爆发了朝鲜战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大无畏英雄气慨,毅然决定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在这一国际形势下,中国人民再次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为了应对战争和恢复经济建设以及加快社会主义改造,需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建设,因而需要集聚全国资源发展工业。在技术落后、资源稀缺、资金匮乏的状况下,只能设法从农村汲纳资源,构建农村资源的汲取渠道,同时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为集聚资源发展工业,重构了工农产品价格体系,以“剪刀差”方式汲纳农村资源,以政府定价的方式,高价销售工业产品低价收购农产品,农村的供销社、粮站、食品站成了农产品向城市流转的中转站,供销社也是工业品的转运站。通过这些机构,实现了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和工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通。根据经济学原理,市场价格能调整资源配置,避免资源错配而牺牲经济效率。在价格机制的诱导下,在资本逐利动机的推动下,资源向更有利于发挥其效能的区域转移。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激励下,農民有用脚投票逃离农村进入城市的激励,存在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工业产品生产的意识和行为。为了保障资源汲取渠道的畅通和工业化生产的正常进行,则需要把农民固化在农村土地上,以保障农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和农产品资源增加。为此,在工农二元化的基础上政府实施了户籍制度二元化,以强制性制度约束方式,依靠农村户籍管理把农民禁锢在农村土地上,不得随意离开农村。随着时间的延续,当家作主热潮的消退,农民潜伏的自利欲望慢慢觉醒,出工不出力的搭便车行为随之发生。“三斤锄头两斤把,拿了锄头撑下巴”,就是对那时农业生产场景的描述。农业技术水平的制约以及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积极性的丧失,农业生产率极为低下,有的穷困农村一个农民劳动一天仅值八分钱,加之抗自然风险能力极弱,旱灾、水灾、虫灾等自然灾害把农民挤压在寻求生存的边缘。面临饥馑岁月,农民寻求变革。安徽小岗村农民的尝试,让更多的农民逐步脱离困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诱致性制度变迁逐渐在中国农村展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粮食产量快速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卖粮难”弱化了粮食的现金变现能力,难以筹集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资金,阻碍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展,再次伤害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正在中国逐步展开,改革开放变革了中国的经济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激励农民变革生存状态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农村劳动力转移释放长期被积压的生产动能,长期累积的人口红利如早晨的旭日喷薄而出,君临万山千水,照耀中国大地。中国的制度环境、文化观念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理念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中国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迁提供了平台。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的收入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随之发生变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缓慢演变。城乡差距扩大以及早期农村转移劳动力示范效应的引领,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市民化意愿日益增强,城镇规模随之扩大,城乡人口结构快速变化,城市化率逐步提升。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农业的比较收益偏低,农村土地出现抛荒现象,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加快农民群体分化提供动力。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从寻求温饱的生存阶段走向追求生活质量的小康阶段,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的人民生活水平将是中国经济的常态,也标志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期,从扩大外需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走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在新时代,“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新时代新“三农”发展瓶颈的破解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节点。“三农”问题的存在,有历史遗留的因素也有政策性导向的累积因素,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为缓解“三农”问题恶化集聚能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优先发展工业化战略的回应,也是在长期能量累积基础上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实现乡村振兴,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二、乡村振兴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

(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战略举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世界公认的“中国奇迹”。中国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和农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但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依然突出。不平衡发展,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集中体现在增长动能不平衡、供需不平衡、产业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方面;不充分发展,指生产力发展不充分、资源和能源利用不充分,原发性的重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不充分。发展的国情决定了在许多方面的发展是不充分的,具体体现为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科技发展不充分、资源能源利用不充分、民生工程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既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影响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也表现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不发达,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深化发展。

在发展不平衡方面,城乡发展差距的解决尤为迫切。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73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97.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5;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元,达202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1997年才突破2000元,达2090.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00年达到62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才接近6000元,为5919.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05年突破1万元,为1049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5年才突破1万元,为10772.0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比总体来说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见图1)。

在不同区域的城镇,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存在差距,始终处于领头羊地位的是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从2005年的13374.9元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39651.0元,增长了196.5%。在同一时期,中部地区从8808.5元增加到28879.3元,西部地区从8783.2元增加到28609.7元,东北地区从8730.0元增加到29045.1元,增长率分别为227.9%、225.7%、232.70%。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较平衡,从2014年起,东北地区有领先中西部的迹象(见图2)。

