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引《诗》略议

2018-01-22万文玉

法制博览 2018年16期
关键词:大雅荀子诗经

万文玉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作为先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荀子》一书中所包含的独到思想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除了荀子本人的思想外,在书中所大量引用的诗经内容,也同样耐人寻味。《诗经》里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两千五百多年前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造,这些作品,从最初零散的篇幅到积累成为三百零五篇,直至最后编成一部总集,大约在纪元前六世纪中。“诗三百”一语不止一次出于孔子口中,而《诗经》也是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工作下,对流传下来的多余篇章进行删减,才最终定型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更为系统的样貌,《孟子》一书中也有多处引《诗》,从而可见《诗经》流传之久远,引用之普遍。《荀子》一书中引《诗》的数量高达八十余处,在先秦的众多著作中也显得尤为突出,下文将对《荀子》一书中引诗的概况以及引诗的作用与意义进行简要论述。

一、《荀子》引《诗》概况

《荀子》全书共计三十二篇,其中引《诗》的数量为八十三处,其所引用的诗分布在除《乐论》《性恶》《成相》《赋》《哀公》这五篇之外的其余的二十七篇之中,一共涉及《诗》的作品五十三篇,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荀子》一书对《诗经》的引用中,有一部分诗篇是重复引用的,并且重复引用了多次。在这其中,引《大雅》有十七篇,共计三十二次;引《小雅》有十七篇,引用数量为二十五次;引《风》有八篇,一共十一次;引《颂》有五篇,引用次数为八次;除了上述的这些引用,在《诗经》以外的“逸诗”,也引用了六篇,共七次。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荀子》引用《诗经》中《雅》的次数非常多,其中引用《大雅》的次数最多,而引用《风》的次数则相对较少,引用《颂》篇次数最为少,在对《雅》的引用中,更为详细一点的分析的话,《荀子》一书中对《大雅》的引用次数是最多的,而在《大雅》之中,对《抑》篇的引用更是高达六次之多,是《荀子》全书中引用最多的一篇,被引用的内容都分别分布在《不苟》《非十二子》《君道》《致士》《富国》《臣道》这六篇之中。在“逸诗”以外的七十六次引用中,《强国》篇在这二十七篇中引用《诗》的次数最多,共引用了八次。《修身》《不苟》《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霸》《君道》《致士》《正论》《正名》《子道》《尧问》这十三篇中均全部引用的是《雅》,其中《非十二子》《仲尼》《王霸》《君道》《致士》《子道》《尧问》,这七篇的引用内容全部都来自于《大雅》,《君道》引用《诗经》的次数最多,共计四次,在这七篇之中,《君道》《致士》《非十二子》这三篇之中都包含一篇《大雅*抑》。在对《风》的引用中,我们从全书的分析中来发现,《曹风》被引用的次数最多,而在《劝学》《富国》《议兵》的引用中均包含《曹风*鸤鸠》篇。在《荀子》一书中,《颂》作为被引用最少的部分,文中引用包括《商颂》和《周颂》,引用次数各为四次,在《商颂》之中,《商颂*长发》一篇就被引用了高达三次,分别分布在《荣辱》《议兵》《臣道》这三篇之中。《不苟》《非十二子》《君道》这三篇所引用的《大雅*抑》全部都是“温温恭人,惟德之基”这一句话。

《荀子》一书中大量引用《诗经》一书的内容,而在这其中又尤为偏重对《大雅》的引用,一方面体现出了荀子本人对《诗》的熟悉与认可,同时在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诗》在社会上的影响深远,下面我们将对荀子引《诗》的具体原因进行简要的探讨。

二、《荀子》引《诗》原因及特征

《诗经》一书的地位在我国古代甚至是现在社会都非常重要,它是中国古代的诗歌开端,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于诗的具体起源,目前国内的研究不同,各个学者说法也不易,但是按照郑玄的意思,诗大概开始于虞书所写的时代,换句话说,诗有极大的可能产生于尧舜所处的时代,从尧舜时代起,诗就已经初步形成,只不过相对后来的诗还较为零散,所以孔颖达在撰写《毛诗正义》这本书时,在书序上说是“诗经五代”,从尧舜到西周,正好是五代。随着诗篇的不断积累,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便由孔子整理流传下来的所有诗篇,当时很多诗篇已经失传,留存下来的只有毛诗,还有很多诗篇都是重复的,因此孔子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删除重复的诗篇,整理保存下来的诗篇并为诗加上了序,诗的文本加上序之后便成为了经学,所以孔子之后,就有了“诗经”这个说法,《诗经》也因此被列入“五经”之中,成为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由于《诗经》内容多样且有流传相当久远广泛,所以在先秦以来的众多学者之中,撰写文章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引用《诗经》内容的特别多,例如孔子、荀子孟子以及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再到现代社会中我们写文章也会引用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诗经》的运用十分广泛。《荀子》引用《诗经》的次数之多,更能体现出荀子本人对《诗经》一书的重视程度。而在这些引用中,其中,荀子引用《雅》的次数又最多,这要从《诗经》一书内容的三大分类进行简要探讨。

