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象学说及其产生的客观基础

2018-01-18李今庸

中医药通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水谷学说中医学

● 李今庸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其他理论的基础。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几千年来又指导了中医学的临床实践。藏象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预防等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对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都起着重要作用。

1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一词,首先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谓“藏象”,张介宾谓是“藏居于内,形见于外”。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藏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相互联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它也以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论述人体是一个以五藏六府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运行气血到各部,不断产生神的活动,并按“以类相从”的规律,把人体各部分组织联结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与外界环境息息相通,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机整体。

2 藏象学说的内容及其主要功能

藏象学说主要有下列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互相联系、互相依赖而不可分割。

藏府:包括五藏、六府和奇恒之府。在中医学里,心(包括心包络)、肝、脾、肺、肾称为五藏(附命门);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府。由于奇恒之府的各府分别从属在其他藏府,故一般只称“五藏六府”。五藏的共同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六府的共同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调经论篇》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血气相并即为邪,邪入藏府,气机阻塞致人暴死,然身温和而汗自出则为入府;府气“传而不藏”,邪气传出,正气复反,人即苏醒而生。如唇口青而身逆冷则为入藏;藏气“藏而不泻”,邪气不出,正气不得复反,人不苏醒,唯死而已,故《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说:“问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此文原有错简,今据《千金要方·平脉·三关主对法》文改正)至于各藏府的具体功能,列述如下。

2.1五藏

2.1.1.心 心居膈上。心将进入经脉内的津液化赤生血,主一身之血脉而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藏神而主导全身,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经手少阴。

按心主血脉,《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血气流行到那里,那里组织得到营养,就产生神的活动,发挥其正常功能。神在不同的部位,发生不同的作用,我们叫它不同的名称,如在心为神,在肝为魂,在肺为魄,在脾为意,在肾为志。

附:心包 心包附有络脉,其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心包为心之屛障;又引心火下入肾中。其经为手厥阴。

2.1.2 肝 肝居右胁,气行于左。随人体动静调节血液流量(藏血),肝藏魂,性喜条达,有疏泄之用,主一身之筋而司肢体运动,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其经足厥阴。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肝属木,为阴中之少阳,主人身生发之气,旺于东方,东方在左,故其气从左上升,《素问·刺禁论篇》所谓“肝生于左”是也。惟其气从左上升,故为病亦有见于左者。如《难经·五十六难》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所载“鳖甲煎丸”之治“内有癥瘕,外有寒热”的“疟母”,其癥瘕就正在左胁下。至于肝体居右而脉行两胁以及其他功能失常而导致的病证,一般中医书均已论述,故这里从略。

2.1.3 脾 脾居于大腹,在胃的下方,其形扁长。主消磨水谷,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沿一定的道路朝一定的方向运行,藏意,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其经足太阴。

按脾属土,位居中焦,水谷在中焦消化后,化生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其输送到人体的不同部位,产生出不同的营养物质,即将其中的“精专”部分输送到肺脉,变为红色而成血;循十四经脉运行,将其中的“慓悍”部分输送到上焦化为气;将其中的另一部分输送到肾藏化为精;将其中还有的一部分通过三焦输送到皮毛肌腠关节孔窍以及脑髓之中化为津液。

2.1.4 肺 肺居胸中,行气于右。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声音,藏魄,性喜肃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主宣发而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其经手太阴。

按肺属金,为阳中之少阴,主人身收杀之气,旺于西方,西方在右,故其气从右下降,《素问·刺禁论篇》所谓“肺藏于右”是也。惟其气从右下降,故为病亦有见于右者。如《难经·五十六难》说:“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临床上,亦每见急性病咳嗽时牵引右胁疼痛者。

2.1.5 肾 肾居腰里,左右各一。主水,藏精,为生殖之本,生髓充骨通脑,其华在发,为作强之官而出伎巧,藏志,主纳气,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其经足少阴。

按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一以其精繁衍后代,一以其精营养本人藏府经络、肢体百骸。

附:命门为肾中真阳,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2.2六府

2.2.1 胆 胆附于肝,气通于心。贮存精汁,主决断,有疏泄之用。其经足少阳。(又为奇恒之府)

按胆藏精汁,故于六府内独主情志活动。《灵枢·九针论》说:“胆为怒。”胆气通于心,心藏神,胆气上扰心神则病哭笑无常,今人每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惊悸失眠,收到较好效果。

2.2.2 胃 胃居上腹部,上于贲门处接食道,下于幽门处交小肠。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经足阳明。

按《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饮食水谷入胃,通过胃脘的阳气熟腐和脾的消磨进行消化。胃阳不足,失其熟腐之用,则水谷不化而大便带完谷,治则暖中温胃以助熟腐,如用所谓“助消化”的消积导滞之山楂、麦芽等克伐人的生气则谬矣!

