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西方茶文学作品中的残疾人形象

2018-01-19李凤英

福建茶叶 2018年7期
关键词:残疾人文学作品茶文化

李凤英

(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是一种极其富有文化气息和道德气息的文化符号体系,集中地展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节和核心价值观念、国民性格等。在围绕着“茶”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当中,茶文学作品是一种融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特殊产品,对于展现和传播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伟力作用。自工业革命前后,随着中国的茶叶商品传入西方,西方社会也形成了自身的茶文化体系,西方的茶文学作品也得以呈现出来。在当前我国茶文化国际化传播的进程中,通过比较中西方茶文学作品的一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更好地理解茶文化的真、善、美。

1 中西方茶文学作品中残疾人形象的比较旨趣

何为“茶文学作品”?我们认为广义上一切与“茶生活”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视为茶文学作品,只要是能够展现出茶的生活细节、商业过程、艺术进程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归结为茶文学作品。从我国茶文学作品来看,茶诗、茶散文、茶专著、茶小说等都是重要的茶文学作品形式,相比较之下西方的茶文学作品则显得相对单一,主要是少量的小说作品。选择“残疾人形象”作为分析中西方茶文学作品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旨趣:

1.1 有利于我们洞察中西方茶文学的叙事方式

受不同的文化模因影响,中西方文学整体的叙事方式不尽相同。以茶文学作品为例,我国传统的茶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一般呈现为“审美论”的方式,即按照特定的茶文化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君子之交等)借助于残疾人形象表达出一种对于审美价值的偏好,在叙事手法上主要是借助于“残疾人个体”和“社会情感”的互动来实现这种审美;而西方的茶文学作品,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更多地采用的是一种“认识论”叙事方式,把包括“残疾人形象”在内的叙事行为当成是一种“知识模仿”的行为,故事本身即是一种知识,一种关于茶文化或特定领域的知识。因此,加强对于“残疾人形象”的中西方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察中西方茶文学的叙事方式差异。

1.2 有利于促进当代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我国茶叶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内茶叶市场的“产能过剩”和国际出口市场的替代性供给国家逐步崛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生态壁垒”等开始显现,导致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充满了挑战。从茶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积极地走向茶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茶叶背后的“文化生意”是拓展茶产业的重要着眼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从低级消费走向高级消费、从物质消费走向精神消费,茶文化相关的消费业态正在兴起,因此,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对中西方茶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启发国内外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心智模式。

1.3 有利于培育我国茶叶产业的文化软实力

当代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认为,产业发展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伟力是支撑实体产业发展的灵魂。茶叶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进入到依靠文化创意、文化设计、文化旅游等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新阶段。我们从西方现代工业崛起以后的肯德基、麦当劳、NBA、世界杯等文化符号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实体产业只有积极通过走向品牌化、国际化才能有效生存,而这种生存当前阶段最为典型的竞争方式之一就是“文化竞争”,即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茶文学作品作为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亟需开发的重要领域,加强中西方茶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审视我们自身的文化定位。

2 中西方茶文学作品中残疾人形象的差异性分析

在西方世界,茶文学作品中的残疾人形象相对比较稀缺,像我们所熟知的埃德蒙·沃勒的《论茶》、纳尔姆·泰特的《灵丹妙药:茶诗两篇》、凯瑟琳·曼斯费创作的《游园茶会》与《一杯茶》、朱迪斯·克尔的《老虎来喝下午茶》等,在西方文学界相对具有边缘化的地位。从中西方比较文学的角度看,两者在对待残疾人形象方面具有这样几个差异性:

2.1 国民性格:浪漫奔放与沉稳内敛

文学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无论采取何种刻画手法,也无论作者因循着何种创作逻辑、怎样的创作立场,其背后遵循的国民性格是无法造假的。在西方茶文学作品中,残疾人的形象无论是精神残疾(如《呼啸山庄》中的小希刺克厉夫)还是身体残疾(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他们在故事情节中展现出来的国民性格都呈现出西方那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浪漫奔放属性特征。而从我国茶文学作品来看,富于东方闲情逸致色彩的“茶文化”下蕴含的残疾人性格大多都是“沉稳内敛”的,例如《红楼梦》中的跛脚和尚、《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等,尽管这些残疾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阶级不同,但是都具有尚中、中庸的沉稳内敛之国民性格。

2.2 人物形象: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费孝通先生在分析我国传统的文化形态时,认为我国传统的文化是“乡土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下的个体是“社群主义”导向,即个体是家族关系中的一个节点,从来就没有脱离家族主义的个体;而西方的文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文化则是一种自由文化,从个体角度来说这种文化倡导个体的独立价值,将个体视为首要的价值。这一点也反映在中西方的茶文学作品当中,例如仍以西方《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为例,尽管他本人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在对待爱情、对待艾丝美拉达显示出来的不亚于一个正常智力和身体条件的男性之“个体自由”程度;而我国茶文学作品例如《茶人三部曲》中的“忘忧”,虽然也是残疾人,但是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刻画上都依赖于基本的社群关系的展开而刻画,体现出来的是我国基于家族关系的个体存在图景。

2.3 人物逻辑:自我解放与茶润人和

西方文学界对于从东方引入的茶文化有一种痴迷感,例如爱尔兰著名作家乔治·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红茶是产生我灵感的催化剂,当我提起笔来的时候,若无红茶相伴,便不会有一种清心安定的感觉……面对着壁炉中暖暖的炉火,边喝茶边看书或与友人聊天,这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整体来看,中国茶文化传入西方并在西方落地生根是工业化之后的事情,这一时期之后西方茶文学塑造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人物形象都是因循着“人的价值解放”而展开的,主要的塑造格局在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摧毁中世纪封建主义精神桎梏的目的。而我国的茶文化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在茶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始终是儒家思想提倡的“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导向。受到儒家“中庸”及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对待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时虽然会遇到摩擦,但最后往往会寻求一种和谐的相处之道。残疾人人物性格的塑造也遵循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交际。在我国所有种类的茶文学作品中,残疾人尽管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但是正是这种“弱势群体”的存在导致了戏剧冲突与和谐的辩证统一。

3 结语

在当前我国茶文化产业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中西方茶文学的关注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确立起新的发展坐标。以“残疾人形象”作为切入点,剖析中西方茶文学作品的一些差异性,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把握西方当代消费文化、现代文化乃至后现代文化的面貌,也就进而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更好地为目标市场的茶叶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推销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和策略方法。应当看到的是,尽管中西方茶文学作品中的残疾人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两者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和文化追求,比如都注重对养生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等方面的把握,这是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分析的。

[1]谢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学作品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J].福建茶叶,2017(2):360-361.

[2]方长安.不同文化根基的不同文学选择——论中西传统小说艺术差异的文化心理渊源[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1989(2):14-18.

[3]蒋佳丽,龙明慧.接受理论视角下《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和变形[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46-48.

[4]贾永梅,胡其柱.“乡土社会”:以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为参照的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6):96-101.

[5]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10.

猜你喜欢

残疾人文学作品茶文化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我骄傲
文学作品与数学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