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

2018-01-22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9期
关键词:肢体脑梗死康复

刘 淳

(鞍山市第二医院,辽宁 鞍山 114014)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据文献报道,脑梗死患病人数约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60%~80%[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在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肢体神经功能,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度,加快康复过程。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脑梗死患者5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脑梗死患者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42~75岁,年龄平均(55.68±3.80)岁,病程2~5.5 d,病程平均(3.50±1.25)d。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经头部CT、MRI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排除精神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1.2 护理方法:本次研究58例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建立静脉通道、吸氧、保持气道通畅、抗血小板凝集,积极补充液体。

1.2.1 心理护理:偏瘫、失语及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慢、需时长,日常生活需依赖他人照顾,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疾病的康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3]。应关心、尊重患者,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患者的言行。对患者及家属讲明脑梗死病情的发展及治疗,及时给患者安慰,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接受治疗。

1.2.2 加强健康宣教:对首次发病的患者,缺乏对脑梗死疾病的认识,给患者一个正确的宣教十分重要,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以采用个别或集体指导方法,采用讲解,宣传册、幻灯片等形式,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知识宣传,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掌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遵医嘱规则用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血小板聚集,忌饮浓茶、禁烟、限酒。

1.2.3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清新,适当通风,保证适宜温湿度,定期消毒,防止患者接触刺激,护理人员行护理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准确,减少或谢绝探视。

1.2.4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并协助患者取安全且利于进食的体位,能坐起的患者取坐位进食,头略前倾,不能坐起的患者取仰卧位,将床头摇起30°,头下垫枕,使头部前屈。选择患者喜爱的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为防止误吸,便于食物在口腔内的移送和吞咽,食物应符合柔软、密度与性状均一;不易松散,有一定黏度;能够变形,利于顺利通过口腔和咽部;不易粘在黏膜上。故可将食物调成糊状或通过烹调时勾芡,使食物易于形成食团,便于吞咽。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热量,清淡高营养的饮食,多摄入水果、蔬菜、谷类、鱼类和豆类。

1.2.5 大小便护理:护理人员做好晨晚间护理,对尿失禁的患者注意保持阴部干燥清洁,病床整洁,定期更换体位,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失禁性皮炎及压疮的发生,保持大便通畅[4]。

1.2.6 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需对神志清醒患者在发病后48 h后进行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目的是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和纠正功能障碍,调控心理状态,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打好基础。对出现偏瘫的患者可以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加强呼吸道管理和皮肤的管理以预防感染和压疮,进行肢体主动和被动活动,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训练,掌握正确的坐、立、步行动作等。由于康复是一个长时间、需要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因此可根据病情设定不同阶段,严格按照不同阶段的康复要求进行肢体、语言等方面功能锻炼,鼓励家人全程参与,并给予患者强有力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观察指标包括NIHSS及ADL评分标准,其中NIHSS用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内容包括15个项目,评分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ADL评分用于评估日常自理能力,评估内容分为10个项目,共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日常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取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利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当P<0.05,表示数据差异能够获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58例患者经过综合性护理后,ADL评分及NIHSS评分分别为(77.80±8.95)分、(8.65±0.73)分明显高于护理前的(55.09±6.58)分、(19.70±2.52)分,P<0.05,数据差异具有获得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因多种因素引发的脑组织血液供应困难,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坏死病变,致残率、致死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急性脑梗死发病重灾区,老年群体多发,据文献报道,60~75岁、75岁以上群体发病率分别为1%~2%、3%,表明脑梗死发病率与年龄有关,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急性脑梗死早期可通过溶栓治疗,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特别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5]。在治疗过程中结合优质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日常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5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优质护理,护理后ADL评分(77.80±8.95)分及NIHSS评分(8.65±0.73)分明显高于护理前的(55.09±6.58)分、(19.70±2.52)分, <0.05,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注重“以人为本”的综合性优质护理,不仅有助于缓解肢体功能障碍程度,规避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生活质量,还有助于纠正不良生活起居习惯,促使其树立良好心态,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度,积极参与康复锻炼中,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家庭经济重担。

总之,脑梗死对患者生命健康能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显著。

[1] 刘祐.65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7):32-33.

[2] 韩秀丽.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5):175-176.

[3] 李新萍.健康教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1):306-307.

[4] 李敏.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早期康复的临床护理[J].河北医学,2013,19(12):1909-1910.

[5] 王欣.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730.

猜你喜欢

肢体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