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年轮里的关键词(下)

2018-01-21罗海

山西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伯父表哥

1993年:县长照相以及联防费

一切没有自己臆想的好,一切也没有自己担惊受怕时想象的坏。相馆开起来了,并没有白花花大把大把钞票滚滚而来,也没有付不起租金,以至潦倒。

我每天早上九点钟把相馆的门打开,等待顾客。

最先来的顾客是县长。司机开着一辆小车载着他风驰电掣般地到来。小车到我门口嘎地停下,夹着公文包的秘书打开车门,伸出手挡了挡车门沿,县长躬着腰就从车里走了出来。县长看上去三十来岁,上穿白衬衫,下穿笔挺黑西裤,小分头,书生模样,面色和蔼,毫无派头。秘书指挥他照镜子,他就照镜子;秘书指挥他坐下,他就坐下;秘书说挺胸收腹,他就挺了挺胸脯;秘书说笑一笑,县长就眯眯笑起来。像个乖乖仔。让我觉得有趣极了。我抬起相机咔嚓一声就为他照了相。秘书对我说要30张一寸要30张二寸。那可是好几十元的钱,我心里又乐又担心。乐的是头一把生意不错,居然来了县长,更不错的是还送了好一笔生意;担心的是他会不会不给钱,拍拍屁股走人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只好准备吃这哑巴亏。生意人最怕的就是和人纷争,宁肯自己吃一点亏也要息事宁人。和气生财嘛。相照完了,果然只听见秘书对县长说,走吧走吧。县长站起来,还保持着笑眯眯的神态,对我说了声:谢谢师傅,辛苦了。就大步迈出了门口。这是一笔蚀本买卖!我摇了摇头,准备叹息一声。只见秘书安顿县长坐进车里了,转头来到了我面前,问:好多钱?一边伸手欲掏腰包。我大喜,连忙报出了价。以当时一般人的消费能力,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消费,我想秘书会不会听我报出了价后,大大地不高兴,觉得我收得太贵了,生出别样的枝节和麻烦。我可不想管那么多了,该收几多就收几多。秘书却没有任何言语为难,把一把钞票掏出来,数了数,交给我,说你看对不对。我数着钱,说对对。他笑了笑说麻烦师傅了。就走了。我手上捏着钱,长喘了一口气。既而笑眯眯地把钱又数了两遍。

下午来了两个戴红袖章的男青年。叼着烟卷,昂着头。他们走进我的门面,东看看西看看,然后向天吐一口烟雾,问,就你一个人?我答是。交联防费。其中一个说着,把夹在手里的烟卷叼回嘴里,用双手打开一个本本。我说,交联防费呵?嗯。那你跟我来。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就头没脑果真跟着我开步走了。我带他们拐上楼梯,直接进了二楼局长办公室,说,喏,你找里面那个人要吧。转身走了。在身后我听见办公室主任高声大骂,娘希匹,联防费收到老子头上来了!我忍住了没放声大笑。不久我看到这两个红袖章一脸煞白灰溜溜地下了楼,我有点担心他们会来找我麻烦,那也无可奈何了,我作弄了人家够呛,让人家回头来出出气,也是该的。没曾想他们急急如丧家之犬,一溜烟就跑走了。从此再也没见着他们面。

1994年:彩扩机

在1994年,我多么羡慕一台彩扩机。我曾对远在安徽马鞍山市的影友张芳写信说,我的理想就是拥有一台井冈山812型彩扩机。对此张芳没有回信说什么,可能她认为我的理想太低级了太不够档次了。井冈山812型彩扩机是上海产的,完全国有化制造的一种彩扩机,与外国产的原装进口彩扩机,像什么富士呀、诺日士呀、柯尼卡呀等等品牌,那个差距大得不能同日而语。但当时我就只有这么一点小理想,觉得一辈子能拥有这样一臺彩扩机,人生就知足了。在摄影彩扩服务业内,彩扩机在那个时代被誉为“点钞机”。这倒是有点形象,相片一张一张一片一片从彩扩机的出片口出来,就像点钞机吐出的一张一张的钞票,不仅外表上类似,实际上也相似,它吐出的确实也等同于一张一张钞票啊,所以拥有一台彩扩机,在1994年就真的等于有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啊。可是一台最低档次的国产彩扩机的价格也在十万元以上,如果是进口彩扩机那动辄就是好几十万上百万了。这样的天文数字,我那时想我永远也无法企及,高攀不上。我那会儿经常幻想如果我拥有这样一台彩扩机。

