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山水画中的禅学境界

2018-01-18石晓武

景德镇陶瓷 2018年6期
关键词:禅境山水画画作

/石晓武

山水画中的“禅画”在中国绘画艺术表现之中显得尤其独特。陶瓷绘画是与中国画分不开的姊妹艺术,陶瓷山水画受禅画思想极深,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禅境风骨。因此绘画更有了“意境空阔,清脱纯净”的显著特点。为什么在禅画中有“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之品味。这正是在某种程度上,创作者的信念基于儒、染于禅、而归于道了,因此许多画家灌输禅画思想,以致近代陶瓷文人绘画的涌现,他们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了陶瓷绘画艺术的顶峰。

一、禅学属性

梵语(d h y a n a)是禅那的简称,其意为“静虑”。以思想生起变化,发动意念起作用;也就是运用思想、发挥智慧的一种外静内动的行为。“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以心传心。禅没有是与不是、高与低、好与坏。禅的体验,非知识、非理论,是超越知识思维、超越历史事实,而注重实证的。

禅画属禅学范畴之一,较之其它学科而言,禅学仍属“阳春”门径,其分支禅画在众多画家中,当下只有极少数能追墨古人得高趣,但就简远禅境而言,大多数至今还尚未悟禅画真谛。窃以为,禅画创作者必须要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独特的学术观点、不随时趣的独立思想和扫尽俗肠的禅境心态。唯有如此,才能将禅画推向高峰。愚还孔见,禅画的简、空、虚、无,相对不能以具象对立来评判,禅画当然有哲学、有美学、更有儒释道兼容的思想体现。空禅永远没有东西,就像简单表象的禅意不等于禅画一样。当下,我们所赏评的本土禅画必须要体现儒墨兼宗,道禅皆有的综禅境界。须知,对禅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涉及佛教题材就可成为禅画,这是片识。中西绘画艺术中的多种形式均可表现佛教题材,且其题材诸画家也广为涉猎,但如将此上升到禅画境界,就难免过于牵强。因此,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这是审美属性的前题认识。

二、画中有禅

宗白华先生说过:“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底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禅宗属于宗教,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禅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心灵哲学,其“如梦如幻”的人生观,足以解脱人们灵与肉的苦恼困境,而参禅入定的内心体验,可以进入艺术创造所需的心醉神迷的境界。因此说禅画的创作过程,从心理上说应是修禅的过程,通过修禅之后再结合自身艺术的修养发挥,把人性融到自然的运行之中,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一种忘却的过程,摒除贪欲妄想的清明澄澈的觉知,本然的生活就是禅,无论是坐卧行走,还是吃饭穿衣,于是便有了“禅茶一味”。当一心品味清茗,陶醉在清香沁心的境界中的时候,凡尘也便是禅境了。 创作山水画又何尝不是如此?

“山水”一词,它迥异于西方的“风景”,“ 风景”是山川、河流、树木、屋舍等物象在画面上客观科学的再现,而“山水”不仅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更是中国人一种情思、一种观念的表达,再现画家的内心所思。山水画,作为纯以水墨点染的画种,是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代表着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精神,蕴含中国文人的气质,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山水画从孕育、发展到成熟,历经了漫长的过程。在其演变进程中,包含着艺术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哲学的滋养、天才的创造、时代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变革以及修心养性的禅学修养等。所谓画中有禅,它不仅仅是山水画所浸润的理念,山水画所体现的形式,而是画作含蓄的一切都与“禅”密不可分。

