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抗战”叙事

2018-01-18王朵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关键词:存在汪曾祺抗战

王朵

摘要:汪曾祺创作于40年代的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是一篇典型的现代小说。小说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消解了故事和情节,用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描写了毫无内在关联的两群士兵劳动及吃饭的日常生活画面和一个无名士兵的死亡场景。小说虽以抗战为背景,但表现重心在于对战争中“人”的关注,隐含了作者对普通士兵个体存在境遇的悲悯情怀,小说富有浓厚的哲思色彩。

关键词:汪曾祺;《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士兵;存在

西南联大是与抗战相始终的,汪曾祺也写了数篇以抗战为背景的小说,但他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浴血奋战,而是把眼光投注在普通的民众和士兵身上,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描述,表现了自己对战争中“人”的关注和个体存在状态的思考。

汪曾祺在早期小说《复仇》中就隐含了他对战争和个体生存价值的哲理思考。写于1947年11月的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是这种思考的延续和深化。小说题目耐人寻味,本身即是一道富有思辨意味的哲学命题。小说没有首尾连贯的完整故事,只是通过讲述两群士兵干活及吃饭的日常生活画面和一个无名士兵的死亡场景,对身处战争环境下的人类生存困境和生存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消解故事和情节的现代小说笔法

短篇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体现了鲜明的现代小说文体特点:一是篇幅精短有节制,放弃了故事性情节性的传统小说追求;二是取材琐碎平淡;三是富有深刻的哲理思辨色彩。

小说全文两千余字,既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详细的情节描写,甚至放弃了人物性格刻画。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写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没有任何因果关联或人物牵涉的三组画面,唯一的共同点是,画面的中心都是普通士兵。第一组画面是:一批士兵奉命“劳动服务”,在云南挖一口即将淤浅的湖的劳动情景,以及三个月后完成劳动任务后的士兵们忙着理发、改善伙食的场面,之后“不两天,他们就走了。也不知道是哪个部队的”。第二组画面是:“我”在学校附近凤翥街小茶馆喝茶时的所见所聞,一批部队刚到凤翥街,士兵们在街上闲逛,随后看到士兵们吃饭的片段。第三组画面是:黄昏时候,“我”从图书馆出来后看见一个躺在公路旁一条沟里的快要死去的士兵的情形。在这篇小说里,构成传统小说的几个要素几乎完全被忽视了,读者无从凭借阅读经验知道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因此只能放弃对小说故事性的追求。这种写法呈现出典型的现代小说的特质。小说通过几个生活片段的剪辑拼接,又借鉴了电影艺术“蒙太奇”的手法,对人的存在和死亡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第一节描写士兵们挖湖时的情景:

雨季,常常湖中无一游人。桥是空的,堤也是空的。草长得高高的。堤上柳树如乱发,树皮的颜色则为雨水泡得完全是黑的了。天色冥冥漠漠。荷叶多已枯残,水鸟也不飞,也不叫。湖水淡淡,悠悠的飘着小浪。他们各人戴了个笠子,灰色衣裳,一个一个离得远远的,一锹一锹把湖底乌郁郁的膏泥挖上来,抛在岸上。一切做来好像全无声息。

这是一幅由“空”、“乱”、“黑”、“枯”、“残”组成的充满颓败荒凉气象的场面,再加上不飞不鸣的鸟和失语的人,犹如清初大写意画家朱耷的《荷石水禽图》的诡奇画面,让人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一种末世情绪。汪曾祺对绘画艺术有精深造诣,对鲁迅先生提出的“图画具有‘济文字之穷的特殊功能,看重的是文艺的启蒙工具作用”深以为许[1]。上述画面传递给读者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二、个体存在境遇的思考

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通篇贯穿着存在主义哲学色彩,传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存环境的焦虑绝望情绪。小说开篇第一段描述了一批在参加“劳动服务”挖湖的士兵的面貌特征:“他们不说一句话。只有时累了,把锹插在水里,两手扶在锹把顶上,头搁在手背上,看相邻的另一个的动作。脸上全无表情,木木的。看来他们眼角口边的肌肉只会永远维持,这个样子,很少有牵扭跳动。”小说中的士兵做的是繁重乏味的体力劳动,生存环境更是恶劣,晚上横到一堆潮湿不堪的稻草上睡觉。汪曾祺发表于1948年的散文《背东西的兽物》中也有类似描写,一群行走于交通不便的山地间背运货物的人“除了背东西就没有生活了”,令汪曾祺想到毛姆称他们为“负之兽”的象征说法。在汪曾祺眼中,毛姆的说法是“极其写实的,他们不但没有‘人的意义,而且也没有人形”[2]。他们埋头苦干时毫无表情,他们休息时吃东西的神情也是冷淡到十分,很难从他们眼睛里找出能表达情感变化的神情,生命的意义几近于无,他们只是一个个没有思想的会行走的驱壳。

但紧接着,作者又描写了一段三个月劳动结束后他们的变化。有了短暂的休息时间,行军锅里又煮着肉汤,士兵们重新有了“人样”。“我”第一次听见他们的笑声,看见他们的脸上闪着亮光,他们轮流用剃刀刮脸,争抢着一面不到两寸的小镜子照照自己,这些细节描写说明士兵们本来不缺乏年轻人本该有的热情。那么是什么将他们年轻的生命摧残成为枯木?是长期的艰辛劳作、恶劣的生存环境把他们变得像“负之兽”一样生气全无。这点刚恢复的生气恐怕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漫长艰难日子仍与他们如影随形。

