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体验的真理都是谎言

2018-01-19陈吕滨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0期
关键词:选修课体验发展

【摘要】学校和老师都在致力于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者认为任务型活动教学法和选修课的结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要素,把感知学习与操作学习融合在一起。学习而没有体验是纸上谈兵,选修课正为学习而体验、为学生在做中提供了开放包容的平台。本文介绍选修课《人文西溪,诗意生活》设计的“核心知识”环节,精简知识传递,拓展了活动空间。文章重点分析课程中设计的活动,及其呈现出的特点:活动任务明确、时间充足、智能多元、实践性强,学生深度参与。

【关键词】任务型活动 选修课 体验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18-02

任务型活动教学法的长期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积极思维状态的形成,容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单向传导和教学过程为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因此笔者在选修课《人文西溪,诗意生活》设计与教学中大力融入了任务型活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一种在任务型活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旨在克服教学中单一的采用抽象的符号形式的弊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要素,把感知学习与操作学习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的“活动”,主要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带有目标任务的实践性的操作活动。

一、体验是精神真理的试金石

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对应学习主体对课程学习日益多样化的诉求,有必要创设多元化的语文学习活动。

所谓活动体验,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活动体验”作为语文新课程的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有效地践行了体验式学习活动,很受学生欢迎。

二、任务型活动是体验的绝佳途径

任务驱动型活动教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人文西溪,诗意生活》在“骚人墨客青睐西溪”一课中要同学挖掘、理解西溪湿地人文情怀的内涵,进行了精要简短的关于中西方“人文情怀”的知识传授后,笔者设计了层进式的任务型活动。

1.设计了“互动问答”:西溪有哪些人文特质?

2.“辩析”:“乐享田园”“休闲格调”的人文情怀在现代社会是不是不知进取的代名词,还有没有积极价值?

3.还有一个“角色扮演”:

如果有一个高三学生认同这种人文精神,并希望以这样的方式生活,那么你作为他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班主任、父母、同学或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做什么。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又会对他说什么、做什么。

(1)选定一位同学来当这位高三学生。

(2)其他同学自由选择或抽签确定自己的身份。

(3)五分钟时间构思、准备,然后演绎。

三、选修课为任务型活动提供了开放包容的平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学生“在做中学”。他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

而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选修课也为“任务型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成长提供了绝好的平台。

选修课《人文西溪,诗意生活》,以简短的“知识传递”和非常丰富的课堂、课外活动促进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升生活理念。本课程基于西溪湿地的人文资源,设计了诸如实地调研、角色扮演、文人雅集、诗文创作、创意设计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体验人文西溪,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进一步在活动中探究西溪人文情怀对当代人的价值,使学生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做中学”。

四、在活动中体验,以体验促发展

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而要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让学生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构建。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教师来说,就是要有意识有目的開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让学生感知教师的训练意图,逐步向积极自主的活动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超越,自主发展的必要过程。

因此《人文西溪,诗意生活》充分利用选修课这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强化了课堂的活动设置。

(一)围绕课堂目标设置任务型活动,指向明确

选修课《人文西溪,诗意生活》在设计之初就已明确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由浅入深设定了“了解西溪人文常识”和“探究西溪的人文内涵”两个目标,并借古喻今设定了“探究西溪人文情怀对杭州人的价值,进而为现代杭州人改善个人、杭州的生活品质提供借鉴”这个目标,进而从思想认知到生活践行,设定了“通过调查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接轨社会、团队合作的实践能力”和“积极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两个目标。

比如在《人文西溪,诗意生活》的“讲讲老底子的西溪故事”中:

设计的学习目标是:1.通过资料搜集、团队讨论等,感知西溪的人文色彩和奇妙传说。2.通过小组归纳总结,探讨西溪人文情怀的渊源。

围绕目标设计的任务型活动有分享、讲演式的:

如西溪老故事分享

1.学生分享

课前:每个学生课前搜集一个关于西溪的故事或传说。做成幻灯片。

课堂:学生分享西溪的故事或传说

2.教师分享

老师分享以资料形式下发。

有合作探究式的:团队探讨

1.前面分享的故事你们最喜欢哪几个?说说其中的原因。

2.如果我们想把这些故事编辑在一起出一个西溪故事的册子,请你们为这个册子取个适合的名字,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要求:请同学们分团队讨论,并按要求(发放“团队讨论记载卡”)记录、整合组员意见,十分钟后请派代表发言。结合记载卡和课堂发言给予每团队0-3分的评价,计入平时分。

老师与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通过开放互动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和贯穿始终的灵魂。

(二)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打部分,时间充足

强调活动教学是对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不断反思与超越的产物,是在与传授式、灌输式教学相抗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主张。