《诗经》一书,一共分为《风》《雅》《颂》这三个部分,其中《风》共包含有十五国风,数量最为多,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大部分是民间歌谣,一小部分是贵族作品,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种类及其丰富;《大雅》和《小雅》这两部分统称为《雅》。《颂》一共有三部分,这三部分分别是《周颂》《商颂》《鲁颂》,共计四十篇,在《诗经》中的数量是最少的。虽然很多发现表明诗起源于尧舜时期,但是在《诗经》的研究过程中,有些学者发现里面并没有保存夏诗,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夏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流失了,夏朝的诗很有可能在孔子删诗的时候就已经全部失传了,所以当时流传下来的三千余篇的诗大部分是周朝的诗,商朝的诗也已经非常少了,孔子把它们全部保存了下来。《商颂》本来应该是有十二篇,但是到了孔子的那个时代就仅剩下五篇了。至于商朝的诗篇为什么最后仅仅存留了五篇,这与商朝的灭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颂》是当时商朝关于宗庙和祭祀的诗歌,但是周朝取代了商朝,不会再沿用商朝的习俗,也不会再歌颂商朝的功德,所以《商颂》自然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最后失传也是情理之中。在《荀子》一书中,因为荀子希望自己的思想主张可以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因此书中的内容很大部分都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成为贤明君主以及加强个人修养的,《荀子》一书的受众面多为贵族阶层,而《雅》又是和贵族关联最大的一类,所以《荀子》引《大雅》目的是为了歌颂古代贤明的统治者,倡导当今君主来向先贤学习,而通过引《小雅》来反映群众疾苦,斥责一些统治者的昏庸无度,通过这种方式来警示统治者不要随心所欲,要专心治理国家。所以在《荀子》一书中,引用《雅》的数量最多,至于《颂》,它在诗经中所占的篇幅本来就很小,内容又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与《荀子》书中的关联并不多,所以引用也是最少的,由于《风》民间歌谣相对来说比较多,和《雅》相比内容又更为通俗一些,而《荀子》一书主要面对的是贵族阶级,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来讲都需要更为精致,这就导致引用《风》的次数也相对较少。荀子在《儒效》篇中也对《风》《雅》《颂》这三者进行一些论述,“《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这句话的大概说明了荀子引《诗》的原因。