父亲知道了我的梦想,说我们无钱买一台新的彩扩机,我们可以买一台二手彩扩机呀。这样的想法让我兴奋,我说,可以吗?父亲和我就去柳州寻访。二手的彩扩机倒是有,倒是不难找,可是售价基本也在五六万,我们也买不起。父亲看见我极其失望的模样,又说,二手的我们也买不起,可以买一台坏的呀,修好了,照样能用。可以吗?我又问,充满了怀疑。父亲很有信心回答,可以。他说他看了一下井冈山彩扩机的图纸,应该他自己能修。我们又去了柳州,这次就把人家使坏了淘汰下来当废铁丢在仓库里的一台井冈山811型彩扩机,差不多以废铁的价格买回来了。把彩扩机运回家里,我没有兴奋,只有担心:父亲能行吗?他只是一名眼科医生,可不是电气工程师啊。

可是父亲看来是有某种天赋的,比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就能自己动手组装收音机,那时他的书桌上摆满了电容、电阻等等这些电子元件。我还清楚地记得当这台收音机终于组装成功突然从它的喇叭里传出嘹亮的歌唱声时,我和母亲是怎样又惊奇又欢喜!

父亲每天下班回来就开始琢磨摆弄彩扩机,日以继夜。父亲一贯干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不睡,通宵达旦。这样,在某一天,他果真就把彩扩机修好了。开动起来的隆隆的机声声音嘹亮,再一次给我和母亲无比的惊奇和欢喜!

父亲说要想完全发挥这台彩扩机的功力,我们得去找一个没有彩扩机的空白市场。他这么说,我非常认同。我在柳州市周边的县份调查,终于找到了永福县。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最重要的是在照相服务业里还没有一台彩扩机!

我在永福,租了农行的门面,起了“8号冲印部”这样一个奇怪的店名就开业了。父亲问我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我说没为什么。其实还真没为什么,在申请工商执照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了“8号”我就顺手写下了。后来好多人问过我为什么是“8号”,好像我是很有用心的有意为之。

冲印部开业了,顾客盈门,从早到晚前来冲印照片的顾客走马灯似的络绎不绝,如滔滔江水。彩扩机有时不得不日夜不停连轴转。数钞票没夸张到数到手软,赚的钱可是让人心满意足啊。这是彩扩机最美好的时代。

1995年:病、医生

我对医生充满了信任,你如果生病了,把自己交到医生手上,你就安全了可以放心了,你的健康就有了保障,恢复健康指日可待。这种信任当然是来自我从小的环境。我从小在医院长大,我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们的医术和医德的确可以令人信赖。可是在九十年代一切都在改变,特别是在医疗这一块,已经改变得一切朝钱看而让有些人不顾及医德了。我还没发觉,依旧抱着老观念,对医生具有崇高的敬仰和信赖。

在8号冲印部定址的时候,我看到隔壁开着一家诊所,非常高兴,父亲来看我工作进展发现了隔壁这家诊所,也十分高兴,有点放下心来,说以后你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看起病来,又及时又方便,很好。

这家诊所的主治医生是原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内科主任,姓杨,大家都叫他杨主任,在当地名声很响,口碑很好,都说他医术高明,前来找他瞧病的病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自然也是大发其财。

我的冲印部由早忙到晚,经常不能休息,顾不上吃饭,恶果就出来了,胃痛了。

这天不仅胃痛还全身软绵绵的。

我去找杨主任看。杨主任问了问情况,说不要紧,吃点药,打两针,就好了。听了医嘱,回来我拿着杨主任给开的药依言服食。可是病况不仅不见好转,却更严重了。

再去看,他让我打吊针,打了两天吊针,也不见起色。

这时候我该立刻就上医院看病的,我已经有了转诊的想法,可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很信任杨主任,我觉得他是医生,把自己交给他,他自有主张,自会为病人作想,该转诊自会转诊的,我要无条件听从他的安排。在我父母工作的医院这样的事我可瞧得多了,他们治不了的病,立即就会向上级医院转院。杨主任开的药由每天几十元,到一百元多,又到差不多两百元了,只见药费哗哗地越交越多,病情却不仅不见好转倒是越来越恶化。可是杨主任好像没有让我转诊的任何想法,再过一天,我已经不能起床了,他就到我的床边来给我打针。