仔细欣赏珠山八友汪野亭先生的一幅陶瓷山水画作,从中就可领略到文人画中“禅”的韵味,该画作中的中、近景山石谿树丛,多以渴笔秃毫勾画,兼施披麻、解索等皴法,以水墨、浅绛等进行层层渲染,墨色点有致、变化多端,“粗头乱服”,别具一格。正如其诗所云:“凭谁稿得溪山志,却是江南白石翁。”诗与画的完美结合,由衷地展现出一种幽寂繁茂的画意氛围。该作写意墨色作远山峰峦,舟船以及奔向庙宇的出家人以逸笔勾画,淡墨皴染山水溪流,尽显山重水复、深邃缅邈之境,整幅画作纵横恣肆,淋漓尽致。尤其是奇特的弧形山峰构图,尽显“禅”画之味,笔下的山峦层次丰富,因此也变得率真爽朗起来,颇具雄奇变幻的生机与气势。从中亦可窥见陶瓷的“墨分五色”等表现技法,以及心境恬淡、笔趣高雅的格调意境。图景构置“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但却隐现出一种宏阔的画中有禅的境界。

三、禅中有画

所谓“禅”,既指通过静坐默想领会、感悟佛理的一种修炼方式,又泛指有关佛教的事物。自从天竺(位于今印度一带)高僧达摩布教东土以来,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禅宗在华夏大地上有了较大发展,随后还相继出现了禅诗、禅画等文艺形式。

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这话我认为千真万确。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这也就是说,当画者的心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有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因此画者心中更有了“禅”心,创作中的一切思维都会因此而自然和谐的发生。拥有这样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的“禅”思。

画者有了“禅”思,创作的画面必然“禅中有画”了,还是拿汪野亭的这幅画来讲吧,他是借画谈禅,引人入胜,似在写景又超乎于象外;同时又将画理与禅机相融合,以禅写画,超凡脱俗,倾心描绘清净深博的释门世界。画作林木葱茂,飞瀑流云,好似融入了梵境禅音,由衷地凸现了江南一带的大千气象和深厚之态。这不正是画家胸壑中先有了“禅”思,借此来展现理想意象中的愿望吗?观者俯瞰如此禅境,怎能不心驰神往?

中国画一代宗师八大山人是著名的“禅”画大师,他许多作品就敢于大胆地以禅在先,毫不客气地用禅境笔墨之写意手法将禅画推向极至。他的禅画作品《仿董巨山水》,画面水墨疏淡,运笔简练,淡墨干笔,勾皴擦染,浓淡干湿,变化微妙;虚实刚柔,配合得体,格调荒疏中又略见生机,笔意坯胎大痴而苍浑古劲,别出机杼以禅悟画,禅画合一。正是山人萧条淡泊、孤傲落寞的内心境界的写照。

四、禅者论禅,诗者论诗

在传统的陶瓷绘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艺术特色,也是绘画者必修的课题,尤其是近代陶瓷文人画的辈出,诗与画的结合更显完美,他们在绘画创作时往往诗性大发,金典之言给画作增添了无穷的品味。然而禅画与诗歌又是什么关系呢?有句诗歌准确地论述了禅和诗之间微妙的必然的联系。“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诗观照的是此岸世界,禅瞭望的是彼岸世界。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质上有其相通之处,若能巧妙调度,二者可相得益彰。以此,禅家固常以诗喻禅,诗人也常以禅入诗,因此诗与画开启了禅画这座宝殿的大门。有句话形容的很确切:禅是一片遥远的沙漠,那么诗歌是通向这片沙漠的甘泉。

禅者论禅,诗者论诗。心向禅者,作为一种内心的追求和积淀,在为诗之时,便难免有所传达和流露。这是一种自然的涌现。因此,所谓“禅诗”,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在一种非宗教的,反对任何权威和偶像崇拜的前提下,求得心灵最大放松和自由的一种艺术和人生的境界追求。

禅者面对万籁寂静的虚空,思索如何引人入圣,促使有限的人生活活泼泼地步入生生不息的永恒大道,提升到无限的时空世界,体验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禅者借用笔墨,写出心灵的声息,在有限的人生岁月中,一口吸尽西江水,拓开思想领域,创造禅画世界。

猜你喜欢

禅境山水画画作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学生画作欣赏
读《廓如明圣应相让,心寄空澄天地宽》悟禅学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禅境与诗境的合一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