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2018-01-17黄丹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33期
关键词:差异

黄丹

【摘要】目的 就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进行统计与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6月于我院生产的剖宫产产妇212例(对照组)与顺产产妇434例(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Hb与红细胞比容(HCT)计算校正出血量,比较各组估计出血量与校正出血量的差异,并比较两组产妇校正出血量的差异以及出血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校正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估计出血量明显少于校正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妇估计出血量与校正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本次研究显示,对于产后出血低危产妇,顺产分娩出血量明显多于剖宫产分娩,且顺产分娩出血量估计严重不足。

【关键词】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差异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1

据临床研究资料显[1],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在分娩胎儿后24 h内,顺产分娩产妇失血量>500 mL,剖宫产产妇失血量>1000 mL,则为严重的分娩并发症。有关数据显示,分娩并发症是当前我国产妇分娩过程中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就我院616例产妇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现资料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月~6月于我院生产的剖宫产产妇212例(对照组)与顺产产妇434例(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59±2.03)岁,平均孕周(39±0.74)周,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3359±258.23)g;观察组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7.40±1.85)岁,孕周(39±0.82)周,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3325±218.23)g。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以及分娩前后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产妇出血量计算:在计算过程中主要使用容积法以及称重法估计。产妇在分娩24 h后,医护人员给予其产妇血常规复查。在两次检测血常规之间未进行输血治疗,通过Hb以及HCT计算校正出血量。另外,分别比较两组产妇基本情况以及估计出血量与校正出血量之间的差异,并对影响校正出血量的可能高危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分别对两组产妇出血量与校正出血量的差异,以及比较两组产妇校正出血量的差异、出血相关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據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产妇估计出血量及校正出血量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校正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估计出血量明显少于校正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妇估计出血量与校正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剖宫产产妇校正出血量明显少于顺产产妇,差异显著(P<0.05),但是,在当前的临床医学中,剖宫产仍然存在许多其他母儿并发症。因此,为有效控制剖宫产率,应当进一步加强顺产分娩助产培训,并在第三产程时,及时缝合伤口,准确估计出血量,及时发现和积极处理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 陈 磊,杨明芳,刘丛丛,等.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估计的差异[J].北京医学,2017,(3):249-252.

[2] 叶建红,陈雪红,包丽丽,等.剖宫产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3):346-348.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差异
“再见”和bye-bye等表达的意义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观念差异下的境外NGO立法效应
构式“A+NP1+NP2”与“A+NP1+(都)是+NP2”的关联和差异
论言语行为的得体性与礼貌的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