在前一天我打了电话给父亲告诉了他病情。立即住院,他说。

他走不开,让我的伯父立马赶来。

伯父来了,看我还躺在家里,很生气,立即找车子把我拉到医院。

在车上我就昏了过去,人事不省。当我醒来的时候在医院的病房里躺着,已经是第三天了。

我终于醒过来了,守着我的医务人员以及我的伯父都松了口气。

我的病是胃出血,因为拖了那么多天,不仅失血过多,出血部位的伤口也越来越大,已经非常危险,再来晚点就有性命之忧。

这时我的父亲母亲都来了。我的伯父非常气愤,说定要找杨主任算账!父亲听了连忙阻止,说算了,是医生看病总有误诊的时候。这哪里是误诊,这是要人家的钱送人家的命哪!算了算了。父亲坚持这么说。伯父最后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从此我对医生几乎要彻底失去了信任。

1996年:休养生息

8号冲印部仅仅开业了一年多就被迫关张了。我无比心痛无比惋惜。我本来主张冲印部暂时歇业,回父母身边休养休养,待恢复了健康,再回来重整炉灶再开张的。可是父亲坚决不同意。你还要不要你小命了。他说。不由分说,连夜就把我的整个店搬空走人了。

我的人生顿时陷入了停顿和迷茫。

一个年纪轻轻的人,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就需要停下来什么也不能干,就需要休养生息了。心情无比沮丧,但也无可奈何。突然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来。小说中保尔也是被病痛阻碍,不得不停下他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休养生息。他在养病的时候悟出了关于生命的至理名言: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觉得挺有意思,不禁放声大笑。

我的母亲听到我放声大笑,停下了她手中的针线活,连忙走过来不放心地摸了下我的额头。

我每天在街道上乱走,这座叫融安的小城我从来也没有细细地打量过。现在,我可有大把的闲暇时光好好地看看这座县城了。在我幼年在融水的时候,融安是紧邻着融水的一座县城,我对融安基本没有好感,觉得它十分粗俗,这个印象让我很讨厌融安。那时我不知道融安居然是我的老家是我的故乡,我就是融安人,说到“粗俗”,我自己正是这粗俗里的一分子。那时对于“老家”“故乡”之类没有概念,现在有了概念了,我却融不进去,我常常疑问:这真是我故乡吗?就像与母亲失散经年的孩子无法接受自己的母亲。我总结了我对融安“粗俗”的印象,第一是这里的人爱讲本地一种叫“土拐话”的土话,音调难听,很粗很俗;第二是这里不管老幼基本满口粗话脏话,可以说凡是你听到的话语中,没有不夹带脏话粗话的,这让我极其不喜欢,难以接受。我想起我生活的融水,在那里的生活圈中,人们语言干净,甚至文雅,带着一点书卷气。——好像也就这样了,现在仔细想来其实我对融安也并没有太多太实在的可以不屑的东西能够指责。一个人对一种事物的印象,看来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没来由的主观印象,并且会一直受这个主观印象影响着了,对事物的评价便往往不知不觉地会失之偏颇。这是很不公平的。

我每天走在融安的街道上东看看西看看。融安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叫骑楼街,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我最喜欢去那里游荡。街道是石板铺就,凹凸里面都是历史的陈迹,耸立的房子比較破旧了,年久失修,可是在破败里面时时显露着精致的建筑工艺,窗棂上的雕花,廊柱上的饰纹,都分外考究,衰败里面透出高贵、华丽而端庄的气息。那是我们祖先的气息,可惜,却没有能承传下来,只剩这些遗迹让人瞻仰了,而这些遗迹说不定哪天很快也会没有了。

