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汉平原皮影的历史考察

2018-01-20徐涛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特征历史

徐涛涛

摘 要:江汉平原皮影戏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生动逼真和影大见长,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介绍了江汉平原皮影的两种起源时间之说,并经详细论述,江汉平原皮影具有既讲究装饰美,更讲究夸张而浪漫手法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江汉平原皮影;历史;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52-01

江汉平原皮影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仙桃、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市县且具有相同艺术特征。江汉平原皮影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生动逼真和影大见长,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江汉平原皮影根据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心理需求、精神信仰不断创新、改进,具有了朴实自然、艳丽泼辣、对比鲜明等不同于其他地区皮影的特色。

江汉平原皮影,历史悠久。皮影的历史究其源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皮影戏“始于汉、兴与唐、盛与宋,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另一种是以能查阅的资料显示,认为皮影戏是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发明兴起的。根据1989年出版的《天门县志》记载,渔鼓是“始于唐代,流传至今”。唐代江汉平原皮影就以初现。另外根据潜江郭格皮影艺人刘年华的口述,大致认为皮影戏也是起源于汉武帝设帷见李夫人,再到唐明皇游园,以“皮影戏”讲史穿今,到明代流入阿拉伯半岛、欧洲国家,开始兴起、改革、创新,明(1508年)在京城举行了“百戏汇演”,汤格皮影有明确记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沔阳一带只要举办会事、酬神等活动就有唱皮影的习俗。清嘉庆年间,沔阳绣花堤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因家乡水灾流落他乡,沿门卖唱乞讨不得温饱。用布鞋壳仿外地皮影以沔阳渔鼓腔伴奏做皮影表演,初步形成了沔阳皮影的地方特色。以后日渐盛行,清同治年间成立了皮影行会,继而又发展到应城一带。沔阳渔鼓皮影艺人一致公认皮氏兄弟为沔阳皮影戏一世祖师,同时也和民间戏班一样,尊崇"老郎王戏神",设牌位祭拜。

明清是江汉平原皮影不断发展完善和繁荣的时期。虽然明代江汉平原初具规模,不断发展,但这时的题材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民间故事和传说,有楚汉相争、三国、水浒、西游等300多个剧目。其艺术特色表现为:定型脸谱化造型。从视觉角度上看,是以正侧面为主的造型方位。具有虚拟性和包容性,可谓三尺绞绡可作天,也可为地,既是太虚幻境,也是方寸之地,不为空间所限。江汉皮影戏的人物头像繁多,行当分类不拘一格。

清代江汉平原皮影在继承了明代作品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又不断的创新,在总体上讲究圆润,不像四川皮影有棱有角,也不像北方皮影重于图案性。江汉皮影既讲究装饰美,更讲究夸张而浪漫的手法。粉脸、女旦、须生等头像讲究清秀,干净,无枝无蔓;花脸、奸白脸、丑角等头像则比较夸张。奸白脸一般代表反面人物,脸上雕有一根水波纹似的绊根草,象征着为人心术不正,秉性不直。江汉平原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清代江汉皮影艺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得以发展和创新,是一个锐意改革和不断完善的时期。

此外,此时明确记载的艺人也比以往更多,据《天门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县城西门龙头湾的龚老大、龚老二拜京山县钱家场的蒋文举学艺,后回乡组织四人渔鼓皮影乡班,演唱《拷棚案》等。这些都反映出皮影在当时的兴盛状况。

综上可见,有史可查的江汉平原皮影起源于明,兴盛于清。在造型上,江汉平原皮影仿效戏剧人物脸谱,雕刻精美,尤以图案精细,人物造型逼真,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与国内其它地区知名皮影造型比较,以其工艺精细,造型生動、圆润舒展,影大见长,形成了江汉平原皮影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4]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5]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6]江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征历史
抓特征解方程组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