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18-01-17农卫霞龙珍珠玛王燕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33期

农卫霞 龙珍珠玛 王燕

【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部分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随访研究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015年间病理诊断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初诊病例资料98例,对性别、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的有无、ALC水平、LDH水平以及IPI各组别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的有无、LDH水平以及IPI指数与DLBCL患者预后可能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指数与B症状的有无可能是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DLBCL患者预后可能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的有无、LDH水平以及IPI具有相关性。IPI、B症状以及临床分期可能可以作为临床早期判断DLBCL预后经济实用可靠性较强的独立指标,可为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的建议。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生存分析;IPI;B症状

【中图分类号】R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1],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约占NHL的31%,在亚洲国家占NHL的发病率大于40%[2],在中国的发病率约占NHL的50.7%,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之一。由于其高度异质性与侵袭性,仍有30%~50%的患者在治疗后复发甚至死亡[1],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是要在确诊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预后评估的前提下才能施行。因此识别这一部分未治愈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并从中选择准确可靠能够指导临床治疗的预

后相关因素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DLBCL研究的热点。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随访研究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015年间的DLBCL患者初诊病例资料对本组98例病例资料的临床特征进行描述,并对本组资料进行性别等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检测结果(ALC、LDH情况)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在为这些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提供佐证的同时也为DLBCL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完善提出个体化治疗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并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的初诊病例资料。病例资料收集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初诊时年龄、初次确诊时间、初诊时累及部位个数、B症状的有无、实验室检查结果(ALC、LDH)、PS评分(评分标准见表1-2)、IPI评分(评分标准见表1-3)、临床分期、发生事件日期(即死亡日期)。

1.2 方法

1.2.1 病例分组

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资料进行编号,所有数据均按变量赋值表进行分组并汇总。各组界值均取自多部文献报道。见表1。

1.2.3 随访

所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6年5月10日。随访方式为电话或住院随访。起始事件为“确诊DLBCL”,终点事件为“死于DLBCL”,总生存时间定义为从确诊日期到患者死亡日期的时间,单位为“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中位生存期以及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时点生存率的比较采用正态近似法。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特征

本组资料共随访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015年病理诊断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初诊病例98例,其中失访2(2.0%)例,存活49(50.0%)例,死亡47例(48.0%)。2例失访均为中途失访且失访比例较小均纳入生存分析数据库。9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约1.8:1,

年龄15~93岁,平均年龄69岁,各组分布情况,见表2。

2.2 生存分析

2.2.1 总体生存情况

至随访截止日期,本组资料生存时间最短2.0个月,最长86.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1.3个月。98例患者总体3年生存率为56.1%,5年生存率为46.8%。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生存率在逐渐下降,生存曲线高且下降较平缓提示本组患者有较长生存期。

2.2.2 各组别生存情况

本组资料针对性别、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的有无、ALC水平、LDH水平以及IPI指数进行分组,全组患者依据分组的生存情况,见表2。

3 讨 论

DLBCL的病因尚未明确,而其高度异质性也使得患者在临床特征、ALC水平、LDH水平、IPI指数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进而治疗效果和预后也存在一定差异。本组资料总体的3年生存率为56.1%,5年生存率为46.8%,相较于傅志英等[1]学者对525例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得出的58.9%的3年生存率以及52.3%的5年生存率较低,发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本组患者在治疗方面由于经济等原因大多数未能完全按照疗程或者选择较前沿的诊治技术所

导致,也有可能与本组资料其他临床特征的影响存在关联。

本组资料发病年龄范围为15~93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9岁,与西方国家相近但较国内中位发病年龄偏高[2],考虑与近年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大存在关联。多项研究表明年龄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本组资料也显示年龄≤60岁患者3年、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提示年龄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虑到老年患者一方面大多伴有某些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等基础性疾病使得老年患者本身肿瘤负荷较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老年患者随着機体功能的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化疗、放疗后容易引起骨髓抑制耐受性差,当治疗强度大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明显增加,降低

了疗效,从而影响了预后,最终导致死亡率较其他人群高。

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33(33.7%)例,Ⅲ~Ⅳ期患者65(67.3%)例,与文献报道的患者分布情况接近,而对于两组别的单因素分析中,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生存率高于Ⅲ~Ⅳ期的患者,两组别3年生存率以及5年生存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4]。

本组资料有B症状的患者42(53.1%)例,无B症状的患者56(46.9%)例,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无B症状的患者生存率高于有B症状的患者,两组别3年生存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5年生存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多因素分析中B症状的有无(RR的估计值为2.104,95%CI为1.069~4.141,P<0.05)可能可以作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是DLBCL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有B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是无B症状患者的2.104倍,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

进而为B症状可能可以作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提供了佐证。

IPI评分是包含了年龄、累及部位个数、临床分期、PS体能状态评分以及LDH水平五个临床指标的预后判断工具,最早应用于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判断,而国外有研究表明它也同样适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判断。本组研究结果表明,IPI评分高的组整体生存率及3年、5年生存率均高于IPI评分低的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多因素分析中显示IPI指数(RR的估计值为5.815,95%CI为2.454~13.781,P<0.001)可能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是DLBCL患者死亡危险因素,IPI≥3分的患者死亡风险是IPI≤2分患者的5.815倍。提示IPI指数可能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在未找到更加有效且适用于中国人的、简

易的预后判断工具的情况下,IPI指数在中国依旧可以应用。

外周血细胞的检测经济可行,临床应用范围广,较易获得,而ALC来自于外周血检测。淋巴细胞是抗肿瘤重要细胞,其含量变化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况,淋巴细胞减少可以看作是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不全的信号故而ALC可以提示机体的免疫状态。DLBCL的病因中与免疫缺陷相关是被肯定的,相较于健康人群,有免疫缺陷的人群淋巴瘤的发病率明显较高。虽然本组研究ALC未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ALC对于DLBCL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本组研究结果中ALC组别3年生存率比较,在α=0.1情况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87、0.088)。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

本次研究局限性在于病例资料有限,研究时间有限,对这种恶性慢性疾病随访年限较短,样本量较少,导致部分结果不显著甚至无统计学意义,另一方面,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质量不如前瞻性研究好,希望

可以有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以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傅志英,朱 军,宋玉琴,等.52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405-411.

[2] 徐 妍,徐 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3(11):196-201.

[3] 陈 燕,崔自强,王 华,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83例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8):844-849.

[4] Song MK,Chung JS,Seol YM,et al. Influence of low absolutely mphocyte count of patients with nongerminal center type 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 with R-CHOP therapy[J].AnnOncol,2010,21(1):140-144.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