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通”思想研究❋

2018-01-2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通阳张仲景通达

,,,,△

(1. 甘肃中医药大学, 兰州 730000;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脏腑外联经络,气血周身循行,一旦脏腑经络不通就会百病丛生。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开篇就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把“元真”是否通畅作为判断健康与否的最高标准。在其著作中,几乎处处可见“通”与“不通”的论述,充分展示了其以“通”为贵、以“通”为常、以“不通”为病的观点。

1 “通”是保持人体正常生理的前提

张仲景“通”的思想从层次来说,主要包括天人相通和人体本身的通达无碍。就天人关系而言,“通”是张仲景对天人同步、和谐关系的描述。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此段论述说明人生活于自然之中,当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时即可保持正常状态,反之则产生疾病。

就人本身而言,张仲景提出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一观点,强调了五脏元真之通畅的重要意义。所谓“元真”是指元阳、元气、真气,五脏之运行通畅,相互协调,保持动态平衡,就能维持稳定的内环境,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反之,若外感之邪或是情志、饮食内伤出现脏腑气血壅滞,经络不通,则会百病丛生。

2 不“通”是张仲景论述疾病的重要病机

对于“不通”这一重要病机,早在《黄帝内经》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热论》中云:“三阴三阳, 五脏六腑皆受病, 荣卫不利, 五脏不通, 则死矣”,说明脏腑、荣卫不通的严重后果。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这一思想,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云:“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从这段张仲景对病因病机的描述来看,无论是“经络受邪入脏腑”,还是“四肢九窍,壅塞不通”或是“金刃、虫兽所伤”,最终都是导致人体官窍、经络、脏腑的不通畅、功能失调进而出现种种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也指出:“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由此条可见,无论阴阳气血出现不通的状态都会出现疾病状态。究其不通的原因,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还是饮食所伤、劳倦过度,都可导致肌肤、经络、官窍、血脉、筋骨、脏腑的壅塞不通。反之,脏腑虚损,经络空虚,一方面可以因气血运行缓慢而出现瘀滞不通,另一方面由于气血不足,经脉失充易于引起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而出现不通[1]。可见无论是实证还是虚证,都易于形成不通的状态,进而出现种种病候。

纵观张仲景《伤寒论》大部分的病证是由不通造成的。太阳表证主要是表气不通,痞证是中焦不通,阳明腑实证是肠腑不通,厥证是阴阳气不通,少阴热化证是心肾不通,因此不通是疾病的关键病机。

3 “通”是张仲景论治的重要方法

由于“不通”是诸多疾病的基本病机,“通”则是张仲景论治的重要方法。张仲景在运用通法的过程中分多个层次,病位不同,方法各异,在具体处方用药中也时时体现通法的思想。

3.1 “通”思想运用于治疗的各个层面

3.1.1 通脏腑 脏腑畅通无阻,营卫气血周流不息,气机升降有序是人体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由于内外诸因导致脏气亏虚,气机失常,则会出现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2]。脏气失于通达此时需通脏,张仲景对该类疾病采用“夫诸病在脏, 欲攻之,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由于“腑以通为用”,在张仲景的著作中涉及通腑的情况更为常见,如大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就疾病而言,在《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中风、痰饮、黄疸、下利、妇人杂病、肠痈等疾病均涉及通脏腑的治法。

3.1.2 通经络 张仲景对于通经络有深浅层次之分,在经在络之别,内外分治之辨。对于外邪初侵袭经络、尚未传之于内的情况,张仲景往往采用导引、针灸、按摩等方法。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通过导引吐纳可汇聚真气,通畅经络,针灸按摩也可使气血流畅、经络通达[3]。张仲景对于邪在经与在络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划分,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这是张仲景对邪气入于经络具体表现的描述。邪气在于络,病位较浅,致使营气不通于肌表,从而出现肌肤的麻木不仁;若邪气累及经脉,影响及全身气血的运行,则会出现身体的重滞和活动不利。

