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先经外环再经内环途径行小儿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的体会

2018-01-20王正华徐衍香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外环疝囊腹股沟

王正华 徐衍香

(1 山东省日照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日照 276800;2 日照市市北经济开发区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无论是小儿腹股沟斜疝还是交通性鞘膜积液,两种疾病均是小儿外科疾病的常见疾病[1],也均属于先天性儿科疾病,幼儿为这两种疾病的常发人群,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2]。对此,临床上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来给予患儿治疗,小切口疝囊或鞘突高位结扎术均是临床上用来治疗这两类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主刀医师大多是采用小切口先经外环再经内环的剖入方式来进行手术[3]。而临床上目前对该类剖入方式的手术在此类疾病上所能发挥的临床治疗效果所作出的相关研究较少[4],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中行小切口先经外环再经内环的剖入方式所能发挥的临床效果,现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68例,均从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所接收的小儿腹股沟斜疝和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其中腹股沟斜疝的患儿共有40例,男性患儿共有30例,女性患儿共有10例,患儿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为(6.5±2.769)岁,所有患儿的腹股沟斜疝疾病均为可复性疝;而交通行鞘积液患儿共有28例,患儿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5±2.22)岁,发病位为右侧的患儿共有18例,左侧的患儿共有10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均有随访,且在随访的过程中并未发现疾病存在复发现象。

1.2 方法:在此次研究中腹股沟疝患儿和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接受的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而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前,所有患儿均需要接受术前麻醉,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所接收的麻醉方式是不同的,对于6岁以下的患儿,其所接受的麻醉方式为氯胺酮麻醉,而若是患儿年龄在6岁以上,那么其所接受的麻醉方式应为连硬外麻醉。所有患儿在接受麻醉后,主刀人员需要做好切口,通常情况下此类手术中所做的切口长度为1.7~2.0 cm,需沿患者腹股沟管投影方向作好切口[5]。手术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儿腹股沟韧带长度进行测量,并选择中点为标记点,然后再将患儿皮肤、浅筋、深筋切开直至患儿腹外斜肌腱膜处,再将皮下各层向患儿的腹股沟管内环方向切开,长度的长度要长于皮肤切口长度1 cm,之后将皮肤拉开,使患儿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暴露出来[6]。使用血管钳将患儿外环精索表面分开,分开后找到患儿体内疝囊或是鞘突并游离,再将其横断、切开,之后进入患儿外环后再使用弯血管钳沿患儿腹股沟管游离扩大,直至其鞘膜游离不再游离或疝囊不再游离位置,之后再采用直血管钳沿着患儿的疝囊进行探查看是否能够进入患儿腹腔,保持张力对疝囊进行缝扎或者是将鞘突打活结做标记[7]。之后,主导医师需要再沿着患儿腹股沟管切开2~3 cm,将疝囊提起观察时候高位,并进行测量看时候达到结扎线到期内环外侧壁的距离。之后再继续游离疝囊或是鞘突游离,直至见到患儿疝囊呈锥形且其腹膜外脂肪膨大到不能继续游离位置,将使用丝线进行结扎做好标记,并对标记丝线的长度进行测量,测量好之后再将丝线拆除,并对内环开口大小进行检查,确认没有疝内容物之后再采用“S”缝扎法将疝囊或者是鞘突进行缝合,之后再对手术过程中所做的切口进行依次缝合[8]。

2 结 果

所有患儿在接受手术后,首先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所有患儿在接受治疗后,患儿疾病均得以治愈,且在术后随访的过程中,所有患儿切口均恢复良好,且疾病并未出现复发现象。

