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丘吉尔是怎么掌握舆情的

2018-01-17张丰

支点 2018年1期
关键词:和谈丘吉尔普通人

张丰

社交媒体时代的点赞之交,距离“共同体”差得太远了。

电影《至暗时刻》中的丘吉尔,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他临危受命,接替主张与纳粹德国进行和谈的张伯伦。丘吉尔面临的是一个黑暗时刻,彼时,敦刻尔克30万英军被德军包围,而主张和谈的同僚们天天和他争吵。

虽然拥有极大的权力,丘吉尔却感到孤立无援。他的生活和工作都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这种氛围差点击垮了他。所谓“至暗时刻”,其实并不仅仅是对人类和全世界来说的决定二战命运的时刻,更是丘吉尔自己内心最黑暗最无助的时刻。

这个时候,他选择听从国王的建议,去听听普通人在想什么。他的做法是乘坐一次地铁。那时伦敦的地铁并不拥挤,他只需要坐一站路,就能和一群人进行交流。奇怪的一幕出现了,车厢里所有乘客都认出了他——那个叼着雪茄的胖老头,那个冲镜头摆出V字手势的人。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意味深长的一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电视还没有出现,人们是怎么认出丘吉尔的?那时的主要媒体一是报纸,二是电台,毫无疑问,人们是通过报纸认出眼前这个人的。一份报纸很可能被传阅很多次,就像现在人们转发微博一样。纸媒,在特殊的时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能达到惊人的程度。

丘吉尔挨个和大家打招呼,像一个首相应该做的那样。他询问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例行的寒暄。然后,他就问出了那个问题:如果政府选择和纳粹德国和谈,你们愿意嗎?这时,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出现了——地铁里的每个人,从工人到白领,从妇女到儿童,都响亮地说出了那个词“never”,绝不。这个词就是丘吉尔的救命稻草。在那一刻,丘吉尔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共同体”之中,他发现英国人民是一个真实而强有力的存在。

就是在这个时候,丘吉尔真正掌握了舆情,也获得了力量。所谓舆情,就是在某一刻一个群体拥有的相同情感。不管是愤怒、焦虑还是悲哀,一旦同时被很多人所拥有,都意味着一种真实而强大的力量。在找到这个共同体的时候,丘吉尔就从那个至暗时刻走了出来,他真正成为了英国人民的代言人。

这列车厢就是一个隐喻,意味着整个社会。如果丘吉尔没有从自己狭小的世界走出来,他可能永远都感觉不到这个世界的存在。后来他到议会演讲,一一念出地铁里那些普通人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那么有力,那么重要。舆情中的人,本来是没有清晰面孔的,丘吉尔却在英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赋予了这些普通人清晰而有深度的生命。

走到人群中,去询问和倾听,这可能是最笨的做法。在今天,像特朗普这样的人物,会在社交媒体直接问他的粉丝,你们怎么看待我的政策?他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粉丝的评论。但是,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可能早已把他屏蔽。即便是他的铁粉,看到他发布的社交动态,随手点一个赞或者评论两个字,就代表真正的民意吗?试问,通过手机发表的意见和面对面盯着对方的眼睛道出的心声,是一回事吗?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在上一次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之前,几乎所有的主流民调都认为希拉里会赢。希拉里也并不是一个不懂社交媒体的人,她有一张自拍非常经典,在她身后是支持她的人群。但是,这种社交媒体中很容易搜集的意见,很有可能失真。真实的声音,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获得,它需要像丘吉尔那样,遇见自己的至暗时刻,在绝望中清空自己,才能真正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同类。社交媒体时代的点赞之交,距离“共同体”差得太远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谈丘吉尔普通人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段子里的丘吉尔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
中美会谈与越美和谈——兼论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越三角关系(1971—1972)
降低标准 ——帕特里克(美国)
丘吉尔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