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张仲景多采用补气活血、通络的方法。如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提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该条文从脉象来看,是气血营卫俱不足,阳虚阴滞;从症状来看,属于经络不通,张仲景用甘温之黄芪、桂枝益气通络,以酸苦之芍药入营理血,姜枣辅之,共奏益气活血通脉之效[4]。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3.1.3 通支节 通支节是使肢体关节的功能恢复正常。《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指出:“风湿相搏,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阳气不足,风湿外侵,关节筋脉痹阻不通,就会出现“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的症状,张仲景以温经通阳、祛湿散风为法治疗,使风湿去、阳气通,肢体关节自然恢复正常[5]。 另外在该篇中亦指出:“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内外之湿相合,不仅出现关节疼痛还会出现小便不利,张仲景以利小便为法,小便通利则里湿有去路,阳气通行,气化复常,关节闭阻之势也可豁然得解[6]。此以通小便来通利支节颇具特色。

3.2 “通”思想在组方用药上得到充分体现

3.2.1 辛开苦降之通 辛开苦降法是将辛味和苦味药并用的方法,辛味之药其性多温,可开发腠理、升散阳气、畅达经络,而苦寒之药沉敛下行、清解通降,两类药物合理配伍可使全身气机升降得宜,气化复常[7]。张仲景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其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辛苦合用,除饮祛痰,通达肺气。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云:“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痰饮挟热,闭阻肺气,出现咳嗽肺胀之候,取麻黄、干姜之辛散,伍以厚朴、杏仁之苦降,祛除痰饮通达肺气,诸证自愈;二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通调胃肠。诸多泻心汤以辛温之半夏、干姜,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辛温通达,开其痞塞,苦寒清热,通降除痞,辛苦并用,斡旋气机,使升胃降复常,则中焦之呕呃、痞塞、肠鸣、下利等症状得以解除;三是辛苦相合,宣通泄浊,通阳散结。《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而寒邪、痰饮、湿浊之邪乘虚上乘、闭塞清旷之区,使胸阳不得宣通,就会出现“心痛彻背”的表现,以栝楼薤白半夏汤豁痰泄浊通阳,阳气宣通诸证可解。

3.2.2 虫类搜剔之通 对于瘀血内阻,久久不去,张仲景重用、叠用虫类逐瘀药以通脉治瘀,细究其通法之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对于癥积日久者,采用缓攻渐消的方式,《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大黄虫丸,以祛瘀通脉为主,尤其是水蛭、虻虫、虫、蛴螬4药相配攻逐之力极强,非草木之品可比。待瘀血去、新血生、血脉通利,诸证自愈。

而对于积血新瘀张仲景采用速消急攻法。如《伤寒论》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瘀血初结阻碍血运,可致局部疼痛硬满,也可影响神志令人发狂,日久更可导致五脏闭塞、营卫不畅,最终可形成虚劳、脏结等顽疾[8]。对该类疾病,张仲景抓住时机,采用大量的虫类药逐瘀通络,抵当汤中水蛭、虻虫各用30个,峻猛之药量大力专,使瘀血速去,瘀滞得通,诸证自愈。

3.2.3 通达阳气之通 通阳就是通达阳气,是治疗阳郁不通的方法。《伤寒论》十分重视阳气,在治疗上尤其重视通阳,各种通阳之法无不兼备,是运用通阳法治疗疾病的典范。通其道而去其邪,上下内外通达阳运复常,则可达宣通阳气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在临证极为重视通行阳气,而通阳的手法也多种多样。如《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条寒邪郁表,少阴里阳不足,表里不通,故张仲景以辛温之麻黄发表,附子温里阳,而以细辛散除邪气,通达内外,很好地体现了通阳之旨。另外,张仲景也通过利小便宣通阳气,如《伤寒论》第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水结下焦,膀胱之气化不利。张仲景治疗以利小便、通阳气为主要治则,使停水去、阳气宣通、气化复常则诸证自愈。

另外,对于阳气郁滞于内不能布达,导致四肢厥逆的病证,张仲景采用疏达气机、以通阳气的方法。如《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少阴病阳气郁滞于内,影响部位不同,可见多种见证。张仲景以柴胡、枳实等药物的通达气机,使气机通达,从而使阳气得以宣通。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通”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不仅提出了“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生理观,同时也阐释了“凡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藏六府,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的治疗原则,可以说“通”的思想贯穿于其著作,在人们普遍出现气郁、食郁的现代社会,进一步研究张仲景学说中“通”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通阳张仲景通达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神子”如何通达藏地——论格绒追美的长篇小说《隐蔽的脸》
基于“取类比象”法探讨通阳与肿瘤防治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通达青岛
善良的打劫
达业速度为则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