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散文作品中茶文化研究

2018-01-19林巧云

福建茶叶 2018年7期
关键词:林语堂饮茶文人

林巧云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坛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是从过去的文言文写作转变为白话文写作,这让中国文学的风格、语言、叙事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也涌现出很多的名家,其中林语堂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其文风淡然质朴,看似风轻云淡,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尤其是他的散文作品更是如此。而他的作品中不乏对茶文化的描写,并且有着高人一筹的茶文化理念。现在的茶文化爱好者,也十分熟悉林语堂散文中有茶有关的句子和论述。

1 林语堂的茶事与茶文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与中国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林语堂19世纪末出生于福建漳州市——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历史和饮茶习俗的城市。他成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里,在成年后又先后留学美国和德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造诣。从德国回国后,一开始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后来返回其老家福建省,就职于厦门大学。林语堂不仅创作了诸如《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著名小说,还创办过《宇宙风》《人世间》等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先锋刊物。另外,由于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在1940年和1950年,其还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可以说是生命享誉海内外。1966年,林语堂先生前往台湾安享晚年,于十年后在香港去世。

与很多中国文人一样,林语堂与茶之间也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林语堂秉承了中国历代文人爱饮茶、会饮茶的特性,另一方面,林语堂更是跟历史上那些著名文人一样,在饮茶的同时,会将饮茶的体会、心得以及有关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当然,由于不同文人的性格、文风、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作品中关于茶的描写在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善于描写“雅文化”的林语堂,喜欢从生活细节中入手,通过对传统茶事的细腻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

从宏观层面来看,林语堂对于茶文化的感悟和描写,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风范。尽管其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并且在海外留学多年,但是其骨子里的那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性情,还是十分浓郁的,我们可以通过他散文作品中的茶文化内容产生充足的了解。在其散文《茶与交友》里面,对饮茶的环境营造、采茶的时节选择有着十分精彩的论述。譬如说,“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需静品,而酒则需热闹。”“采茶必须在天气清明的清早,当山上的空气极为清新,露水上的芬芳尚留于叶上时,所采的茶叶方称上品。”应该说,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得知,林语堂不仅是一个爱饮茶、懂得怎么饮茶的人,另外其还对茶叶的生产特性和采摘时节有着很好的了解。

在其另一篇散文中,林语堂针对如何保存茶、煎茶、赏茶、饮茶等问题,总共总结归纳了十条意见。如茶在保存时,要选择干燥的地方,并注意要与其它有气味的东西分开;饮茶之水最好选择山泉水,其次为江水,再次为井水;与朋友饮茶时人不应太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以说,林语堂对茶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与我国传统茶文化一脉相承,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林语堂的茶文化修养之深。

2 从林语堂散文作品看饮茶意境的哲学

中国的文人,往往会用一种审视的目光去看待国家和社会的现状及问题,并且会用哲学的态度去进行思考,并得出一些结论。不同文人在问题的剖析上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是开门见山,直面问题;有的是以笔为刀,鞭挞入里;而有的则是幽默诙谐,娓娓道来。而林语堂的风格可以总结为“性灵”,其多用充满趣味和闲适的语言,通过对茶文化的描述,去展现自己的哲学思考。

林语堂散文作品中饮茶意境的哲学,有着很明显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后涌现出的中国文人,尽管有着很强的革新性,似乎跟传统文人相去甚远,然而他们从本质上看,却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关联。这种关联不是浅层次的,而是深层次的、先天性的。当源于西方的思想汹涌而来时,他们身上的新思想会暂时淹没其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景观,然而当革新大潮退去时,他们源于传统文化的一面又会重新显现出来,甚至变得十分强大。就好比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重新回到养育自己成长的家乡,又如一艘经历大风大浪的轮船,终于回到风平浪静的港湾,这是精神的回归,也是文化的回归。从林语堂散文作品中的茶文化内容,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上的回归。

除了专门论述茶文化的《茶与交友》外,林语堂对茶文化的描写还能从其它很多散文作品中找到,其中《吾国与吾民》就是一个典型。林语堂在散文中描写茶文化,并不刻意,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十分自然,往往是即兴而作。举例来说,他在《吾国与吾民》中描写中国人的性格时,用饮茶习惯作为论据来辅佐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一些让人深思的句子,如“捧着一把茶壶,他们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应该说,林语堂对茶文化的描写更加“圆熟”而通透。

林语堂的散文特点就是文笔淡雅而通俗,普通读者读起来基本上没有生涩之感。林语堂比较推崇散文中的幽默与闲适,在保持一定艺术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做到生活化和趣味化。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金瓯不固的时期,这样的文学作品难免给人一种“出世”的感觉,与世无争洒脱淡然,把目光放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通过幽默的语言去讲述品茶等生活情趣。因此,尽管其散文耐看且富有人生哲理,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缺乏足够的文学责任感。这也是一些人对其散文诟病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说钱钟书就曾诙谐地对这种幽默散文进行过调侃:“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后,卖笑就成为文人的职业。”当然,无论是在哪个年代,文学都应当是百花齐放的,不应是千篇一律一种风格。林语堂散文的特点,其实与其较多受到传统茶文化影响,以及道家思想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

