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传统村落沩山村调研思考

2018-01-17曹倩云符栋黄程前彭淼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22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湖南省

曹倩云 符栋 黄程前 彭淼

摘 要:该文以湖南沩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沩山村的起源发展与历史变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分析传统村落沩山村存在问题及成因,在充分了解村落的前提下,挖掘传统村落资源,把握传统村落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保护与发展对策,以期为传承沩山村的历史文脉,以及对湖南地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沩山村;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2-0014-03

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treas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ety,people ignore the attention to these precious resources while pursuing the progress of modern society. For quite a long time,we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village culture,and many precious village cul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los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heat of rural tourism keeps rising,and these hidden treasures are gradually known to the world. Taking Hunan province,Weishan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origin of Weishan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change,natural resources,human resources,analysi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Weishan villag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on the premise of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mining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to grasp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inherit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Weishan village,at the same time,it is hoped tha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 region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Weishanvillage;Hunan Province

1 村落概况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村落。沩山村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沩山镇北部,坐落于四面山岭的盆地中央,是一个因古洞天而兴起,因瓷业而繁荣的古村落。明代罗汝芳有诗称赞这里“四山青翠俨城郭,曲水潺湲奏管弦。华阁夜深悬海月,竹房秋静绕村烟”(《小沩山寺诗》)。

沩山村地形为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海拔180~390m,盛产瓷泥矿,且品质上乘。农田较平整,土壤略偏酸性,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早晚多雾,空气优良;光照充沛,雨水充足,无霜期长。

沩山村南为醴陵城市饮用水源地沩山水库,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盘龙溪横贯村落,四季长流,水质清澈,无污染,最终汇入沩山水库。村内山岭密布,群峰竞秀,山上树林茂密,森林覆盖率约87.8%。其树木以松、杉为主,辅以樟、桂、油茶、板栗与各种灌木。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常见的有野猪、野鸡、野兔、果子狸、麂子等。

沩山村规划面积2030hm2,其中耕地面积75hm2、山林面积1779.8hm2,水域112hm2,村庄建设用地63.2hm2。村内大部分为耕地和林地,归集体所有。村民建房多集中在道路两侧,或按自然地形散布,保留了历史原貌。90%以上建筑为保存良好的传统夯土建筑,且文物古迹众多。

沩山村从宋代到民国,一直是醴陵的瓷业中心。兴旺时,沩山有瓷厂百余家,成为当时的醴陵瓷业生产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美称,对推动醴陵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过很大贡献。现保存有自宋代以来的窑址60座,与窑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古道、生活设施,古塔庙宇等其他文物古迹49处,在沩山村境内,无论是在陆上还是水下,各种碗、碟、壶、酒盏、坛、钵等古瓷器的碎片俯拾即是,各个时期的窯具随处可见,各种瓷片到处堆积。古窑、古民居、古村落形成罕见的自然风貌。

2 村落发展变迁

2.1 村落迁徙历史 沩山村,相传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师修炼之仙居。据唐代《上清天地宫府图经》记载:沩山古洞天是全国36小洞天中第13洞天之一,名“好生玄上天”。故史料有记载者,自唐代起,因沩山此处山灵毓秀,人杰地灵,故而入册为全国36小洞天之一,而唐代起,一心向道者为修道而聚集于此,是为沩山村落前身。村落小成规模则从清雍正七年(1729年)伊始,从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发现瓷泥、松木和水源,继而在沩山发展制瓷业,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村寨,至今已有近600年。

2.2 村落建村历史过程 沩山从宋元时期开始建村,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从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发现瓷泥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村寨,至今已有近600年。宋元时期,沩山窑的瓷器烧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沩山开始建村。明代至清初,沩山磁业继续发展,村落自然扩大;清代,广东等外地人进入沩山,创设瓷厂,沩山瓷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沩山村落迅速扩大,有“小南京”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沩山瓷业因地理和交通方面的原因开始衰落。大批窑业工人走出沩山,进入醴陵城区其它瓷厂,沩山村至此开始衰落;20世纪80年代初,醴陵沩山窑完全停止烧制,沩山村民开始走出沩山去外地务工,村内常驻人口减少,经济逐渐衰败。

2.3 村落建制变迁 沩山从宋元时期开始建村,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从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发现瓷泥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村寨,至今已有近600年。2015年,沩山村与东堡乡两村合并,称沩山村,隶属株洲市醴陵市沩山镇。

3 历史环境要素

3.1 古窑址 沩山村古窑址数量共40处,分布范围大,数量众多。典型代表为宋元时期的钟鼓塘窑址、明清时期的大德生窑址、以及明国至现代时期的月形湾窑址。从目前的保存状况来看,大部分窑址由于停止生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掩埋于山体或丛林之中,而且大部分土基已倒塌,只剩下部分遗迹,亟待保护、整治与修复。

3.2 瓷泥矿井 沩山村瓷泥矿井数量共5处,典型代表为月形湾瓷泥矿井。月形湾瓷泥矿井是保存最好的一个,其他大部分矿井由于周边瓷窑停止生产,且交通不便,多已被丛林所掩盖,基本无使用价值。

3.3 瓷片堆积处 沩山村瓷片堆积处共25处,主要分布于各大窑址周围。瓷片都是一些破碎的残垣瓷器,零碎且多,随意散落。

3.4 古庙、古塔 沩山村古庙、古塔各1处。樊公庙现已被毁,基本上只留下残存的遗迹。古塔为惜字塔,位于月形湾窑址东侧,始建于清,是由塔基、塔台、塔身和塔刹组成的阁楼式古塔,平面呈六方形,层高5m,窑砖和青石筑基,青石砌塔身,共5层,塔内通空,高度层层递减且每层单独开窗,保存较完整

