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效果分析

2018-01-19吴东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脑积水蛛网膜下腔

吴东阳

脑积水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症状, 临床表现特征主要为脑脊液的循环受到阻碍、脑室与蛛网膜下腔呈现病理性扩张、脑实质出现相应萎缩症状, 会致使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 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1]。本次就2016年9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进行就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的防治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进行就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考组, 每组35例。实验组男18例、女17例, 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45.0±8.4)岁。参考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1~71岁, 平均年龄(45.2±8.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没有基础性病症, 也没有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1.2.1 参考组 采用间断腰椎穿刺术进行治疗。患者于72 h内进行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 对铺巾进行消毒, 实施弧形切口, 将皮瓣翻转, 颅骨钻孔, 同时使用铣刀保留骨瓣, 剪开并且逐层分离硬脑膜, 暴露出动脉瘤, 同时放置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 使用罂粟碱将大血管浸泡, 达到充分止血的效果, 之后可关闭硬脑膜, 骨瓣复位之后使用颅骨进行固定,逐层的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手术之后嘱咐患者卧床休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确保大小便的通畅性。

1.2.2 实验组 在间断腰椎穿刺术后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术进行治疗。采取合适的体位, 使用常规的消毒铺巾,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 在L3~4、L4~5间隙内实施穿刺置管手术。当发现脑脊液流出之后, 在腰骶方向的椎管之内放置内径1 mm引流管, 在患者骶尾位置置管, 深度大概为10~15 cm。将穿刺针退出, 并在患者背部固定腰大池引流管, 延伸到肩部之后, 采用胶带进行固定, 按照脑脊液流出的速度、脑脊液水柱高度对引流管的高度进行调节。严格的控制好引流量。手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药物针对性治疗, 当病情改变的时候,需要采取针对性治疗。

两组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3、7、14 d采集血性脑脊液, 每次采集2 ml, 同时放置在特殊的抗凝管当中进行离心, 采取1 ml上清液, 实施LPA测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3、7、14 d)的脑脊液LPA含量及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3、7、14 d)的脑脊液LPA含量比较 实验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3、7、14 d的脑脊液LPA含量分别为(2.4±1.0)、(3.2±1.2)、(3.6±1.4)μmol/L;参考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3、7、14 d的脑脊液LPA含量分别为(6.8±2.0)、(7.2±2.2)、(8.6±2.4)μmol/L。实验组患者不同时间脑脊液LPA含量均低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t=11.64、9.44、10.65, P<0.05)。

2.2 两组患者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比较 参考组急性脑积水3例, 慢性脑积水6例, 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为25.71%;实验组急性脑积水0例, 慢性脑积水1例, 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为2.86%。实验组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7, 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2,3],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疾病并没有明确的防治措施,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能够有效的降低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率, 以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保证临床的治疗效果。符传艺等[3]的研究显示, 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当中, 有24例患者出现了脑积水症状, 平均发生的时间为(8.4±4.2)d。患者在发病1 d后脑积水组患者脑脊液LPA含量与非脑积水组患者脑脊液LPA含量比较, 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3、7、14 d的脑脊液LPA含量分别为(2.4±1.0)、(3.2±1.2)、(3.6±1.4)μmol/L, 实验组患者脑脊液 LPA 含量均明显低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确保患者脑脊液LPA含量正常[4-7]。

而对急慢性脑积水并发症等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 参考组急性脑积水3例, 慢性脑积水6例, 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为25.71%;实验组急性脑积水0例, 慢性脑积水1例, 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为2.86%。实验组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LPA属于多功能磷脂信使, 在患者的体内进行信号传递过程当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LPA信号会对患者的受体细胞产生较为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改变患者的生理、神经细胞形态与增殖的性能。LPA会引发脑积水病症, 脑脊液中LPA含量越高, 脑积水的发生率则越高[8-10]。

综上所述,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治疗过程当中采取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手术治疗, 可以降低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率, 保证预防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1] 邵军, 胡华, 祝向东, 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引流减少脑积水发生影响因素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1):71-76.

[2] 彭四维, 漆松涛, 冯文峰, 等 .早期终板造瘘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的疗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31(2):169-172.

[3] 符传艺, 陈健龙, 张茂, 等 .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急性脑积水效果比较.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25(6):473-477.

[4] 印晓鸿, 王远传, 唐晓平, 等 .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临床特征及早期显微外科治疗效果.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7, 11(6):1042-1044.

[5] 袁强, 步星耀, 孙彦熙, 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研究.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 14(1):28-32.

[6] 魏健强, 李健, 马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持续引流后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影响的调查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21):2763-2766.

[7] 曹培超, 杨瑞霞, 张海军, 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慢性脑积水形成原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10):101-103.

[8] 万晓强, 郑念东, 卫正洪, 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研究.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 24(4):345-347.

[9] 李劲松, 韩冰, 李润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3):35-36.

[10] 王东兵.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的效果观察.罕少疾病杂志, 2017, 24(4):29-30.

猜你喜欢

脑积水蛛网膜下腔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老年痴呆可能因为脑积水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