3 林语堂散文中茶文化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如果仔细研读林语堂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对故乡、家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这种家国情怀往往会通过对茶文化的描写来呈现给读者。在其散文《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曾感叹道:“只要有一壶茶在手,走到哪里,中国人都是快乐的。”而在《吾国与吾民》中,他也回忆了其故乡人们饮茶的习俗:“吾们在家庭中喝茶,又上茶馆去喝茶,或则独个儿,或则结伴而去,也有同业集会,也有吃茶以解决纷争的。”诸如此类的描写还有很多,这都深深体现出林语堂先生心中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深厚情怀,这与中国传统文人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林语堂散文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文化上的“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山水、一草一木以及故乡玩伴、亲戚的的怀念,而是超越这些层面,达到了一种文化和思想上的境界。从宏观上讲,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眷恋,是对传统精神价值的认同,是对理想的精神家园的追求。其中包含了唐诗宋词,包含了孔孟思想,包含了饮茶之道,更包含了老庄理念。这些更高层次“乡愁”所蕴含的诸多元素,会通过他对饮茶的描写,通过他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论述,用一种不动神色,让人不易察觉的方式浸透到读者的心中。

林语堂的这种乡愁,跟他早年的生活以及父亲的教导有很大的关系。童年时,林语堂曾经在鼓浪屿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虽然上的是教会学校,必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很多基督教理念和西方文化,但是林语堂却没有被“西化”。因为一旦放假回家,他的父亲就会让他学习中国经典著作,如《声律启蒙》《诗经》《幼学琼林》等。林语堂曾多次说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源自于父亲的教诲。林语堂的父亲不仅让他学习传统著作,更是亲自向他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如儒家思想的仁义理念,道家文化的淡然出世价值等等。这就奠定了林语堂的文化和思想价值基础。林语堂坦言,他这一生在行为方式上遵循的是孔孟之道,在思想和价值观上遵循的是老庄思想。“文章可幽默,做事需认真”,这是林语堂的人生座右铭。可以说,林语堂散文作品中的茶文化内容,无不反映出传统文化和思想对他的深深影响。

4 林语堂作品中的茶文化与他人的异同

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坛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与林语堂一样,还有很多文人会通过对茶文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看法。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用文章作为武器,去抨击一些丑恶现象,对鲁迅来讲是轻车熟路。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关于茶的描写,但是由于在性格、文风等方面的差异,尽管是一样的茶文化描述,但是鲁迅的作品所表露出来的价值观与林语堂相比却有着很大差别。

鲁迅作品中的喝茶情节,基本上是为了针砭时弊而存在,更多的是为了警醒世人。鲁迅对林语堂散文中的“秋思”和“幽默”是有一些意见的,不仅是林语堂,鲁迅对周作人作品中的“苦茶”思想也有一些看法。与林语堂的幽默平和、鲁迅的尖锐相比,周作人的作品要消极很多,这一点也可以从其文章中的茶文化内容窥探一二。

尽管这些文人在性格、世界观上有所区别,然而对于茶文化,大家基本上都是热爱而推崇的。也试图通过对茶事活动的描写,对茶文化的论述,将一个真实而客观的中国呈献给世人。

5 林语堂作品中的中西方茶文化交流

由于在海外留学多年,林语堂自然对西方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再加上其热爱茶文化,因此对西方茶文化也有较深的认知,这一点在其作品中也有着很好的体现。

在1936年离开上海后,林语堂来到海外,从事专门的英文写作,尽管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进行英语写作,但是林语堂却不遗余力地向西方社会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其中中国传统茶文化是林语堂宣传和推介的一个重点。其作品《生活的艺术》中,就有很多对中国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的精彩诠释。这些诠释从这位精通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笔下写出,无论是观点还是语句,都十分精妙而吸引眼球。诸如“在中国和英国,喝茶至少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风尚”等句子,深刻点出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中西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社会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在自己的作品中,将中国古代文人关于茶的诗歌翻译成了英文,这一创新之举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了西方读者的广泛欢迎,为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比如说他曾翻译过《茶疏》《茶录》等古代文人的茶诗,从他的翻译来看,不仅十分精准地将诗歌中的那种淡然幽雅的意境传递给了西方读者,更是把作者在诗中蕴藏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了西方社会。可以说,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林语堂选择茶文化作为交流载体,充分体现了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1]赖凌凌,郭雅玲.林语堂的中国茶情[J].茶叶科学技术,2007(4):59-60.

[2]王惠廷.林语堂的故乡情与中国心[J].闽南师范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9-60.

[3]任东升,卞建华.林语堂英文创作中的翻译现象[J].外语教学,2014(6):95-99.

[4]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

[5]黄志根.中国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林语堂饮茶文人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文人吃蛙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