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观察

2018-01-17刘钟张源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33期
关键词:效果

刘钟 张源林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胸腰段疼痛的评分、Cobb角、伤椎高度及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伤椎高度、Cobb角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腰段疼痛评定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1

脊柱胸腰段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往往造成脊柱不稳定,且导致脊髓神经受到压迫,极易引发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脊柱胸腰段骨折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前路、后路、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等较为常用[2]。本文选取5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作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X线、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脊柱胸腰段骨折。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2.92±3.51)岁,高处坠落16例,交通事故伤7例,砸伤3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2.16±3.37)岁,高处坠落15例,交通事故伤7例,砸伤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全麻,胸腹部保持悬空状态,俯卧,由伤椎中心作后正中入路,确保伤椎及邻近椎体充分显现,通过椎弓根螺钉进行探测,放置螺钉,将伤椎实施撑开复位内固定,清理突入椎管碎骨块,实施彻底减压,将髂骨块植入后实施修整,且予以加压固定,完成手术。

对照组实施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全身麻醉,仰卧位,自左侧入路完成内固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伤椎高度、Cobb角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腰段疼痛评定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脊椎胸腰段骨折比较复杂,通常实施手术治疗,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3]。但前路手术比较复杂,需术者具备较高操作技术,且手术容易失败[4]。经样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伤椎恢复情况更为理想,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总之,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手术操作风险,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预防并发症,临床推广使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邹逢文,吴小华,张宪彧,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J].当代医学,2016,22(27):73-73,74.

[2] 洪全明,杨可佳,沈 飞,等.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比较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12):708-712.

[3] 张建军,肖 东,李金光,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9):1135-1136.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保湿喷雾大测评!效果最惊艳的才20块!
笑吧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创造逼真的长曝光虚化效果
四种去色效果超越传统黑白照
抓住“瞬间性”效果
期末怎样复习效果好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