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

2018-01-17陈江

江西教育B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案教研集体

陈江

开学后,笔者参加了很多次的学校常规督查活动,发现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通常这些学校都有集体备课的制度、方案、过程材料和备课成果,其中不少学校让教师用集体备课的成果(学校共案)代替个体教案实施教学。欣喜于学校对教研工作的热情之余,又觉得心情非常沉重,这样的备课成果能够替代教师个体备课吗?虽然,大多数教师进行了个体的复备,在教案上做了相应的修改,但我仍然是忧心忡忡,我觉得这样整齐划一地忽略教师层次和泯灭个性的做法,一定是会出问题的,而且长此以往会出大问题,最后可能是学校教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心力,结果却收效甚微或做无用功。

我认为主要问题是学校在认识层面错误地认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而正是这样的偏差导致起始阶段的差之毫厘到最终结果的谬之千里。下面,作为教研员,想就此谈谈对集体备课的一点认识: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缘起主要是学校想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教师在备课方面存在的“少、费、慢、差”的问题,目的是汇聚众力集中解决备课中教材研读,目标确立,问题设置,训练检测等一系列问题,并且通过备课活动形成一份优质、合理的教案,帮助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理想状态下的集体备课优点是:集众智、汇众力,对教材的解读全面、细致,对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现实情况下的集体备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敷衍了事、等待依赖、偷工减料、互相扯皮。

集体备课的优缺点我们暂时放开不谈,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通常,学校和教师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最终目的就是达成那份大家认同的高质量的教学共案。如果这样认为,那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这一公式就是成立的,也就是说集体备课就是集体在一起备课,形成备课成果,教师运用备课成果。但真的那么简单吗?姑且不论,集体备课真的就能形成一份优质的、普适性的教案,即便有这样一份教案,每一层级的老师都能运用吗?(老教师好用吗?新教师也能用好吗?)教师真的就能“拿來主义”,为我所用并且用对用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一定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案,无论它有多么优质。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这个基本原则必须明确。集体备课的真正指向不是显性的备课结果,而应该指向过程,是在集体研讨过程中所形成的隐性的方法、策略,以及最为重要的目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为,所有的教师专业化成长都不是禁锢和限制教师,而是相信、解放、帮助和成就教师。

集体备课=集体+成长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性质是教研活动,而教研活动目的就是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与能力,核心是帮助教师完成基于教学的专业化成长。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集体备课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在研讨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更到位,对目标的确立更精准,对问题的设置更有效,对教学的组织更合理……这才是集体备课的真正价值取向。

并且,这种成长并不是单兵作战的个体经验式的成长,而是团队合作下的集体反思式的成长。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形成最后的共案,而是基于备课系统的紧贴课堂教学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共案仅是附属产品,过分强化其功用,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只有厘清了这些,集体备课才能真正成为校本教研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拳头产品,集体备课理应成就教师抱团成长、砥砺共进的良好氛围,成为大批教师能够快速成长的专业孵化器。

那么,集体备课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怎样的集体备课才是高质有效的呢?

一、要有明确的主题意识

学校在开展集体备课时,要考虑清楚备课的主题是什么?这个主题首先应该是阶段性的大主题,宜先从大处着眼,实处着手。即当前,学校备课组在实施教学、开展备课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比如:学校教师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教材的知识体系不清,对课标要求认识模糊,那么,此时的集体备课主题不妨定得慢一些,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来一个“研课标,说教材”,把课标先读透,把教材先梳理一下,对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有一个通透的了解。但如果仅仅只是教师在分解目标时的主问题设置不够精准到位,那我们又可以将集体备课的目标定小一点,定为如何关注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坚持一个大主题,同时,又能化整为零,将大主题分解成若干小主题,每一次集体备课着重解决一个小主题,最终完成一个大主题,这是非常不错的教研思路。

另外,集体备课的最佳流程是先整体后局部,先从学段、本册书、单元入手宏观把控,再进入课文、课堂的微观层面具体操作。

总之,一定不要急,一定不要求全,定位一定是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某一方面的专业成长,有重点、有梯度地解决问题,扎实训练,达成素养和能力。

二、要有思维强度和高度,不指望轻松

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给教师减负的一种手段,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集体备课不是要让教师轻松,只是让他们摆脱思维和认识在机械重复的低层面运作,减该减的必减的负,轻松于基本环节,从而帮助教师将研讨的重点放在有价值、有高度、有挑战性的教育教学专业问题上来,这一过程要有思维的难度,目的是让教师做更高层次的思考,进行更高强度的脑力训练。

因为,没有难度、高度和效度的活动会被教师们所鄙视,没有人真正愿意去参加一项肤浅的、低效的活动,教师必须通过全面深度地参与、碰撞、交流、思考,当他们的行动和努力有意义有成果,自身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时,他们才会从内心接受它,认可它,乐意去投入参与。这项活动也才有长久地开展下去的意义和价值,学校的投入和坚持才能起真正的效益。

笔者认为,集体备课哪怕让教师产生一丝的企图“偷懒”和“等靠要”的思想都将是失败的。

三、要固化,更要有变化

集体备课是有重点、有梯度地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策略和方法的一条重要途径,专业化是方向,效果是动力保障。但是否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就应该采用一种“放羊式”的粗放式管理呢?或者,因为难预设,我们就不预设,“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如果这样就又滑入了另一个误区,由强力的“一竿子插到底”的整齐划一,到松散“百花齐放”的放任自流,这两种情况都要不得。

集体备课是一项规范化、技术程度很高的教研活动,每一步都有讲究,每一项都有规范。不可等闲视之,以为随便组织一群老师备备课,顺便搞搞教研活动就是集体备课。就如,前面所述必须定主题,其实还要“定期、定人、定地点、定规范、定主持”,我们需要固化集体备课的一些基本要求,需要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不要以为集体备课只要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们就会趋之若鹜,教师的专业成长永远都需要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动力双管齐下,因为,每个人都有惰性,而成长从来都是痛苦的。集体备课应该有仪式感,规范、固定,有要求、有评价的集体备课才是它成熟有效的重要标尺。

当然,固化不是要一成不变,固化不是僵化,集体备课一定要有变化,这种变化有很多方面,这里重点谈两种:一是基准要变,也就是集体备课的基准线要不断地调整和变化,集体备课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研提升和拔高集体研讨的起点,确保其始终在高位运行,而非“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低位操作。二是方法要变,要确保集体备课不断有常新常变的方法的跟进,“一招鲜吃遍天”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将课例研究、微课、赛课、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教学教研的先进方法融入集体备课。如果没有源头活水的注入,集体备课就会暮气沉沉,让人生厌。集体备课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开放的态势,变化的格局,封闭的教科研活动会将教师教学带上歧途,我们要走的唯一路径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把稳舵,明确“集体备课=集体+成长”这一恒定方向,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为教师发展提供路径,搭建平台,尊重教师个体,真正发挥集体的力量,就一定会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会迎来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内涵发展的好时代。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教案教研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警犬集体过生日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半张纸》教案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