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典故英译研究

2018-01-19马亚丽王亚荣

福建茶叶 2018年7期
关键词:典故英译隐喻

马亚丽,王亚荣

(1.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2.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当前,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了“文化竞争”阶段,对于这一命题的认识和把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茶叶的实体经济产业之竞争在经历了价格竞争、规模竞争、产量竞争、质量竞争等阶段之后,开始朝着品牌竞争、文化竞争等方向进行供给侧改革;其二是“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借助于其文化创意因子开始拓展茶叶产业的价值链。因此,在国际化的茶文化传播中,如何更好地传播我国的茶文化、讲述我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让世界受众清楚地认识我国茶文化的价值核心等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茶文化典故”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种文化精品符号,承担着茶文化社会化的文化责任,因此,加强对“茶文化典故”的英译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讲述中国的“茶文化故事”。

1 新阶段创新“茶文化典故”英译的时代价值

茶成为一种“文化”,进而成为“典故”,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种茶、制茶、饮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自觉。当代可以考古到的最早的茶文化典故是神农尝百草时期关于茶的传说。到了汉代时期的“烹茶尽具”之典故的产生则进一步将茶文化推向了一种生活化的境地。简要来说,“茶文化典故”指的是茶文化领域一种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等。在当前新阶段,加强对“茶文化典故”的英译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1 有利于英语世界受众对我国茶文化“隐喻”的了解与掌握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方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抽象的文化价值、道德化和伦理化的价值束缚以及本土性、方言性、区域性较强的文化符号等特征,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如何将这种“博大精深”准确地转换为西方受众的认知语言的难度。关于这种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性,认知语言学认为,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隐喻”,它不纯粹是一种修饰手段、语法手段,还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差异。因此,作为跨文化交际形式之一的“翻译”应当对这种文化隐喻的深层次逻辑、理念、价值立场等进行相对应的转换,而非仅仅注重语言符号的转换。因此,创新茶文化典故的英译有利于将我国茶文化“隐喻”更好地呈献给英语世界的受众群体。

1.2 有利于促进我国茶文化产业的知识动员

在当代知识界,新兴的“知识动员”理论认为,知识本身的价值只有在应用中、流动中才能发挥出来,才能实现知识价值的保值、增值。尽管我国茶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从近几年国际茶叶产业市场的占有率来看,我国茶叶产品在面对印度、斯里兰卡等新型茶叶国家产品的挑战时,一方面茶叶产业实体经济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例如在面对西方国家的“生态壁垒”时显得捉襟现肘;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动员局面,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对传统文化典故翻译工作把握的不准确。因此,只有通过对此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茶文化产业的知识动员。

1.3 有利于拓展茶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认为,“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条件下人们物质生产的产物,并且文化反过来也对现实的物质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前,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有公益性传播、商业性传播、综合性传播等几种不同的类型,而加强对于茶文化典故的英译,更多地带有一定的“公益性传播”特点。具体来看,茶文化典故的英译借助于学术性资源的能动性发挥,可以更好地定向传导我国茶文化,从文化模因上为潜在的茶文化消费培养市场。

2 茶文化典故英译中存在的突出误区

茶文化的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本质上是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符号转换、价值隐喻兑换的过程。从当前我们对基于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和散乱的相关茶文化材料的英译文献来看,关于茶文化典故的英译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误区:

2.1 没有准确、全面把握住茶文化典故的内涵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应用,其翻译策略应当基于文本的交际目的、文本的实际功能展开,但是无论因循何种翻译目的论,茶文化的典故之翻译不能仅仅停留于“语言符号”层面而忽视了其文化内涵。例如,有些翻译者基于错误的认识,没有把握住茶文化典故的内涵,纯粹从语言符号转换的角度将“功夫茶”翻译为“KongFu Tea”或者“Chinese KongFu Tea”。从西方受众的角度来看,用其自身的认知系统会将“茶叶”与“中国武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化符号链接起来,从而不能有效地对中国茶文化典故之文化内涵进行认识,翻译本身就沦为了一种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2.2 专有茶文化典故翻译术语的不统一性

受制于特定的翻译者翻译水平、翻译能力和翻译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滞后性等因素之影响,茶文化典故中的很多地名、茶名、成语、茶道等存在着明显的术语不统一性的问题,同一个茶文化典故术语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着数个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英文表达方式。举个典型的例子,我国安徽六安地区生产的中华十大名茶之一即“六(lu,读四声)安瓜片”,本来是一种“地域性名词+茶叶名称”的组合,但是在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长期以来却存在着诸如“Liuan Leaf”、“Gua pian tea”、“Guapian”、“Gua Pian”、“Melon seed”等数个不同的翻译,即便是直译法也错误地翻译了“六”字,将“lu”错误地翻译为了“liu”,这就让西方世界的读者受众们很难理解究竟什么是“六安瓜片”茶叶。

3 茶文化典故英译的尝试性策略建议

当前,我国茶文化的翻译创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而从“茶文化典故”出发探索相关的翻译创新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作用。基于对翻译乱象的几点把握,我们认为可以从这样两个策略出发重构茶文化典故的翻译:

3.1 茶文化典故的翻译术语统一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一方面具有市场主动性特征,另一方面又是一定的公益性传播过程。围绕着茶文化典故术语的不统一现象,我们建议官方的标准化委员会组织可以牵头与茶文化有关的科研院所、高校、学术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等组成联合的标准化推进小组,编制我国茶文化领域一些基础性的“茶文化典故用语手册”,同时对其权威性的英译范式进行统一说明,消除实践中产生、流变的各种翻译术语不统一的乱象。

3.2 基于“翻译目的”的互文性翻译策略

中西方茶文化本身由于彼此认知逻辑、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在各自茶文化典故的“隐喻”方面自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一个比较可行的翻译策略就是回到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等人提出的“翻译对等理论”上去,根据文字在两种语境中的对等功能进行翻译。对于我国茶文化典故来讲,盲目地采用直译法或意译法对待翻译都是不严肃的,真正的翻译之道是互文性翻译策略,即确保翻译出来的文字内容在英语语境中的内涵与在汉语文本中的内涵一致。例如,以“功夫茶”的英语翻译为例,相比较于主流翻译中采用的“KongFu Tea”这个译出语,我们认为根据“功夫茶”在汉语中具有的比较耗费时间、慢工出细活、慢生活节奏等文化内涵,建议可以将其翻译为“Leisure Tea”,意思就是一种源自于中国的、慢生活节奏的、闲暇的、安逸的、比较耗费时间精力的茶艺或茶道行为。这样有利于帮助西方受众比较直观、简洁、精准地实现对“功夫茶”典故的掌握,避免了相关的歧义之产生,也就很好地实现了翻译目的的互文性转换。

[1]宋希希.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化典故的语义翻译分析——以“贞元”等地名为例[J].校园英语,2017(12):231-231.

[2]张翼.回归文学话语中的隐喻——评《隐喻来自何处——重新思考隐喻中的语境》[J].当代外国文学,2016(2):145-148.

[3]秦行音.教育研究、教育的科学研究与我们的选择——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1):13-16.

[4]袁媛,姜欣,姜怡.图式理论观照下的茶文化翻译——《续茶经》个案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0):64-66.

[5]袁晓亮.近15年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翻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8-81.

猜你喜欢

典故英译隐喻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摘要英译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