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至2016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271.3元增加到15498.3元,增长了373.8%。在同一时期,其他三个区域也出现了快速增长,中部地区从2077.6元增加到11794.3元,增长了467.7%;西部地区从1661.0元增加到9918.4元,增长了497.1%;东北地区从2177.0元增加到12274.6元,增长了463.8%。西部地区落后于其他地区,至2016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依然低于一万元。但相对而言,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其他地区(见图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因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因多民族形成的文化个性、发展观念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居民按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3年分别为23658.4元、15263.9元、13919.0元、17893.1元,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西部地区的1.70倍,中部地区的1.55倍,东北地区的1.32倍。至2016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至30654.7元、20006.2元、18406.6元、22351.5元,东部是西部的1.67倍,中部的1.53倍,东北地区的1.37倍。与2013年相比,西部、中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有所降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初见成效。但东北地区与东部的发展差距略有扩大,振兴东北战略还需继续推进(见图4)。

(二)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取得相应成就的基础上实施的,因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进一步降低城乡发展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促进中国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在城乡范围内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实施格局重构,在一定范围实现资源的乡村优先布局。农业农村发展落后主要因为资源配置逐步向农村偏离,在资源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在城市拉力和农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资源正向大中城市集聚,远离城市中心半径越大的农村资源越稀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越薄弱,农村更为贫困,农民拥有的知识信息更为缺乏,农民知识的缺乏导致农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方式的落后。在经济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节点,广大农村地区大有可为,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充满机遇。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后发优势,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就是在开拓生产要素流通渠道同时,实施更为偏向农村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高的平台上实现资源配置,在城乡范围重整资源所有者权益格局。一是构建城乡知识传递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城乡融通,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为乡村振兴贡献心力。优秀人才回归农村农业,可为农业农村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传递,逐步积累知识存量,为农村腾飞和农业发展积累知识储备人才。二是政策引导,鼓励资本下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为农业现代化集聚动能。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的联接,实现真正意义的基础设施均等化。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农村不同区域产业特色、资源禀赋特点有意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根据产业布局对基础设施进行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是推动乡村振兴可充分利用交通、通讯、互联网等城乡互联的基础设施,构建多层次多区域多功能的物流网络,开辟绿色通道;利用大数据构建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智能化交易平台,实现泛区域内的供需信息共享;确保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快捷流通,保障产品的绿色、环保、生态。

三、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与灵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表现。

(一)鄉村振兴引导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生存之命脉;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之源,也是中华文明繁茂之根。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看重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环境对事物变化矛盾转换以及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农耕文化中强调对广袤未知的自然、对浩瀚的寰宇充满敬畏,在风调雨顺时节对自然满怀感恩,以祭祀、祈祷等方式感谢上天的馈赠。因技术落后和知识贫乏,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困惑和恐惧,通过各种方式对“天”施于人们身边的现象给出解释,以谋求一定程度的心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人们从积弱走向富强,从极权走向民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对立走向和谐,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们和谐共处改善生命质量的共同意识。乡村振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的体现,是新时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基点,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体现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就是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生态文明、行为文明,在不断提高人们素养的同时,实现农民现代化,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逐步实现参政议政进而走向民主政治,为国家富强奠定基础。

(二)乡村振兴变革农民生存的精神状态

现阶段,最贫困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乡村,最贫困的人群则主要集中在穷困的乡村,而贫困的主要根源则是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主要资源依然只能固化在乡村,在市场化中遇到了阻碍,难以在市场中实现顺利流通。农村的发展必须依靠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顺畅的流通,乡村振兴为构建城乡资源流通渠道创造条件,确保农村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通。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联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享促进城乡资源的流通互换,为增进城乡相互理解构建广阔的平台,促使城市关注乡村、市民了解农民、农民理解市民。乡村振兴在促进乡村资源流通的同时,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呼唤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提高农民素养和职业技能创造条件,新时代的新农民因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则不仅体现在具有能适应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能,还体现在农民生存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改变。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在传承乡村文化的同时不断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伦理观都会发生相应演变,更加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资源流通,扩大了农民的选择空间,扩展了农民的自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设法改善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环境,为起点平等创造条件。

