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推手》为例解读中美家庭价值观

2018-01-17陆溪核贾晓云

戏剧之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跨文化交际

陆溪核 贾晓云

[摘要]电影《推手》是一个反映跨文化交际的典型范例,体现了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通过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念异同,揭示了中美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本文着重从电影《推手》中所展现的家庭价值观入手,分析了差异背后的诱因以及其发展趋势,并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了一些简要探讨,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两国不同的价值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助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价值观;家庭理念

由李安导演的影片《推手》,讲述了发生在美国移民家庭中的一系列故事。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反复深入挖掘,最终彰显了通过互相调和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的中心思想。

推手,是一种双人太极拳的对练动作。练习者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试图让对方失去平衡。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双方不断进行调整,以达到一种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微妙状态。

恰如其名,电影《推手》讲述的也是一个有关冲突与和谐的故事。男主角朱晓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取得电脑博士学位后便在美国定居。随后,晓生将父亲朱老先生接到美国颐养天年。然而,事与愿违。晓生的洋媳妇玛莎对此无法认同,并拒绝交流。身为太极大师的朱老先生在美国社会中也显得格格不入,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中美文化與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双方从最初的冷战对抗,到矛盾爆发,再到最终妥协让步、互相理解,是不同文化交融过程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对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添砖加瓦。

一、中美家庭价值观对比

(一)家庭理念的差异。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现代社会学家将传统家庭分为三类:核心家庭(由夫妻两人及未婚子女构成)、主干家庭(由包括祖父母、父母和未婚子女在内的直系亲属构成)以及联合家庭(由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以及其他一些旁系亲属构成)。中国有句古话叫“养儿防老”。老人们渴望享受儿孙绕膝、数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不少中国人,尤其是男性,将三代同堂视为至孝。因此,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偏好主干家庭,体现了其“家族本位”的意识。

这一情况在美国则有所不同。在美国,绝大多数家庭是由未成年子女和夫妻组成的“核心家庭”,他们崇尚私人的“自由空间”,这充分体现了美国人“个人本位”的思想。因而核心家庭可以说是美国社会的主流。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玛莎,完全无法理解晓生基于中华孝道所作出的决定。在她看来,朱老先生首先是一个“麻烦”,其次才是她的公公。

对家庭概念理解迥然不同的两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所引发的矛盾可想而知。当朱老先生因生活失意,外出散心而意外走丢时,玛莎认为这是其刻意为之,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直接导致了矛盾的集中爆发,致使朱老先生负气出走。

(二)家庭文化的差异。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观点,这在朱老先生身上可见一斑。朱老先生在家中看电视或是听曲儿时,随意调大音量,到忘情处时甚至高声哼唱,全然不顾及正在写作的儿媳妇玛莎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玛莎亦不堪其扰,屡屡与晓生赌气:“今后不会再有任何新作品了。”不仅仅是家庭,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还极大阻碍了朱老先生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化冲突,朱老先生表现出的态度是对抗、逃避,总是等着外界来附和自己,从未试着放下身段进行沟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玛莎代表的美国平等自由家庭观,以重视个人价值为宗旨。这两种观念的碰撞即使在用餐时从未停歇一在中国,父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父辈们在餐桌上高谈阔论时,小辈们只能聆听教诲,然后默默咽下一口饭菜。但是,玛莎对此毫不买账。面对朱老先生的“咄咄逼人”,玛莎选择针锋相对,以自己的话语捍卫家庭的民主与平等。在两人乃至两种文化之间受夹板气的晓生,只能选择息事宁人。可是这一切在朱老先生的眼中,就不仅仅是文化差异那么简单了。

(三)教育理念的冲突。在对孩子吉米的教育上,这个移民家庭划分了“中文时间”和“英文时间”,看似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实则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对此,电影中有两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当吉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母亲玛莎看时,尽管玛莎没有理会吉米的真正用意,但还是对其想象力赞不绝口。依照美国的教育理念,父母更多的时候是观众,以掌声鼓励孩子发挥才能,点亮心中梦想。