以《人文西溪,诗意生活》“慢城,慢生活”一课为例,知识内容的传授非常精简,而基于核心知识的活动则非常的丰富,而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如:

【学习探究】

快慢生活节奏情景剧表演

1.课前准备

小组抽签选定是快节奏还是慢节奏的情景剧,然后进行准备,要求:全团队成员参与,时间4~5分钟。

2.表演方式

本次情景剧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边品茶边观看表演,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的生活节奏,从而体会慢生活的惬意与悠闲,领会杭州的慢生活情调。

3.表演评价

本次表演占平时分10分(平时共50分),表演8分,表演内容2分。

在本课中,教师转型为课堂的主导,一个设计者、答疑者或主持人。活动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学生通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样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层见错出,品类丰富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并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九种智力,如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

因此在《人文西溪,诗意生活》中,笔者设计的任务型活动品类多样,有讲演、有幻灯展示、有实地采风、有诗文创作、有角色扮演、有仿古游戏、有实地采访、有调查报告、有创意取名等等。学生可以参与到样式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去,不足的可以学习,擅长的可以展示。

比如“西溪非西湖的附中联想”一课,先是每次课都有的诗歌朗诵。

简要的核心知识传递后是深度探讨:

【学习探究】

1.團队探究

与西湖的隐逸相比,西溪有怎样的特质?

1.课前:每个团队搜集关于西溪西湖文化特质的资料。

2.课堂:团队合作讨论,形成完整的意见。

3.课堂:代表发言。

要求:请同学们分团队讨论,并按要求(发放“团队讨论记载卡”)记录、整合组员意见,十分钟后请派代表发言。

深度探讨之后一个实地调研、创意取名活动:

2.附中联想

西溪野趣隐逸,景如其名,名字和景致相得益彰。杭师大附中地处传统的西溪地域内,校内也有不少美丽惬意的所在,甚至有巨石安放,可惜无美名张扬。找一块巨石,题一个“西溪”一样能和景致相得益彰的名字。

①选定小店旁边的大石头来题字,字数控制在2—4个字。

②团队讨论商定两组题组、字体、颜色、大小、落款、题目内涵等。

③给40分钟(一节课)实地考察创意。

④请在方圆20米范围内,不要跑得让老师看不到你人影。

⑤下次课教室交流介绍。票选两个最佳的创意供学校参考。

同学们通过团队合作,实地勘察,现场感悟,创作出了颇有诗意又契合环境与西溪主题的名字。如王者奉组取名“漫学恒礼”、“腾文跃理”(行书、红),周宇琴组的“西言溪语”(行书、红),余星星组的“溪木西云”(行书、青)、“倚绿临溪”(草书、红),最后“漫学恒礼”、“倚绿临溪”当选为最佳名字。

(四)侧重非语言性活动的演练,实践性强

本文中的“任务型活动”是有所侧重的活动概念,它既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活动——劳动,也不同于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活动”概念。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往往是是被动活动,即学生在被告诉、被教导、被演示的情况下被迫参与活动,且是片面活动,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观念活动。本文所指的非语言性活动是学生以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目的的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人文西溪,诗意生活》在任务型活动设计时侧重的就是非语言性活动的演练。比如“反哺当代新发现”一课中,主打的活动就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

【学习探究】

团队合作的形式,拓展“西溪人文情怀”,探究西溪对今天当代人的积极影响。

1.专业的资料搜集途径介绍。

2.选择二到三个团队进行调查访问,咨询学生老师等(不少于20人),一方面推广西溪湿地课程,一方面博采众家,拓展对“西溪对杭州人积极影响”的了解。

(1)自行设计一张简单的访问单。学生要有班级和姓氏,老师要有组别和姓氏。

(2)记录他们发言的重要内容。

(3)按照“影响类别”进行整理,班级介绍。

3.其他二到三个团队进行网络搜索,博采众家,拓展对“西溪对当代人积极影响”的了解。

(1)按照“影响类别”进行整理,班级介绍。

(2)制作成幻灯片。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它主要体现为事物的名称、概念、命题、事实等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为学生所掌握或记忆,因此这类知识通常又被称为记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体验等。这类知识不可能单靠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所掌握,学习者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體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占有、内化这类知识。

因此《人文西溪,诗意生活》利用选修课这个绝佳的平台,非常重视非语言性活动的设计。

学生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挥了个人应有的作用,体现了个人的价值,从而更增强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信心。这是可以在他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

“任务型活动”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经验世界、想像世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文本与核心知识,在自我体验的实践中,既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又有合作探究的行为。

古诗有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对事物的真切感受,也才会有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通过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知识、情感、技能等最深刻的领悟,在实践中应多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中小学教育,2012.7

[2]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3]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4

作者简介:

陈吕滨(1980.7.16-),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文学学士,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选修课体验发展
区域发展篇
河南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