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中味觉词对比研究

2018-01-18周晓楠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隐喻文化

周晓楠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外味觉词系统的对比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并梳理,展示汉外味觉词对比研究的角度和思路,并指出研究上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味觉词;汉外对比;隐喻;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起初,人类的饮食只是为了生存,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物的味道,而且对味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味觉作为人们对世界最直观的反应和感受,人们往往喜欢从味觉这个最熟悉的感知领域出发去认识其他领域的事物,用味觉词指称其他领域的现象和事物。因此,在人类词汇系统中产生大量的与味觉有关的词语,后来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人们将附着在食物上面的味道抽象化并加以引申,又出现了一些与味觉无直接关联的词语,这些词语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味觉词汇系统。然而由于环境、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各民族的味觉词汇系统有所异同。正因如此,近年来更多学者纷纷将目光投向味觉词研究,尤其是汉外味觉词的对比研究,从多角度对比汉外味觉词汇系统,研究成果颇丰。研究成果中,多以汉语中基本五味“酸、甜、苦、辣、咸”中具有较多引申意义的“酸、甜、苦、辣”为研究对象,与英语中对应的“sour、sweet、bitter、spicy”进行对比。

一、汉外味觉词对比的隐喻研究

起初人们只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自从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的著作The metaphors we live by之后,人们对隐喻这种语言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发现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语言中的隐喻最常见的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陌生的、抽象的事物。也就是说,隐喻的认知域包含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这两个域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隐喻的功能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从而建立起概念系统。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人类总是运用身体的各感觉器官的感觉来获取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经验。对于味觉词而言,就是人们通过味觉来感知客观世界的结果。不同民族所感到的味觉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所处环境和体验不同,各民族对于相同的味觉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导致不同民族对于味觉词的认知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个性。许多学者从隐喻的角度来揭示汉外味觉词隐喻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主要是对汉语味觉词和英语味觉词进行隐喻比較,如王银平(2010)、王春平,李天贤(2010)、李云霞(2011)、尚芳(2006)等。他们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认为汉英味觉词的隐喻运用有着较大的相同性,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原因是人类具有相同的感知器官,处于相同的物质环境,有着相同的认知模式,存在着相同的隐喻投射:由同一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因而形成了相同的概念结构,在味觉词的隐喻运用上有着相似性,但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对于味觉词的隐喻也有所差异。

比如王春平、李天贤(2010)指出,“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差异与医药和饮食文化有关。医药上,中国人发现了辣椒的药用价值,如王士雄“辣茄即辣椒,辛苦热。温中燥热,御风寒,杀腥消食”,而西药中多用化学成分。饮食上,中国人有着悠久的食辣历史,中国厨师对于辣椒也有着普遍好感,经常用于烹饪菜肴,而在西方饮食中食辣较少。这两方面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对“辣”颇有好感,而西方人对“辣”并不是特别亲切,所以在英语中“辣”的隐喻多为消极否定。

尚芳(2006)在研究对比“甜”和“苦”隐喻时发现,这两种味觉词隐喻发展的不同是源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是整体性思维,而西方人是分析性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有推崇和重视“苦”的文化特征倾向,这与中国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的影响有关。

二、汉外味觉词对比的语义和文化学研究

有的学者则从语义和文化学的角度将汉语味觉词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比如,江宏(2007)和王明(2009)比较了汉语和英语味觉词的引申义和文化背景;张韶岩(1999)和黄宝珍(2006)对比了汉语和日语基本味觉词的引申义;田皓(2006)则是将汉语、日语、英语三者进行语义转移分析,他们的研究表明: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最丰富,构词能力也最强,使用频度也最高;汉语和日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所表示的消极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汉语“甜”所表示的积极意义较多,日语“甘”则多用其表达消极意义;汉语和日语较侧重于抽象使用“苦”,常将“甜”和“苦”对举于一个词组中,通过对举突出推崇“苦”的倾向,而英语侧重于具体使用bitter,且不多见“甜”和“苦”对举使用的情况,同时,几位学者还认为,味觉词作为一组语言符号,在这三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用途和文化蕴含,汉日英语味觉词的异同都与这三国的文化差异有一定关系,准确地把握味觉词特定、微妙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语言与不同民族思维及文化的关联的各自的特点,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