二是朱老先生教吉米唱中国地方童谣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双语学习后,孩子的眼神中流露出明显的不情愿,但是朱老先生对此浑然不觉,仍沉浸在自己的填鸭式教育中。这时已无法区分朱老先生到底是在教育孩子,还是满足自己了。

结果显而易见,吉米不堪重负,在课程中得分垫底。齐头并进的结果却是两头落空,徒增烦恼。这似乎也象征着两种文化的对立冲突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价值观差异的成因

(一)中美对于孝道的理解不同。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扎根于国人血脉深处的美德。这种对于“孝”的执念,源于中华民族长期的农耕社会。正所谓“故土难离”,中华人民对于土地一直有着一种依赖感,而维系这种依赖感所需要的就是一个个血脉相承的小农家庭。这一点在之后不断衍化,从土地延伸至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普遍将传承视为对长辈最好的报答。军旅世家、书香门第在中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片尾处,朱老先生哀叹于家门世代大儒却出了自己这个武夫。从他语气中所透出的遗憾与惋惜,足可见中华民族对于血脉相承的重视,这也是中华传统孝道的一大特质。

但是这一点在美国则有所不同。当地普遍认为,孩子在18岁成人后就应自立门户,作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体而存在。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安身立命、成家立业,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这一点在玛莎和晓生身上均可窥得一二——一贯支持置换房屋的玛莎在向自己父母借钱时一反常态,迟疑再三;晓生也因为一定程度的西化而投了否决票。这种中美孝道的差异便是影片中家庭冲突的主要诱因。作为一个中美文化的矛盾集合体,晓生在全片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两难的抉择中,也为他之后一系列是非难断的举动埋下了伏笔。endprint

(二)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矛盾。为了确保数世同堂的传承延续以及在此之上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和谐稳定,家族本位意识应运而生。家庭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而集体主义便是这种观念的核心价值。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以大局为重”。即使已身处美国多年的朱晓生也无法扭转这种家族观念,因而在父亲退休后便毅然决然地将他接到美国团聚。面对妻子的质疑,晓生的“别无选择”一词已将“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的信念诠释得淋漓尽致。正如片尾处,原本已心如死灰的朱老先生作出了最大的让步,只为了能给孙子杰米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

而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了文化的首要原则。《独立宣言》开篇提到:“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民注重个人的权力与自由,支撑着他们的是一种“个体主义”价值观。所谓社会家庭,均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因此绝不能以大局为由抹杀每个独立人格的平等人权,一切都应以人为本。基于这种观点,玛莎才会认为朱老先生的突然出现首先是侵占了她的个人空间,其次才是公公到访。在讨论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前,应当理清两个平等个体之间的权利。

一言以蔽之——中国是家庭大于个人,而美国则是个人大于家庭。

三、结语

影片的结尾,度过了磨合的阵痛期后,双方开始互相理解、作出让步,家庭关系也因而得到了显著改善。拥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两人尝试理解并融入异域文化,与其勉为其难、得过且过,不如敞开心扉,拥抱新生活。这充分说明,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并非不可协调,而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冲突和分歧也具有可调和的一面。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際中,采取漠不关心或是一知半解的态度,不仅于事无补,还会造成矛盾的激化。只有真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才能在不同文化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诚然,文化差异不可避免,但这种多样性本身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不同文化各发其声、相得益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才能共同谱写出动人的乐章。待人如此,齐家如此,治世亦是如此。

电影《推手》所呈现的故事,实则是不同文化之间从未知到冷漠,从矛盾到和解的故事。代表中国的朱老先生和代表美国的玛莎,在经历了敌意与冲突后,最终通过理解与交流化干戈为玉帛。

因而,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天,移民和文化移植不是将一种文化原封不动地搬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也不是像变色龙一样为适应新环境而舍弃原本的颜色。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意味着不同国度、不同传统,以不同方式接纳认可异域文化,实现文化共存;以此引导人们建立起一个互联互通、兼容并包的文化价值体系。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在交汇时便会产生碰撞。面对这些问题,应把握“求同存异”这一原则,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展开对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我们应通过不断包容和学习,共同促进多元文化格局的持续稳定、繁荣发展,助人类文明更上一层楼。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观跨文化交际
料理机设计之我见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中西文化价值观下的真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