3.5 古桥、古道、古石碑 沩山村古桥9座、古道2处、古石碑3块。古桥保存完好,均为单跨青石平板梁桥。古道由麻石铺成,由于长年运输制瓷原料和瓷器,路面上留有深深浅浅的独轮车痕,保存较完整。古石碑现存放于古洞天寺庙之中,主要为樊公庙内残留的石刻碑文

3.6 古民居 古民居以土坯房为主,建筑年代从清代中期到民国年间。古民宅以石块、窑砖筑基,夯土墙,墙体厚约0.3m。一般为三开间布局,中为堂屋,中堂两侧为厢房与卧室。多为一层建筑,土夯地面,青瓦木檐,青瓦盖顶,有木簪嵌于门额。大部分古民居保存较好。

4 传统建筑

沩山村整个村庄坐落于四面山岭的盆地中央,中间有潺潺溪流穿过,建筑背山面水、错落有致、自由分布在狭长的盆地间。建筑一般依高地而建,门前屋后植树以形成风水林,脚下是农田,附近有水塘、水井等水源。

沩山的传统建筑以土坯房为主,主要分布在沩山古洞天、麻家湾、谢家湾及月形湾。建筑年代从清朝中期到民国年间,保存状况一般。民房主要以窑砖筑基,土筑墙砌身,墙体厚约32cm。土夯地面,青瓦木檐,有木簪嵌于门额。多为三开间,中为堂屋,堂屋后墙多供有神龛,中堂后为厨房,中堂两侧辟为厢房与卧室,茅屋另建。多为一层建筑,两层楼前设有晒台。部份民居保留有檐彩,画艺极高。沩山民居保存着典型的江南农乡古韵,风格简朴典雅,冬暖夏凉,不失为沩山一处动人的风景。

5 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

5.1 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 因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有限,之前以沩山村为核心的陶瓷业逐渐转入了醴陵城区,大批的窑厂工人走出沩山,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沩山醴陵窑完全停止了生产,几乎所有窑厂都被废弃,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当地的居民也锐减至100余人。年轻一代的逐渐离开,村落“空心化”现象凸显,造成了本地劳动力不足、留守老人和儿童照顾欠缺、土地抛荒以及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整体性、延续性破坏等问题。

5.2 传统建筑以及历史环境要素亟待保护、整治与修复 沩山村拥有着大量传统古建筑,这些建筑的年代都为清代到民国年间,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但由于这些建筑大多没人居住,没人管理,缺乏相应的保护标准与有效措施,村域内的传统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传统建筑保护迫在眉睫;并且,一些被保留下来的古窑址、古庙、古塔、古桥等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力度不足,不能更好的体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5.3 村落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 沩山村村落位于四面环山的盆地中央,远离市区,不便的交通隔绝了沩山村的发展,昔日繁华的古窑村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辖47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382人。村内基础设施落后,据当地村民反映,晚上出行没有路灯是他们最苦恼也是最忧心忡忡的问题,没有路灯的道路晚上经常发生事故,于是村民晚上都不敢出门。另外,村内多为生产生活用地,现代生活所需的娱乐,休憩用地不足。

6 保护与发展对策

6.1 保护山水空间格局 踏入沩山,青山葱郁,阡陌纵横,盘龙溪贯穿全村,青石板桥伫立之上,清澈见底的溪水,传统土坯建筑炊烟袅袅,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这便是最好的山水格局。对于空间格局的保护,首先在规划布局时,应尽量保持村落现有街巷的骨骼肌理,对其尺度、宽度进行调整;其次,在规划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硬化原有街道,为保证传统街巷的原有风貌,将水泥路面和土路改造成为石板路面;最后,新增加垃圾箱、消防标识牌等小品于街巷两旁,其风格应与传统风貌相呼应。

6.2 保护传统建筑 在充分考虑村落现状的基础上,尊重历史,合理规划,对沩山村的传统建筑提出明确的分级保护和改造措施。针对村落传统建筑,首先应进行详细的调研排查,根据其建造年代、质量、破损情况等,分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及拆除重建5类进行整理划分。村内的历史建筑和建议成为历史建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进行修缮保护;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外部环境保证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也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改造设计,配备厨卫,以适应现代居住生活方式;对破损严重,影响整体风貌的建筑,采取拆除重建的措施,新建的建筑应与整体村落风貌相符合。

6.3 保护历史环境要素 对传统村落的历史环境要素进行定期排查与整修,明确历史环境要素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对于文化价值大的环境要素,应列入保护文物。例如,2013年,醴陵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与窑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故道、挖掘出的制瓷设施也应尽快制定相关保护制度,让后人对“千年古窑村”有迹可循。对樊公庙、惜字塔进行保护修缮,配置植物,设置开放空间,供游人村民参观拜祭。

6.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传统村落发展缓慢和滞后,很大程度在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因此,今后要加快沩山村发展步伐,仍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入手,因地制宜,有重点地进行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硬件建设,切实改善当地居民的,从而增强当地居民的发展后劲。

6.5 打造新产业、新业态 沩山村,这个曾经因瓷业而繁荣的千年古瓷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要结合沩山村实际,立足长远,坚持传统村落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沩山村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當地休闲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遗址保护和文物修复工程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合理适度利用文物资源,积极发展文物旅游和文博创意产品开发,扩大沩山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发展群众致富项目,带动群众增收。其次,沩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7.8%,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其树木种类繁多,野生动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这些条件的带动下,可发展沩山特色产业,打造“沩山土特产”,促进沩山休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涵文.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法初探——以湖南凤凰塘头村芭蕉冲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4(3).

[2]黄力为.生态文明视角下湖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46-7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湖南省
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湖南省永顺县老年大学校歌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湖南省志·军事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