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译本中的茶文化翻译

2018-01-19璐,段

福建茶叶 2018年7期
关键词:杨宪益霍克茶具

谢 璐,段 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743)

引言

基于目的论角度对《红楼梦》译本中茶文化进行翻译,可以更好的体现茶文化的内涵,明确茶文化翻译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力逐渐提升,此时进一步对两者翻译进行研究,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1 目的论理论阐释及相关研究

第一,是语言功能、有机整合语篇类型以及翻译对策建立起来的与功能相关的翻译理论。

第二,是最大限度还原翻译内容,以翻译原文为核心的翻译理论,在协商之后会产生不同目的与结果的理论。不仅如此,目的论翻译理论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对策,从而使翻译更加具有针对性。

第三,在目的论的影响下,对原文所具备的功能价值进行阐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作用,这也是翻译目的论的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四,克里斯汀娜·诺德完善了原有的功能派理论,并第一次使用英语系统对解释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其坚持原文功能与翻译目的相契合的翻译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则重视强调目的理论翻译,据记载钟玉与仲伟合合作的《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早期文章是相关研究的鼻祖,但仅停留于纯理论层面的研究,现已有所发展进步和完善。近年来,国内研究领域逐渐向应用翻译转变,更多强调理论与实际翻译相结合,只有不断通过实践分析研究,才能逐步提升翻译效果。

2 《红楼梦》茶文化翻译

将《红楼梦》以茶文化为视角进行翻译,有利于世界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此时需要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专业的翻译,通过经验借鉴与方案分析,保证翻译的准确恰当性。本文以两大著名英文翻译版本为例,探讨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笔下,中国茶文化翻译的不同之处,对目的论的视角下的两种翻译文本进行对比。

2.1 茶名的翻译

在研究茶文化时,离不开对茶名的研究与分析,这是了解茶文化的基础。茶名中蕴含着中国祖先博大精深的智慧,正如俗话说:“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够”。在著作《红楼梦》中曾提及多样的茶名,在两个版本中对其有明显不同的翻译策略。

如《红楼梦》第五回中曾提及茶种名为“千红一窟”,杨宪益将其直译为“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霍克斯则表示为“Maiden’s Tears”两者的翻译差别非常明显。在实际翻译时更多的是与文本相结合对待翻译的内容。在原文本中,作者利用“千红一窟”不仅是展现茶叶名称种类,更是暗示贾府全部女性命运如此茶名一般多舛。“千红”是女性的暗指,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将花与女性相比拟的文化传统,“窟”则取“哭”之谐音,由此一来,不难看出“千红一窟”是“女子的眼泪”。此时,再分析两个翻译的差异性,对此一茶名的翻译,杨虽与原文本字面含义像相贴合并为读者保留想象的天地,但却忽视了茶名背后的深层内涵,使阅读者难以感受其文化底蕴,难以领悟背后暗指,难以深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此时霍克斯的翻译则凸显意译原则,利用“少女之泪“表示茶名,虽尽无原文茶叶的审美之感,并且有失文化内涵,但却保持和原文基调的一致性,表达出茶叶名字内深层的暗喻,帮助读者理解感受作者用意。

再如,《红楼梦》第八回中曾出现“酽酽的沏上茶来大家吃”,这里“酽酽的”是指气味正浓、味香悠远的茉莉花茶,耐泡且香浓,是贾府在饭后多常用之茶。在翻译此茶名时,杨宪益为“strong tea”,霍克斯则为“very strong tea”,同为直接翻译的方法,充分展现原文的内含,但却缺乏韵味之感,丧失原文描写的意境,也就是说,都难以使读者感受原文作者表达的准确含义。

《红楼梦》第八回中还出现了“枫露茶”,此为罕见名茶,制作工艺极为繁复,在制茶过程中需要用露水浸泡,甑蒸枫香嫩叶。泡茶之时泡茶枫露点入茶中,使茶水包含枫叶之香,又充满露水清新之感。对此进行翻译时,杨宪益表达为“maple-dew tea”,通俗的说就是枫树露水茶,而霍克斯则表示为“Fung Loo”,利用简称。两者都是要表达出茶叶和枫树之间的奇妙关系,杨的翻译更能引导读者感受茶树和枫露的联系,并展示茶叶美感,对茶名文化内涵进行表达。但霍克斯的翻译有简单化使读者难以明确茶叶与枫露内涵。

