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的学生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2018-01-22郭江波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3期
关键词:相融契约高校学生

郭江波

心理契约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在学生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引导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在此首先对心理契约的内涵以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管理的具体内容以及全过程心理契约学生管理的不同阶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契约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关系约束,是人们以权利换取另外一种权利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会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但是心理契约则是一种无形的、双方默认的契约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所面临的选择逐渐增多,将心理契约引入到学生管理中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理契约的内涵与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分析

虽然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心理契约就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心理契约的概念被提出却是上个世纪末期的事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将心理契约定义为“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随着心理契约在实际管理中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其内涵也逐渐发生了演变,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契约是一种在特定组织当中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不同成员之间具有一定规范属性的非成文规定。心理契约作为一种对责任的希望,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不同主体的基本愿望并通过心理作用来影响不同成员的态度与动机,从而被应用于不同领域当中。(陆时红,郭涓.基于学生心理契约和满意度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OL].品牌(下半月),2015,(06):282-283.)

在高校当中心理契约是学生与学校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学生与学校的重要桥梁。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心理契约的影响。首先,心理契约可以最为校规校纪的补充章程。学校内部为便于学生管理所制定的校规校纪往往都是以刚性约束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行为的有效约束,这种过于强硬的约束手段无法有效适应校园环境的变化,也无法全面覆盖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能从最基本层面实现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在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学校通过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可以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实现学生管理,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也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学生在个性方面都相对较为突出,过于强硬的管理手段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反感,甚至是导致学生的反抗。(吴继君,刘岩.心理契约视角下独立学院“90”后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初探[J].中国职工教育,2013,(04):98-99.)心理契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可以起到较好的管理效率。最后,心理契约的实现可以有效降低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心理契约是以学生心理为基本出发点,管理精准度高,也并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主要管理内容。从心理契约的内涵出发进行分析,基于心理契约的学生管理内容主要包含学生期望与学校期望两方面内容,学生期望主要是指学生对于学校应该履行义务的期望,具体是指学校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提高学生能力,并为其未来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学校期望则是指学生在校阶段需要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承担自己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实现全过程的心理契约学生管理。只有实现全过程的心理契约学生管理才能将心理契约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管理全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具体来说心理契约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需要从招生、入学初期、学习中期以及后期四个阶段入手。

第一,招生阶段心理相遇。在心理契约当中心理相遇是契约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心理认同。招生阶段的心理相遇起源于学生在填报志愿或者收到录取通知书之时,在填报志愿或者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学生会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取与学校学生管理的相关信息,并在心中对其进行评价,在这一阶段学校需要在官方网站或者录取通知书中增加与学生管理有关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达成与学校的契约,完成心理相遇。

第二,入学阶段心理相约。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心理相遇之后,学生在入学之后会对学校产生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并从实际生活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评判,进一步建立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这一阶段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具体心理契约的建立,即为学生介绍学校的具体要求,听取学生的意见,促进双方达成共识。(吕关心.基于心理契约的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管理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开放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09,(08):118—119.)

第三,中期阶段心理相融。心理相融是心理契约建立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对于学校要求会进一步细化,对学习环境的认识也将逐步加深。而高校对学生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必须要达成心理相融才能满足各自的期望,最终完善学生管理。在心理相融过程中彼此之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促成相融的关键因素。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代成书.从辅导员角度谈大学生管理模式——心理契约[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164-166.)

第四,毕业阶段心理相守。心理相守阶段是心理契约构建后的延续阶段,是通过互动双方自觉地对自我意志的约束和限制、忍让和妥协来达到心理契约的目标,并对达成的心理契约进行维护和巩固。高校在这个阶段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梳理和审视他们的要求并予以相应的指导。

随着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的进步,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了促进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心理契约的内涵与应用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有所启发。endprint

猜你喜欢

相融契约高校学生
一纸契约保权益
心相融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行在柘荣,相融于神奇的山水间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