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早熟机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种龙杂18号

2018-01-19

种子 2018年2期
关键词:纺锤形杂交种穗长

, , , ,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哈尔滨 150086)

随着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北部传统豆麦产区的高粱种植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适合该地区的熟期早、株高矮、耐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高粱新品种还很匮乏。为了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需要,选育出适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第三积温带和第四积温带上限种植的适合机械化栽培的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的矮秆酿造型高粱新品种龙杂18号(原代号为龙102)。

1 亲本特征特性及杂交种选育经过

龙杂18号的双亲均为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自主选育,其母本为KS 35 A不育系,父本为恢复系HR 732。

1.1 母 本

株高75 cm,穗长20 cm,纺锤形紧穗,株形收敛,略有护脖。红色圆形粒,千粒重21 g。抗病、抗倒,耐密植。不育率达95%以上,积温1 950 ℃左右,为极早熟不育系。

1.2 父 本

株高105 cm,穗长18 cm,纺锤形中紧穗,植株健壮,红色圆粒,千粒重23 g,抗病、抗倒伏,花粉量大,恢复能力强,积温2 100 ℃,为早熟恢复系。

1.3 杂交种选育

2010年以不育系KS 35 A为母本,以HR 732为父本配制而成。2011年进行育性鉴定,恢复结实率≥95%。2012年进行产量鉴定,平均产量7 673.0 kg/hm2,比对照增产13.2%。2013年和2014年参加了黑龙江省高粱早熟组区域实验,2015年参加了黑龙江省高粱早熟组生产实验,2016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登记,定名为龙杂18号。

2 试验结果

2.1 区域实试和生产试验

2013—2014年共进行11点区域试验(9增2减),平均产量7 784.7 kg/hm2,比对照增产11.7%。2015年参加生产试验, 6点试验中5点增产, 1点减产,平均产量7 821.7 kg/hm2,平均增产10.4%。

2.2 品质分析结果

2013年龙杂18号籽粒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哈尔滨)检测分析,含淀粉71.2%,单宁1.25%。

2.3 抗病性鉴定结果

2014年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对龙杂18号进行了黑穗病接种鉴定,发病率为13%。

2.4 杂交种特征特性

龙杂18号为酿造型粒用高粱品种。其种子发芽快,幼苗拱土能力强。株高87 cm,穗长20 cm,植株生长健壮,叶片窄小上敛、腊脉,叶墨绿色。纺锤形中紧穗。籽粒深红壳,椭圆形红褐色粒,穗粒重34 g,千粒重22 g。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97 d左右,需≥10 ℃活动积温2 060 ℃左右,适宜黑龙江省北部第三和第四积温带上限种植。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播 种

一般在5月20日左右,气温稳定在15 ℃以上,地温在10 ℃以上时进行适时播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催芽播种,以便抢积温促早熟。保苗不低于35株/m2。播种深度为播种镇压后3~5 cm。

3.2 化学除草

高粱对药物极其敏感,因此在药物选择和用量上一定要慎重。除草可以苗前也可以在苗后5片叶时进行,所用的药剂主要有莠去津、金都尔、2,4-D丁酯等。

3.3 深 松

高粱5叶期后要进行深松,其深度为25 cm左右。

3.4 施 肥

种肥一般用磷酸二铵,用量为150 kg/hm2左右。追肥主要用尿素,用量为150 kg/hm2,追肥可结合蹚地封垄时一同进行。

3.5 收 获

机械化大面积收获时通常在下霜后,叶片全部枯死,茎杆含水量很低,籽粒含水量低于20%时收获。

猜你喜欢

纺锤形杂交种穗长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粗皮桉杂交种无性系在雷州半岛的生长特点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杂交种子为什么不能留种
苹果矮砧集约化栽培技术在济南的示范与推广
黄金梨3种不同树形栽培对比试验
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
玉米F2∶3群体雄穗长与分支数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