第八十二回提及经典名茶,龙井,杨宪益直接音译为“Longjing”,霍则是直译“Dragon Well tea”。若是有一定茶文化基础的读者会一目了然,知道表述的意思,但若对中国茶文化了解不足的读者,势必会对杨的翻译一头雾水,此时霍克斯的翻译更有价值,使读者感受茶的传说更能体会到茶名背后的文化底蕴。

第四十一回出现了“六安茶”,此茶名源于产地安徽六安,茶叶外形酷似瓜子叶,因此又可称其为“六安瓜片”,属上等绿茶。安徽六安又称为“陆安(lù ān)”。在进行地名表达时,“六安“依旧为原有发音,偶念“liù”。此时杨对其译为“Liuan tea”,霍译为“Lu-an tea”都情有可原。相比之下霍克斯则更注重对历史真相的表达,具有历史价值。

2.2 茶具的翻译

精美的茶具对饮茶来说是点睛之笔。茶文化的传承元素中不仅是强调茶色、茶香、茶味的质感更是强调茶具的匹配性与精致性。利用不同的茶具搭配,可以凸显茶主人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审美,展现文化素养。

例如,《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有大段描写,王夫人卧房耳房之右配备有:“并茗碗痰盒等物”,“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这些器具中有两个典型的古老茶具即,茗碗和茗碗瓶。但杨宪益和霍克斯曾用不同的翻译对其进行解释,杨将其直接翻译为“tea-bowls”和“teacups and vases of flowers”,精准简单贴近原文,符合翻译的目的,使阅读者脑海中可及时呈现出茶具形象;但霍克斯增省略了茗碗,对茗碗瓶花的翻译为“tea things and vases of flowers”。而原文中茗碗的含义并不是“tea things”,更趋近于“teacups”因此霍克斯属于意译翻译,与原文的表意有较大出入。

再如,《红楼梦》曾在第六回中提到,刘姥姥进府,看到平儿手中“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此文本中提及两个常见的精致茶具分别是填漆茶盘和小盖钟。

填漆茶具,具有独特的填漆工艺,完成漆器表面花纹阴刻后再进行填充、填漆、磨平,此过程中需要工匠有精湛的技艺,因此此类茶具珍贵罕见;小盖钟,以“小”闻名。

根据不同的目的,杨宪益将填漆茶盘译成“Iacquered tray”,虽然表达出来漆器的形象,但却难以展示填漆工艺的独特,相比于此霍克斯的翻译更具优势他将填漆茶盘议为“inlaid Iacquer tray”;杨宪益将小盖钟翻译为“a small covered cup”,突出其小巧之美,但霍翻译为“a covered teacup”,却忽视了对盖钟“小巧”特点的形容。可见杨宪益的翻译利用凤姐使用茶具的特点,从细节处表现出其对生活的精致要求,霍克斯则是主要凸显凤姐的社会上地位。但不论何种翻译都有不妥之处。

2.3 茶水的翻译

中国人的饮茶文化一直有着较高的标准要求,尤其是在品茗茶之时,则是需要专门的标准。正如《茶经》中所提及,茶水有其专门的分类,陆羽更是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与阐述。更是有不少文人雅士对饮茶之水有着独特的要求。在不同的标准要求中都体现不同的中国文化内涵、是时代赋予茶文化的独特内涵。

正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曾描写到,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给贾母泡茶,为黛玉、宝玉、宝钗泡茶所需之水则是梅花雪水。可见妙玉精通茶文化,对不同的茶水之效有着独特感悟。根据不同的目的分析,霍的译文更显细腻的色彩;对于隔年蠲的雨水的翻译,杨用“last year’s rain-water”表示,霍则翻译为“stored rain-water”,前者跟贴近原文适用直译的方式,对读者感受原文中历史性专业词语的理解效果更明显。

3 结束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红楼梦》译本中茶文化翻译进行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1]王理.从翻译目的论看《红楼梦》宗教文化的英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10):176-177.

[2]徐文婷.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维译策略研究[D].喀什大学,2017.

[3]王玉静.《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目的论翻译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11):304-305.

猜你喜欢

杨宪益霍克茶具
滑板的乐趣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冯可宾买茶具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