四、乡村振兴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一)人的生存状态改善是人的发展的重要体现

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状态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人的发展函数可设为,其中xi为影响因素,可视为一个向量,每个影响因素又因其他因素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因素同时又是其他更为细分层次的因子的函数,如[xi=?(yi1,yi2,…,yim)],每个影响因子因其他因子的变化也会随之变化。人的行动影响向量因子,向量因子的变化又影响人们的行动。人在行动过程中或合作或竞争,为追求各自的收益最大化相互博弈,并不断调整各自的行为,人们的行动或行为则又传递各自的知识存量,每个人拥有的信息相互影响彼此融通则又会产生新的知识增量,因而人们总是处于信息或知识不完备的环境中。人的发展也将面临不确定性和行为风险。在一定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下,一定区域的资源总量决定这个区域的人的总体生存状态或发展水平。但人是由个体组成的,不同个人的效用函数存在差异。因而人们会为了得到资源总量中的一定份额而进行竞争或合作,增加资源总量或在一定资源总量中获取更多份额。随着资源分配的动态变化,个人的效用函数而随之变化。效用函数的每个因素又是其他诸多变量的函数,如个人的收入水平又因价格因子的影响可分为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而价格功能因不同的经济制度而产生差异,或因政府政策或货币发行量的变化急剧波动。如在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制度约束下,则会出现价格是政府定价还是市场定价的差异。因政府的参与,政府设计的经济制度、制定的经济政策或发展战略,都会影响人们的收入分配,因而主导每个人资源总量中所得的份额。

此外,制度是政府顶层设计的还是自生自发形成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在个体之间的分配情况。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政府对制度的供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自生自发秩序的形成过程则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为了满足个体对制度的需求而产生的,是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共同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以及技术信息。为极大限度地降低个体间的行为障碍和摩擦成本,在一定区域内个体之间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契约或风俗、文化,节约人们的交易成本,扩展交易总量和交易范围,人的行动空间随之扩大,人的自由得到快速扩展,可行能力不断提高。人的自由扩展、可行能力提高是人的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效用函数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改变各自效用函数中因素的量,个体之间互相竞争积极行动,又为了影响每个因素中的变量,个体(或企业)相互竞争或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团体的利益制定契约相互合作协同行动。若影响效用函数因素中变量的制度主要由政府设立或主导,则会导致政府与个人(或企业)间的设租或寻租行为,引导政府与不同个体为利益而进行博弈;若影响效用函数因素中变量的制度主要通过市场形成或由市场主导,则个体之间会相互竞争,扩大自身的市场影响力,追求更高的市场份额。个体垄断力的不断提高则会降低经济效率,为知识的增加和传递设置障碍,阻碍经济发展。因垄断力提高而相应影响个体的资源配置,提高基尼系数,缩小人们的行为空间,降低人的可行能力,因而阻碍人的发展。因而,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设立一个合适的边界,以保护经济充分均衡发展进而推动人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乡村振兴是破解经济新时代新“三农”问题的大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下,资源将在城乡之间重新配置,甚至重构城乡经济社会权利格局。补齐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板,在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同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逐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實现农民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群体不断分化,农民分化为新时代的新型城镇的市民和经营现代农业的新农民。农民群体分化需要寻求一个动态均衡点,以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共进和城乡融合发展,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农民群体分化的速度和规模与农民素质和技能高度相关,因而在农民群体分化过程中,政府要积极主导,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化分担农民市民化成本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费用,真正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让广大农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培育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逐步改变政府政策的城镇偏向并有步骤地向农村倾斜,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工程,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城乡对接,实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的正能量传递功能,改善城乡文化生态,逐步消除歧视农民和农村的政策和观念,真正实现城乡平等,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保持城乡文化个性和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与农业文明,保护中华文明之根。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建设美丽乡村,为城乡交流构建“绿色”通道,让农民理解城市,市民关注农民,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物流网,加快城乡之间的资源融通,为城乡权利重构创造基础,实现城乡人口的和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禹思恬,周建波,梁银鹤.“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民国时期立国之争的再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46—154.

[2]梁漱溟.今后乡村建设应走哪一条路[J].青年(杭州),1937,4(6):33—35.

[3]新华社.全国人大会议开幕 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8—03—05]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8_03_05_448918_2.shtml.

[4]贺文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8):38—46.

[5]商务部.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就美决定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采取限制措施发表谈话[EB/OL].[2018-03-09]http://inews.ifeng.com/yidian/56587586/news.shtml?ch=ref_zbs_baidu_ydkp].

[6]陈文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N].人民日报,2018-03-12(第07版).

[7]游训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14(1):90—96.

[Abstract] :Report of the nineteen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oint out that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strategic response to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it is the way to achiev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countrysi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an better inherit rural culture and protect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al integr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abutting joi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Realizing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sharing,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aliz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economic societ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视域下撤村并居社区的融合性治理
关于乡村振兴几个核心问题的判断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