从《荀子》引《诗》的特征上来看,荀子多次从总体上阐述自己对《诗》的看法来表明其重要性。在《劝学》篇中,荀子说“《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荀子认为《礼》的肃敬而有文饰,《乐》的中正而又和谐,《诗》、《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这是荀子从整体出发对《诗经》这本典籍进行总结,认为它内容渊博,而且包含了很多的道理。此外,荀子也通过其他思想家对《诗》的态度来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大略》篇中,孔子对子贡问题的回答也全部引用的《诗》的内容,师徒的对话很有意思。孔子云:“《诗》曰:‘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云:“《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云:“《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云:“《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云:“《诗》曰:‘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这段师徒对话的大概意思是,孔子说道:“《诗经》一书是这样说的:‘早上和晚上恭恭敬敬,恪尽职守。’侍奉君主很不容易,侍奉君主怎么能够停止学习呢?”子贡回答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下来去侍奉父母。”孔子又说:“《诗经》上说了:‘孝子的孝永远不会匮乏,上天才会赐福像你这样孝顺父母的人。’侍奉父母不容易,侍奉父母怎么可以不去学习呢?”子贡回答:“那要是这样的话,我希望停止学习去照顾妻子和孩子。”孔子又说:“《诗经》上说:‘先给妻子作榜样,然后影响到兄弟,以此来治理家和邦。’照顾妻子和孩子不容易,怎么可以因此停止学习呢?”子贡答道:“假如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下来去交朋友。”孔子说:“《诗经》还说了:‘朋友之间要相互辅助,相互帮助才会仪表威严。’交朋友不容易,交朋友怎么可以不学习?”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种地。”孔子说:“《诗经》上说:‘白天割茅草,晚上把绳搓好,急忙登屋修屋顶,开始播种了。’耕种也不容易,种田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荀子》这里通过引用孔子用《诗》的原文来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从侧面上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除了从总体阐述自己对《诗》的看法以及引用他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论据来支持自己思想以外,在《荀子》一书中,也有引用《诗》来反对一些观点,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更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这句话的含义是没有比跟着贤师学习更快的学习途径了,学礼循礼就相对来说要比尊师差一点。如果向上不能尊师,向下又不能循礼守礼,而只是学一些杂乱的知识、只能勉强读懂《诗经》、《书》,即使到老,也只是一个陋儒。至于想要追溯先王的道德,寻求仁义的根本,那么遵行礼法正是那四通八达的途径。就好像抓起裘皮的领子,弯着五个手指去抖动它一样,那么数不清的裘毛就全都理顺了。不按照礼来行事,而只是依照《诗》、《书》来做事,依此来举个例子,就像用手指来测量河流的深度,用长戈去舂捣黍子,用锥子代替筷子到饭壶中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此对于隆礼来说,就算对其要领领会得还有所欠缺,也能够成为一个崇尚礼法的士人;不尊崇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只是一个散儒而已。荀子认为精通《诗》《书》虽然在学习中有很大的必要,但是不能死读书,如果任何事情都从典籍中找答案,什么事都依赖这些典籍反而会忽略了实际,这样就永远都不会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在这里荀子强调贤师的重要性,受教于贤师,不仅能够比较迅速的掌握知识,而且比自己读《诗》《书》更为便利,不容易走上弯路,荀子并没有否认《诗》《书》对学习的作用,而是更加强调老师的作用,将《诗》作为反面论据,进而使自己的思想能够更好的被大家所认可。

在书中,除了上文提到从总体引《诗》之外,荀子还会引用《诗》中的某句话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在引用这些话时,荀子通常会把原文放在一段话的末尾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在结尾加上“此之谓也”来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在《修身》篇中,其中一段“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这段话是描写小人的作为的,最后的引用更加印证了小人的种种行为,使小人特点更加的鲜明,为前面的描写提供了有力的论据,这种方法在很多篇幅都被大量使用,这些都是运用了相同的写法。这种引用在全书中占大多数,但是也有一部分引用稍有一些不同,在《儒效》篇中,“《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虽然在诗句最后加了“此之谓也”,但是这句话是在段落之中,并没有在段落的结尾,以及同一篇中的另一处引用“《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这处引用虽然没有加“此之谓也”,不过也同样起到了作为论据佐证自己观点的作用。

在《荀子》引《诗》中,上文提到有的篇章对《诗》同一篇内容甚至是同一句话多次引用,例如“温温恭人,惟德之基”,这句话就被《不苟》《非十二子》《君道》三个篇章重复引用,在《不苟》篇和《非十二子》篇中,这句话都用来说明君子的道德高尚,《君道》篇着重解释的是君主之道,君主要如何修身、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如何治理国家,因此“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就相对单一的强调君主而并非君子,但是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只有君主修为成为君子,才能够得到百姓的认可,才可以使国家太平。

三、《荀子》引《诗》的意义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的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不仅对《诗经》的传授有着极大的贡献,其对《诗经》的评价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深入研究《诗经》在战国末期以及今天的状况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而他在《诗》学方面的贡献,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荀子》一书中大量引用《诗》,对《诗》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将《诗》奉为至上的经典,而主要是把《诗》作为论辩的一种手段,肯定了《诗》的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所存在的一些不足,这种客观的评价在当时也是并不多见的。

《荀子》与《诗经》都是我国文化的精华,需要反复品读,仔细思考,本文以《荀子》引《诗》为主题,先从《诗经》一书的起源进行讨论,然后又围绕《荀子》引《诗》概况、引《诗》原因、引《诗》特征以及对《诗》的意义与贡献进行简要探讨,并参考了相关文献,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但是由于自身知识水平不足,文章还存在很多缺点,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孙婠.《荀子》用《诗》特征及诗学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

[5]张诗芳,王晓曦.荀子引《诗》论《诗》刍议[J].保定学院学报,2016.

猜你喜欢

大雅荀子诗经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