2.2.3 小肠 小肠居小腹内,上于幽门处接胃的下端,下于阑门处交大肠。主对胃府移下来的已经消化过的食糜作进一步消化,然后通过济泌别汁的作用,在阑门将其中清的部分(水液)滤入下焦渗进膀胱,将其中浊的部分(糟粕)送入大肠。其经手太阳。

2.2.4 大肠 大肠上于阑门处接小肠下端,下即肛门。主对小肠送下来的糟粕部分进行燥化形成粪便,然后通过传导作用将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其经手阳明。

2.2.5 膀胱 膀胱居小腹内,贮存津液,化气布津,排泄小便。其经足太阳。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贮存津液,通过少阳三焦的决渎作用,得到气化,一部分上升为气,敷布藏府空窍;一部分下出为尿,排出体外。《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正是膀胱蓄水,气化失常,无以上升为气而渴欲饮水,无以下出为尿而小便不利,故治用五苓散化气利水,气化则津布而口渴自止。

2.2.6 三焦 三焦居藏府之外,为五藏六府之外郭。根于肾系,为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司决渎,通行水道。其经手少阳。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

2.3奇恒之府

2.3.1 脑 脑居颅骨腔内,为髓之海,通于眼、耳、鼻、口,为“元神之府”,肾精所养,心神所居。

2.3.2 骨髓 髓居于骨腔,会聚于脑,为精液所化成,充养全身骨骼。

2.3.3 骨 骨分布全身,赖筋联缀,为髓之府,支架人体。

2.3.4 脉 脉分经脉和络脉两类,网布周身,联结人体内外上下,壅遏营气,令无所避,为“血之府”,运行血气周流全身,营养五藏六府、四肢百骸和五官九窍。

2.3.5 胆 胆已于上述“六府”之中论述,本处从略。

2.3.6 女子胞 女子胞居于小腹内,在膀胱之后方,为冲、任、督三脉的发源地。主通行月经,孕育胎儿。男子精室则贮精液。藏象学说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藏府的生理功能以及藏府之间、藏府和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通过经络气血的联系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机体和外界环境保持对立统一关系,是通过藏府和所属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来实现;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也主要是取决于藏府和所属组织器官的机能状态。

3 藏象的实质

中医学所说的藏府,不仅仅是指解剖学上的实质藏器,更主要的是指功能单位,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复杂反映的概括。中医学所谓藏府和精、神、气、血、津液等的机能活动,实质上就是整体的活动。因此,决不能单纯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而应把它看成是历代医学家认识和研究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理论概括。

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其产生和发展,是有着客观基础的。

3.1解剖试验解剖试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是很多的,现在择其要者抄录几段:(1)《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2)《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说:“截涉者胫而视其髓……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3)《战国策·宋策》说:“剖伛之背,锲朝涉之胫。”(4)《汉书·王莽传》说:“翟义党王孙庆捕得……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5)郭璞注《山海经·海内经》引《开筮》说:“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6)《内经》《难经》所载人体藏府的位置、形状、大小、长短、轻重、坚脆以及盛谷之多少等,正是我国古代医学对人体解剖的观察和记录。它所得的许多数据和现代解剖学知识相近。(7)还有宋代欧希范《五藏图》和杨介《存真图》以及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等,也表明我国古代进行了人体解剖的活动。

3.2长期的生活观察(1)人体穿着同一衣服,寤则不病,寐则易病。因而认识到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而“日行于阳,夜行于阴”。(2)小孩子哭泣则涕泗交流而时现咳嗽。因而认识到肺主悲,在液为涕,在变动为咳。(3)饱甚则腹部胀痛。因而认识到胃居腹里而主纳谷、熟腐。(4)饮食太甚(包括饥甚)则口流清涎。因而认识到脾主消磨水谷,在液为涎。(5)忍尿劳作则牙齿松动疼痛。因而认识到肾合膀胱,主骨,为作强之官,齿为骨之余,劳则伤肾。(6)忍尿吹“号”则尿胀消失。因而认识到膀胱藏津液,气化则出;上升为气,下出为尿。(7)天热则汗出,汗出过多则心慌。因而认识到热气通于心,心在液为汗。(8)天寒则尿多。因而认识到寒气通于肾。

3.3大量的临床实践从病理现象推论出生理功能,《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有“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之语。例如:(1)受凉感寒则病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风寒伤肺。因而推论出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变动为咳。(2)胸满,咳喘,浮肿,小便不利——肺气壅塞,水液以从其合。因而推论出肺居胸中,外合皮毛,其气清肃下行,通调水道。(3)鼻孔时时衄血,心慌,心烦,面色白——血不养心。因而推论出心主血,藏神,其华在面。(4)腹时膨满,肠鸣,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脾虚湿困。因而推论出脾居腹里,主四肢,能消磨水谷, 运化津液而性恶湿。(5)头

昏,腿瘦,腰痛,滑精,头发枯槁脱落——肾不藏精,精亏无以生髓荣发。因而推论出肾居腰里,藏精,生髓充骨,脑为髓之府,其华在发。(6)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发热恶寒——水热互结,津不化气。因而推论出膀胱居小腹,主藏津液,外应腠理毫毛。

总之,藏象学说是古人从长期生活、临床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粗浅的认识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比拟、推演而概括出来的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的理论总结。深入开展藏象学说的研究,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促进中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贯彻“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医疗实践中,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学的藏象学说给以认真的切实的研究,探讨出它的实质,把它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上来。

猜你喜欢

水谷学说中医学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
旷云学说普通话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