三、汉外味觉词对比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汉外味觉词语“酸、甜、苦、辣、咸”五味为例,对比汉外味觉词的构词方式、语义特征以及隐喻认知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找出汉外味觉词范畴出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通过语料库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找出留学生使用汉语味觉词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汉语味觉词语在实际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如陈粟(2013)、王靓(2013),他们都是对汉英味觉词进行界定,对汉英味觉词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解释了留学生使用汉语味觉词出现偏误的原因,提出了教学意见。在偏误原因方面,陈粟(2013)通过运用“HSK动态作文语库”,对留学生使用“酸、甜、苦、辣、”及其派生词的频次以及使用错误情况的频次进行了统计,从而得出留学生在味觉词的书写和使用时的错误频率不同,如“辣”字,虽然错误率最高,但是其错误主要在书写方面,容易出现错字和别字。而“苦”的错误,主要是使用错误。通过对偏误的分析,从而认识到“酸、甜、苦、辣”在使用中出现的错误类型是不同的,针对其不同类型,确定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意见方面,他们都认为教师在教授味觉词系统时,要以交际性和实用性为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汉语的“酸、甜、苦、辣”等词来表达他们的味觉感受、生理感受以及心理感受。通过汉英味觉词系统的对比,从而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即注重味觉词的引申义和文化内涵的讲解。在教学方法上,都强调运用实物展示、对比、文化意义阐释等方法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模拟实际情景,让学生学会用这些词语进行交际。

此外,一些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英味觉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如解海江(2004)对汉英的味觉语义场进行了编码度研究。编码度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表达式的长度和流畅省力,如一些语言用单个词语来指称特定的事物或状态,而另一种语言却用短语,那么用短语指称的语言编码能力是较低的。二是语言描述事物的精细程度,如英语中区别blue(蓝色)和green(绿色)两种颜色,而有些语言描写这一颜色范围却只用一个词,那么英语则比这种语言在描绘颜色方面更加精细,编码度高。在对汉英味觉语义场进行对比后,解海江发现汉英味觉语义场不完全对应,其主要表现为语义场的层级非对应关系,而且在语义场的划分上有交叉。如汉语中的“咸、淡”有一个上义义位“咸淡”,而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义场。此外,汉语和英语温觉语义场中虽然存在相互对应的义位,但存在大量的部分对应义位和文化个性义位,这与义位的形成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评价因素有关。

四、结语

通过对汉外味觉词对比研究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大体了解其研究现状,研究论著中,以汉外味觉词对比的隐喻研究居多,研究成果丰富,对不同语言的味觉词的隐喻引申对比,尤其是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较为深入。此外从文化学角度对比汉外味觉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这有助于更好的探究差异产生的根源。随着汉语推广力度的加大,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外味覺词对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汉外味觉词对比研究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清楚的了解两种语言在此方面的不同,使得教学更有效果;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能给汉外味觉词对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笔者认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对比味觉词的词义引申方面研究较多,而对味觉词语用方面以及构词方面的对比则很少有人涉及;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提出的一些课堂教学建议过于空泛,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展示具体的操作步骤,而且在分析偏误原因时,也只是简单的谈论,有生搬硬套理论的倾向。总体来看,虽然成果较多,但还需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春平,李天贤.英汉味觉词“辣”的认知隐喻对比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0(6).

[2]王银平.英汉味觉词“苦”的认知隐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李云霞.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味觉词的对比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6).

[4]尚芳.汉英“甜”和“苦”味觉隐喻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江宏.汉英味觉词文化学浅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6]王明.现代汉语基本味觉词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张韶岩.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之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8]黄宝珍.汉日语味觉词对比研究[J].陕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9]田皓.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比较日汉英语味觉词的语义转移[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陈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味觉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王靓.汉英味觉词语对比研究及相关教学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2]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隐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爱的隐喻
谁远谁近?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