3 讨 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疾病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小肠气”,众所周知该疾病在小儿外科疾病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据相关人员统计所知,临床上大多数患有小儿疝的患者其所患疾病种类均为腹股沟斜疝疾病[9]。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疾病的手术主要有疝囊高位结扎术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手术,而当前大多数临床学者认为使用高位结扎手术便可以有效治疗该疾病,认为使用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是高于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手术,是更值得被推荐应用在临床上的[10]。由此导致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时大多采取小切口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切口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手术途径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小切口经内环途径疝囊高位结扎术,第二种是小切口经外环途径疝囊高位结扎,第三种是小切口经腹途径疝囊高位结扎术[11]。从医学理论上来看,第一种和第三种手术方式是更容易达到疝囊高位结扎的术式标准的,其中第一种应作为高位结扎的标准要求[12]。而小儿腹股沟斜疝结扎手术的要求为标准术式要求,在手术过程中往往是以患儿腹膜外脂肪为标准,如果结扎偏低则只是将一个较大的疝囊转变为一个较小的疝囊,这样的治疗是无法达到治疗目的的,而留有小疝囊的患儿在手术之后其疾病复发的可能性会非常高[13]。对此临床上也有学者做出过相关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选取本院近年来所接收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和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若是经外环途径来实施手术是难以达到高位结扎手术的标准术式要求。外环口大小与腹股沟管长度是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术式标准存在相关性的[14]。对于外环口大且腹股沟管短的患者从外环进入腹股沟管,对患者的疝囊进行游离是比较容易的,且这样做也更容易靠近内环。就当前临床所做出的相关分析来看,患儿的腹股沟管的长短是与患儿的身长存在正相关关系的,通常情况下,3岁以上的患儿其腹股沟管长度有3 cm长,这样的长度进行外环牵拉是比较困难的[14]。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患儿的疝囊外部是被精索内筋膜、精索外筋膜以及提睾肌所包围的,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在外环出对患儿的疝囊进行游离是常常会留下三层较多的组织,这些组织在外环口形成了一个较为肥厚的环,进而导致在手术过程中难以使用血管钳将患儿的疝囊与腹外斜肌腱膜下的增厚组织分开,进而加深影响后续手术的进程。面对此类问题,本次研究选择采用多层切开增厚组织的方式来进行后续的手术,且在患儿内环口游离是才显现出患儿的腹膜外脂肪达到高位疝囊。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可知,不管是腹股沟斜疝还是交通性鞘膜积液,两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均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或是闭合不全[15]。鞘膜积液是经一小管与人体腹腔是相同的,而若是交通性鞘膜积液若是大网膜进入鞘囊中则被称之为先天性腹股沟疝疾病,由此可知,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的标准术式与鞘突高位接扎术的标准术式基本是相一致的[16]。单纯的外环后途径是难以做到高位鞘突结扎的,但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小切口先经外环再经内环的手术途径方式是可以有效治疗患儿疾病的。

参考文献

[1] 郎兴,李静涛,马新生,等.改良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临床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S1):95-96.

[2] 杨勇,李燕琴.单孔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的疗效比较[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7,22(1):41-43.

[3] 司志英.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1):47-48.

[4] 黄文倩.传统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131-133.

[5] 汪蕾,李建,杜捷.宋祚民治疗小儿疝气的经验[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2):103-105.

[6] 徐昌维.右腹股沟斜疝合并右交通性精索鞘膜积液1例[J].河北医学,2015,21(10):1760.

[7] 杨志林,徐万华,尹鉴淳,赵为广.小儿单侧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的腹腔镜探查与治疗[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5,14(4):305-306.

[8] 张和平.两切口手术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6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04):458-459.

[9] 王永红.应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262-263.

[10] 王利炳,贡布,宫济春.高原地区微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J].西藏医药,2014,35(1):16-17.

[11] 熊金海.小儿腹股沟斜疝247例诊治分析及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2):140.

[12] 阿布都赛米•阿布都热依木,卡热也木,李水学,等.耻骨联合上皮纹小切口治疗小儿双侧斜疝及鞘膜积液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78.

[13] 陈伟标,谢如恩.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的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2,8(9):154-155.

[14] 沈荣华,王文彪.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前景[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7):134.

[15] 刘向伟.原发性小儿鞘膜积液685例病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698.

[16] 田志国,刘靖辉,王雪松,等.小切口先经外环再经内环途径行小儿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6):15-17.

猜你喜欢

外环疝囊腹股沟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潘王路南延南外环道路绿化工程设计
深圳外环高速公路通车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建设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