小说描写的第二群过路士兵初来凤翥街,对再寻常不过的街道东张西望,“样子蠢头蠢脑”,他们其实对街上各色小铺子并无兴趣,只是毫无目的的行走,“在荒凉的长途跋涉之后对于这些人的活动会格外感到兴趣,觉得亲切么。然而似乎又不是。他们就是要这么走来走去的走走吧,因为现在还不知道上头要让他们干甚么”。他们已失去了思考自己前途的兴趣,像一叶浮萍一样听凭命运摆布。

作者借部队中一个排长之口告诉读者行军途中的艰难,“当兵是好玩的?这一路倒了十二个”。他试图挽救一个病得厉害的小兵的生命,不是用什么补品或药物,而是在其他当兵的都吃粗劣的“红米饭”时,让人拿钱去“买一碗白米饭,看他想不想吃?”在“我”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白米饭却成了可当作补品救命的良药,不难猜测小兵的病只是因为长期饥饿加上劳累过度所致。接下来作者又描述了十一个士兵围着一碗菜蹲着吃饭的场景,争抢的菜只是撒了一层辣椒粉的盐拌萝卜。此情此景触动了“我”和同伴,“走出凤翥街我们都说不出话,互相看看”。

小说中第三个场景描写的是一个即将死去的无名士兵,作者用近似自然主义的冷静客观的笔法写道:

他躺在那里。

他就要死了。

他的同伴看他实在不行,把他丢了下来。

他上身一件绵军服,头上还有顶帽子,下身甚么都没有。他很瘦,瘦得出奇。膝骨突出来。腿上的皮挂下来,仿佛已与骨头不相连附。

这一幕场景是汪曾祺在昆明亲眼目睹的,“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大门走出来。对面的小树林里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士兵,他就要死了,但还有一口气。他的头缓缓地向两边转动着。我当时想起一句里尔克的诗:‘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3]。这恐怕就是汪曾祺寫这篇小说的缘起,作为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在小说里表现的是对人的关怀。在战争年代,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久而久之,人们已经麻木了,这从过往路人漠不关心的样子就可以看出。士兵的性命如同草芥一样不值一提,他们最终抛尸异乡的荒野之中,成为孤魂野鬼。

沈从文也有类似文字描述,记录了他早年在湘西当兵时,在酉水中部某处码头边的“一种痛苦印象”:有个害了重病的老兵,躺在一只破烂的空船中喘气等死,看起来极难受,沈从文可怜他,将两个桔子放在他身边。天明后再去看,人已经死了,“死后的身体显得极瘦小,好像表示不愿意多占活人的空间。下陷的黑脸上有两只麻蝇爬着。桔子尚好好搁在身边”[4]。汪曾祺、沈从文都借一个普通的无名士兵的死亡思索“生命”的存在价值。

三、客观冷静叙事下隐含的人道主义关怀

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士兵的悲惨境遇。40年代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军人担当着驱除日寇、保家卫国的崇高责任。“军人”也经常进入在大学读书的汪曾祺的视野里。笔者认为,汪曾祺对战争中“士兵”这个群体的思索受沈从文的影响很大。1937年沈从文重返湘西故乡,与在战场上负重伤回乡疗伤的弟弟沈岳荃相聚,然而很快沈岳荃就收到长沙师部急电,勒令他五天内率领两连士兵前往南昌与日军作战。沈从文以此为背景创作了《芸芦纪事》,他由负伤的弟弟联想到无数因为残酷的战争而长埋在荒野的故乡子弟兵,“大都在这个历史上动人的‘奥登堡防线保卫战上尽了自己的责任,倒了,僵了,碎了,腐了,完事了,死去的也许只是一个人,影响的却是与之相联系的整个的家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承受着战争带来的伤害和变更”。文中蕴含着令人感伤的淡淡的悲悯之情。

擅长绘画的汪曾祺一向赞赏与“留白”艺术相近的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对海明威作品以少胜多的写作技巧大力倡导。在《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里可以看到作者对“冰山理论”的借鉴。小说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组织全文,文字节制,没有任何议论。在这些简单的描写之下,读者细细品读之后,会发现隐藏在文字表层下的大量信息:这些士兵年轻的生命不是结束于战场上,而多半是染病身亡。这群本该一腔热血的年轻士兵,长期风餐露宿、忍受着疲惫和饥饿,与人群缺乏交流,精神和物质上都极度困顿……青春的活力逐渐被消磨殆尽,只剩下麻木的躯壳,甚至死时“人”的尊严已经被践踏无余,小说笼罩着挥之不去的绝望气息。

小说《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的时代背景40年代初期抗战进入最艰苦卓绝的相持战,但汪曾祺没有把士兵们放在硝烟弥漫的前线,当作抵抗入侵外敌的英雄人物写,而是回归到人性角度,写了他们作为普通的生命个体的悲凉处境。小说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对战争年代各种“生命”的存在做出了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卢军.济文字之穷——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6,2:180.

[2]汪曾祺.背东西的兽物,汪曾祺全集第3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5.

[3]汪曾祺.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汪曾祺全集第6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0.

[4]赵园主编.沈从文名作欣赏[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527.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存在汪曾祺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爱逃课的汪曾祺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