我的伯父见我整天四处游荡,看不惯我的游手好闲了,说我缺乏思想。他这样说让我很自惭形秽,我就想着要赶快去做一点事情了。

1997年:打工

柳城的表哥来请我出山帮他开起一家彩扩部,对彩扩他是门外汉,一窍不通,我不帮他开不起来,我就答应了。

我和他去上海索维尼彩扩公司看机器,机器的演示厅里摆满了几十台彩扩机,新崭崭的,刚喷的油漆锃亮,闻得到香味,可以照出人影,看得人眼红,多美好多美妙的机器呀,这些“印钞机”很快将有一台会是表哥的了。

表哥看着这些彩扩机,眼睛发亮,他情不自禁走上前去,用手轻轻抚摸着彩扩机,感觉一下不久就会给他带来花花钞票的机器的温度和质地,他点着头很满意。

我们很快就交了钱订下了机器。半个月后机器就来到了柳城,安装调试完毕,机器正常运转了,就等着数钱了。

80年代90年代是一个生意人赚钱的最美好的年代,不单是开一家彩扩部你开个随便什么部什么店如果上了点规模一定会有雪花花的票子滚滚而来。多少赚钱的机会呀。对一些人来说机会丧失在不够大胆没有勇气,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机会起先丧失在没有起动资本,最后丧失在身体状况不佳。

我在表哥这里,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友情支持,从来也不认为我是来这里打工,从来也不认为我在这里不过是一个打工仔。我每天把机器开动起来,帮他扩相。相片从机器里流水一样哗哗地出来,色彩艳丽鲜亮。顾客拿着照片笑盈盈喜滋滋地愉快地交钱走人,表哥赚得票子顾客赚得心情。许多顾客都说你这里的相片扩得好,不像某某某某处的相片色彩不是色彩简直一塌糊涂。表哥听得乐呵呵地笑,满脸生光。

我住在表哥的家里,像一家人,我一直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一家人。表哥有一儿子,也就是我的表侄,六七岁,我刚到来时,他对我言听计从,很乖顺,整天表叔表叔地叫着缠着我。因为表侄很听我话,表嫂表示要我多管教他,我也就真的经常管教表侄。后来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有一天我管教表侄的时候,表侄不服管教,说:你凭什么管我?你不过就是我家一打工的!我愕然,一下说不出话来。才忽然醒悟,是的,在这里我不是家庭成员,我不过就一打工的,是我自作多情了。心里失落,但是让表侄把我点醒了,我明白了。

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有时真是很无知的,甚至是很自作多情而可笑的。比如在表哥这里,人家很客观地把我当作一打工仔,我却把自己定义为了是他们一家人。

1998年:写作

人生有着某种必然,又有着很多偶然。决定人生命运的往往是一种必然的话,那么让人生活得更多姿多彩、内心更丰富的却是很多偶然。你偶然看到了一些东西,你偶然去干了一件事。它们向你打开了人生的另外一扇窗口,你有了人生的另外一道风景。

柳城表哥店的隔壁是县图书馆,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到里面去借书读书。一家县图书馆书不算很多,却足够我阅读了。我很惊喜和满足于能有书可读。从小那么喜欢书,每到一地必要逛当地的书店和图书馆。现在,柳城县的图书馆近在咫尺,我自然不会放过。

一天在图书馆阅览室翻阅报纸的时候,偶然翻阅到本地的一张叫《柳城报》的报纸,又偶然看了看副刊里的文字。我觉得我也可以写几个字,在上面登一登。晚上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笔套就写起来。写好了,拿到报社的邮箱去投递,然后以为就等着发表了。

可是我左等右等也等不来也不见发表。大失所望,不服气,再写,再投。

表哥知道了,哈哈大笑。他说报纸是让你随便登的。

他这么说,我觉得很对。

他又说,没有关系你莫想。

这句话我觉得就不对了,就反驳了他。

他不再说话只乜斜着眼看了我一眼就走了。

我坐下来,握起笔又继续写,写好了,又投。

三个月,所有投出去的稿子都石沉大海。

表哥让表嫂转告我,县上的报纸有他同学,不如他去给那位同学打个招呼好了。

表哥的人生哲学就是关系学人情学,他认为凡事都要走关系、靠人情,办一件事,如果不走关系不靠人情,他会一下子不知所措,四顾茫茫,把自己失落了。

在如今的中国像表哥这样的人到处都是,像我这样的人大概才凤毛麟角吧。

几个月过去,报纸一期期如期而出,所没出的就是我写的文字。

我不禁失望,不禁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心里也开始疑惑:难道发表文章,真的像表哥说的要走关系要靠人情?

