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

2018-01-19栾丽梅

福建茶叶 2018年7期
关键词:连贯目的论英美

栾丽梅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英美等国家的茶文化或多或少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影响。英国是名副其实的“饮茶王国”,闲情雅致的下午茶习俗、隆重时髦的茶话会传统等体现了英国茶文化的魅力以及英国人对茶的热爱。当然,受到英国的影响,美国当地也开始售茶、饮茶,美国茶文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快捷式、速饮式的特点,这与当地快节奏的生活步调是分不开的。一些学者认为:“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由此出发,英美文学也是英美两国居民生活方式、思想观点的反映,因而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内容进行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美茶文化内涵,进而推动跨文化交际在茶文化领域的展开。

1 翻译目的论概述

1.1 翻译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所述的“目的论”是翻译目的论的简称,其又被称为“Skopos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兴翻译理论。根据权威学术网站的检索数据来看,近年来国内针对翻译目的论的研究有约3.8万多篇文献资料,其中翻译目的论在企业外宣资料、广告文本、影视字幕、文学作品、网络流行语、医学典籍、旅游文本等多个领域均有所涉及。事实上,翻译目的论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起初,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看到了翻译功能与翻译批评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其发表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等论著作品,并提出了“译文在概念、语言、交际上与原文相互对等的‘理想翻译’模式”这一观点,而这又为功能派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之后,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此基础上提出“目的论”,他将翻译视为“一种基于原文展开的、兼具目的和结果的行为”,并认为译者在翻译时需遵守诸如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包括语内和语际)在内的翻译原则,而很显然这有别于以往单一、对等的翻译模式。再后来,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最后,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对先前的功能派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并提出了“功能+忠诚”的翻译法则,由此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体系才得以完善。

1.2 翻译目的论的原则

翻译目的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分别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这三项原则对于翻译工作有着明确的指导和启示。首先,目的原则又称为“Skopos rule”,是翻译行为的基本原则亦是首要原则,这也就意味着其他原则应该服务并让位于目的原则。翻译目的的存在影响甚至决定了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的拟定和执行。通常而言,翻译目的可以进行详细划分,比如译者目的(比如实现自我价值、谋生)和交际目的(译文与目标语受众之间的互动,比如译文用来启示读者)等。其次,连贯原则即“coherence rule”,其主要表示“语内连贯”(译文内部的连贯与一致)。试想,不连贯的译文势必会对读者阅读和理解原文产生不好的影响,因而连贯原则也被认为是译文可读性的一大保证。最后,忠实原则即“fidelity rule”,其与“语际连贯”(译文与原文之间相互连贯)相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忠实于原文,而不应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或主观判断胡乱翻译。事实上,我国古代有着“信达雅”的翻译思想,而其中的“信”、“达”又分别与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明确自身的翻译目的,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目的语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特征等对译出语进行翻译,确保译文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英美文学作品与茶文化内容

2.1 包含茶文化的英美文学作品

在不少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够寻觅到茶文化的踪迹,文字之间仿佛漂浮着淡淡茶香,令人为之神往。就英美小说来看,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呼啸山庄》、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匹克威克外传》、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长篇小说中有关于下午茶(afternoon tea)、茶话会(tea party)等情节的描写,比如节选自《简·爱》第8章的“I have not yet had tea;bring the tray and place cups for these two young ladies”(我还未喝茶;给两位女士安排托盘和茶杯)就描写了“坦普尔女士为了安慰简爱请她喝茶”的情节。就英美散文而言,乔治·吉辛在《四季随笔》中对下午茶和茶话会等茶事活动的注意事项(比如着装、出席时间等)都进行了描述,当然这也体现了作者对茶及茶文化的热爱。除此之外,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也记载了很多茶文化内容,比如饮茶方式、饮茶目的等。就英美诗歌而言,彼得·莫妥的《赞茶诗》、乔治·拜伦的《唐璜》、纳厄姆·泰特的《灵丹妙药:茶诗两篇》等都对茶进行了描写和赞美,“茶”在诗人的眼中变换成“灵魂之液”、“缪斯甘露”、“中国泪水”等,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别样的意蕴。

2.2 英美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特点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极为生动,使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茶文化的独有魅力。事实上,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有着以下特点:其一,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是现实茶文化的再现,其中的“下午茶”、“茶话会”等习俗都与现实中别无二致,使读者能够透过文字直接感受当地的茶文化;其二,这些作品中的茶文化倾向于与“中国”相连,比如“中国的绿茶”、“中国的泪水”等,而这也从侧面说明英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其三,“茶”在这些作品中大多呈现出一种自由舒适、悠闲惬意的情景,而这与当地人对饮茶的追求基本相符。

3 目的论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内容的翻译

3.1 目的原则:考虑目的语的文化背景

目的原则要求译者明确翻译行为本身的交际目的,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翻译而言,译者则应该对目的语(此处为汉语)的文化背景加以考虑,使译出语能够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比如说,对于小说人物对话中出现的“drink tea”、“have tea”等都应该尽量口语化地翻译为“喝茶”、“喝杯茶”,而最好不要翻译成“品茗”、“饮茶”、“请饮用茶”等表述,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小说译文读起来更贴合现实场景。相比之下,在诗歌翻译中出现的“tea”、“drink tea”等都可以根据诗歌自身的韵律和文字美进行翻译,将其译为“品茗”、“饮茶”等都是可以的。

3.2 忠实原则:忠实原文,提升翻译效果

原文是译者进行翻译的依据,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务必要忠实于原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和以往那种“完全对等”的翻译相比,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学会灵活变通,根据文章内容适当地选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方法,确保译文能够准确表述原文意思即可。当然,译者还需要对词汇的确切含义加以注意,对于一些已经默认或公认的翻译表达务必遵循,比如英美文学作品中“black tea”应该译为“红茶”而非“黑茶”,这样翻译可以使读者更好地在脑海中形成参照物,这对于他们进一步的阅读是有所帮助的。

3.3 连贯原则:注意上下文的连贯,避免低级错误

连贯原则要求译者要做到语句连贯(即句子的表述合乎正常表达)、逻辑连贯(上下文之间相互对应)等,这是译者职业能力的一大体现。比如,“tea tray”表示“茶盘”,“tray”单独表示“托盘”,而如果小说上文中出现了“tea tray”,而下文紧接着出现“tray”时,译者应该通读整篇文章对二者是否均指代“茶盘”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后者也表示茶盘(比如后者的前后词汇中出现了“tea”、“drink”之类的相关语),那么译者应该将“tray”一词补译为“茶盘”,借此与上文相呼应。

[1]付丽云.从目的论角度看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88-90.

[2]吴凤琴.从功能主义目的论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1):97-99.

[3]戎超.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与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77-79.

[4]钟志华,周榕.中西文化差异视野下的英美文学作品之翻译[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4):205-206.

[5]蒋兴君.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6):47-48.

猜你喜欢

连贯目的论英美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语篇隐性连贯及其识解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