我对表嫂说就投最后一次吧,如果这最后一次投出去仍没结果,就不写不投了。

没想到这最后一次投稿却发表了。

这使我的疑惑一下乌云散尽。

失败往往带来消极的人生总结,往往背离了对社会的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客观。如果我的文章一直不能发表,因而辍笔不写了,我将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社会处处讲人情讲关系,报社也不例外,你没有人情没有关系,你的文章就不得发表。所幸这最后一次投稿,不知是谁的眷顾,不知是谁在冥冥中对我的照拂,发表了。这使我对报社的认识端正了态度,也仍然能坚持我原先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不管是在一家报社还是在一家单位或者是在这整个社会,肯定也要人情也要关系,但并不是事事讲人情讲关系,一件事、一个人的成功,还是要靠要凭真才实学。

从此我的业余生活里多了一个内容:写作,写作使我枯燥单调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1999年:时间就是金钱

我最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略微有一点点诧异,或者说有一点不能接受,就算是现在,我也不能完全接受。时间不仅仅就是金钱,时间它所蕴含的内容,比金钱不知广大高阔了多少,金钱在时间的内涵内蕴里甚至根本都不算什么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我也覺得这句话说得也很好,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时候,让没有金钱观念的当时的中国社会,确立了金钱观念。只是后来证明,有点矫枉过正了。这是后话,事实已无可挽回。

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伯父。

我伯父是一名小学教师,生性严肃,不苟言笑,他要么不说话,他一说话往往就是同我们晚辈讲做人的道理。看着他那板结的面孔,认真的神态,滔滔不绝的道理,许多晚辈表面上人在恭恭敬敬规规矩矩洗耳恭听,思想其实早已神游万里不知所去了。偶尔回过神来,发现伯父还没讲完,偷笑一下继续神游。

我的伯母当时在县城开一家照相馆,伯父空闲的时候就前来帮忙。相馆忙时我也前来帮忙。就在这个帮忙的时候,伯父讲出了“时间就是金钱”,他说时间就是金钱,他说要把时间放在能挣更多金钱的地方。

他居然会说时间就是金钱,要用时间挣更多的钱,让我暗暗惊奇。

在我的印象里伯父书生气重,应是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才对。

我的伯父以及我的父亲都有相同的个性,就是某些思想能跟随时代的步伐,常常不是周围人所能及。时代在飞速地变化,他们的思想也跟着在飞速地变化。像我父亲居然会主张我去干个体户。他一辈子都是体制内的人,国家干部,不思量着让我也当上国家干部,居然有脱离于体制内的思想。

伯父提出“时间就是金钱”,说凡是能用金钱买来的时间,就不要浪费时间,比如做饭,多浪费时间,不用做,去饭店点餐。

我听了大赞,很好很好极是极是。

伯母却疑疑惑惑,迟迟疑疑,舍不得,那多花钱哪,她咕哝着说。但她不敢执拗,果然就去饭店点餐了。

饭菜送来,我大口地嚼着,觉得味道好极了,不是家里菜可以同日而语。

那时小县城还没有快餐业,但是不久小城里许多人也有了要用金钱来购买时间的观念,在用餐时为了节省时间,自己不煮而都去点餐。快餐业便像在别的城市那样在小城应运而生,很快就成气候,如今的快餐业更是做得风生水起,生龙活虎了。

2000年:家族行业

我在表哥那里打了一两年工,然后回到融安再开起了一家相馆。

一种职业,或者一个行业,一个人进入以后,往往会带动一个家族的许多人进入。在照相行业,由于父亲对摄影的爱好,最后使得我们家族里许多人都来做,比如我的伯母,我的二娘、小娘,还有我的表哥、表弟,还有表妹以及我自己等等,先后都各自开了相馆。在我们的小县城形成了一定的垄断。这是一个小小的标本,更大的标本,比如医疗行业的所谓“福建帮”“蒲田帮”,规模更大,影响更广,他们不仅整个家族,而是整村整村、许多个村庄的人都由于一个人的入行而进入医疗行业,他们人口众多,规模遍及全国,四处开花,就在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基本上所有有点规模的私立医院都是“福建帮”在经营着。又比如复印行业,在这里有着众多的江西老乡在经营,他们在本地的复印行业形成举足轻重的影响。我认识一位做复印的江西人,问他怎么做起的,他告诉我是他们村里的一个人先在做,然后带着他们纷纷都做起来了。

这种有趣的现象既令人赞赏也让人担忧。他们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必然在一时一地形成某种形态上的垄断。凡是被垄断的行业一定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对消费者也一定不是福音。

2001年:留一手

桂花小表妹幼师毕业,她觉得整天跟小孩子打交道没意思,决定来跟我学摄影也开一家照相馆。

我说好啊好啊,欢迎欢迎。

她就来了。

先学摄影的基本知识,什么光圈呀,速度呀,顺光呀,逆光呀等等。又拿起相机来学习相机的结构。再进暗房学胶卷和照片的冲晒。

桂花小表妹人聪明,一教就会,一点便通,不出两个月影室内的基本摄影都会了,照个证件相什么的,已能应付自如。

进入新世纪,小城的变化明显加速,城镇建设变化的标志就是仿佛一夜之间高楼四起。随着不断耸立起来的高楼,暗夜中的小城几条主要街道,霓虹灯闪亮,变得更美丽了。

随着小城的这种变化,我立即抓住商机,在商业街上选了一个点,每到入夜就为顾客拍摄小城夜景。从来还没有哪家照相馆夜晚出夜景的,而夜景照片顾客基本没见过,觉得很美丽很新奇很新鲜,一时前来拍照的顾客如云,生意火爆。

桂花小表妹要求我也教她拍夜景,不知怎么我想到书上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突然起了私心,支吾了。桂花小表妹几次提起,我都顾左右而言他。小表妹明白了,啥也不说了。不久就离开了我。

每次想起这件事我都为自己突然而起的那点小私心后悔,这是干嘛呀。

2002年:有枣没枣打一竿

我很喜欢这句话:有枣没枣打一竿。我们在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大人们对树上的果都采摘了,一眼望去只看到树枝树叶,已看不到一颗果实,这时对树上还有没有果已无法判断,但是管它呢,先打一竿再说。这一竿打下去,往往会得着意外惊喜。

我们长大了,成人了,有枣没枣打一竿的事儿我们却越来越少做越来越不去尝试了。对世界的那种试探之心越来越缺少敏感越来越麻木,越来越不愿浪费精力,越来越害怕失败,越来越固步自封。为什么人生经验的增加积累与对事物的好奇敏感往往要成反比呢?

2002年偶然看到广西作协发有一文,意思是自认为写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可以以个人名义直接向广西作协提出入会申报,而不需要像以往首先经县然后再经市,一级一级审核上报。我看了,拿给静子看,静子说,那你上报呀。我十分犹豫。

不论是在2002年还是在现在,对于个体户,体制性的歧视,体制内人固有的那种观念性的对个体户的主观歧视和排斥,从来也没有消除过,个体户在主流社会的存在,在过去以及现在,都始终处在边缘并且一直被主流社会有意边缘化,个体户的境遇特别是政治待遇虽然经过这几十年社会变迁有所改善,却没有根本改变。

作为个体户我想加入省级作协一直有两道过不了的槛,几乎连一道也过不了。首先是县文联,这两年我都试图申报,县文联都以不理不睬应对,連县一级门槛都迈不过,不要说接着还要迈过市一级门槛了。这种极端的排斥和冷漠,好在我还有一颗还算坚强的心,虽被打击却没有感到被伤害。

现在有一个申报入省级作协的机会出现在我眼前了,我竟然犹豫。这种犹豫是担心自己不够资格。静子比我看得清,她说你犹豫什么呀,有枣没枣打一竿,你又没什么损失。

我就申报了。

几个月后批文下来,我成了广西作协会员。

罗海,男,广西柳州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文字见诸《散文选刊》《意林》《文化月刊》《写作杂志》《广西文学》《黄河文学》等百余家报刊。

猜你喜欢

伯父表哥
一幅油画
青蛙表哥
过两年我就比你大了
永远的愧疚
他鼓励了我
一本书的教训
借给伯父一百元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