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蒗吕家湾:一座码头“火”了乡村游

2018-01-17罗嘉

今日民族 2017年12期
关键词:泸沽湖码头民族

◇ 文·图 / 罗嘉

景色美·人气旺·服务好

廖培坤走出家门时,还不到早上7点,冬季清晨天空中还依稀可见点点星光。

在此之前,他已在家生火做饭并饱餐一顿,为接下来的划船工作蓄足体力。虽然从自家房子步行到湖边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但绝大多数村民都和廖培坤一样,个个身着本民族节日盛装,早早来到码头集结,等待着一天之中第一拨游客的到来。

微熹初露,游客们或步行、或乘车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岸边,在村民的带领下,秩序井然地坐上停泊在岸边一条条长约六七米的木制猪槽船。随着前后橹的摇摆,小船慢慢冲破水面上弥漫着的重重雾霭,渐渐向湖心驶去,寂静的泸沽湖也随着船上游客的阵阵欢声笑语热闹起来。

自从今年5月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扶持下建起码头之后,以往冷清异常的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吕家湾村在转瞬之间变得热闹非凡。每日在湖面上穿梭往来的小小游船,不但成为村民与外部世界相联通的友谊桥,而且是当地民众发家致富不可或缺的聚宝盆。

留不住人的地方留不住财

清晨出船开工、天黑泊岸收工,如今已成为吕家湾大多数村民一天劳作的“标准模式”。面对每天将近10个小时的劳作时间,已过不惑之年的廖培坤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今年5月之前,常年在外奔波劳碌、已经做了20多年建筑工人的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打工生涯,会因一条不起眼的小木船而画上句号。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吕家湾这个外面的姑娘不愿意嫁进来,村里的小伙想方设法要出去的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巨变突来。

在当地人印象中,吕家湾虽然有着地处泸沽湖景区“背山面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但由于不通公路,村寨长期与世隔绝。加之海拔近2700米、年平均气温9.3℃的山地环境气候,极大限制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汉族、彝族、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等民族,靠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难以增收致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滞后。每年农忙过后,许多人无事可做,久而久之还滋生出了自由散漫的风气。

“过去我们村究竟穷到什么地步?村民杀一头猪,有半头在村里卖不掉,因为大家没钱买,只能拉到别村去卖。”吕家湾村民小组长钱友潮说,搁在以前,谁家要是有一辆摩托车,在村里绝对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为谋生计,村里青壮年接二连三地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村寨因此冷清了很长时间。

路不通,留不住本地人;路通了,留不住外地人。钱友潮告诉记者,环湖公路修通之后,虽然让吕家湾人看到了曙光,但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管理,加上缺乏各项基础设施,游客数量止步不前,旅游业整体推进缓慢。今年以前,村里除了个别人家开设酒店之外,全村无可支撑性经济来源。

而近年来邻村悄然发生的变化,也在不断“刺激”着吕家湾人的神经。

与吕家湾相隔不到10公里、同属一个村委会的落水村,紧紧抓住通车通路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历史机遇,依托当地山清水秀的旖旎风光与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全力开发现代生态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眼望着邻居日子蒸蒸日上,吕家湾村民深刻意识到,等靠要不是办法,动手干才有出路。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百姓脱贫致富的急切心情,也牵动着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心。

为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2015年12月,宁蒗县民族宗教局专门组成示范区调研组,就吕家湾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成为省级特色村寨一事展开实地调研。

其间,县民族宗教局积极召集全体村民进行商讨,广泛听取和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寻找穷病根、消除穷毒瘤。

“会上,群众普遍反映,扼制争抢游客现象发生和将具有不良生活习惯的部分劳动力转变成致富创业能手,是该村急需解决的问题。”宁蒗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杨志华说:“最终,村民提出的新建1个码头,以规范旅游促脱贫的意见被采纳。”县民族宗教局随即做出保证,不管困难有多大,3年内一定要给吕家湾村建成1个码头。

一个希望的码头带来的新生活

巨变的时针在2017年5月18日开始飞速转动。当天,由县民族宗教局向上级部门申请137万元而新建的一座80米长、8米宽的新码头正式投入使用。

“在新码头正式投入运营的那天,每个人都激动万分,接受村民小组的统一安排出船。但我们内心还有点忐忑,猜想着划船究竟能挣几个钱。”11月15日,在泸沽湖泛舟的摩梭姑娘付美兰主动向我们聊起了码头带来的新生活。她告诉记者,划船第一个星期,每户人家就分到了270元的收入,这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接下来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前来吕家湾的游客络绎不绝,划船收入更是高得让村民难以置信。

“今年国庆节假期,我们每户拿到了4100元。即便现在是淡季,每周收入也能稳定在1200元左右。”村民廖培坤乐呵呵地掰着指头向记者算起了致富帐。他说,以现在的情况,他们家通过出租房子和划船,一年下来收入也得有个十来万,收入不但和普通城市居民旗鼓相当,而且还是就近就业、能陪家人,比东奔西走打工强了不止一点。

服务贴心 I 上船安心 I 玩得开心

日子有了奔头,村民们创收的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如今我们村里的青壮年都陆续回来了。大家整天穿戴整洁,都盼着早出船、多挣钱。”钱友潮说,现在吕家湾家庭团圆了、生活幸福了,过去打麻将、爱喝酒的不良风气已一扫而空;就连那些行动不便、往日很少出门的老人,如今也坐在码头上,主动承担起了售票的任务。

而为了规范旅游管理,提高村民服务意识,县民族宗教局也针对吕家湾实际,打出“组合拳”。

杨志华介绍说,在码头建设期间,就抓紧时间对民众展开民族团结宣教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熟悉当地情况的民宗系统干部,以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集中向村民宣讲党和政府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民族团结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旅游服务意识和诚信经营意识。同时还组织村民练好常用普通话礼貌用语,并派有相关经验的人前来为村民讲解划船的技术要领和意外救助常识。

记者在湖边看到,每当有游人上船,接驳处都有相应工作人员做好指引与搀扶工作,帮游客穿好救生衣至安全落座。一边摇橹,村民还一边向外地人讲述泸沽湖的传说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说到兴起,村民往往还会纵情高歌一曲,为游人献上祝福。而当见到湖上漂有饮料瓶等垃圾时,村民也会及时打捞,防止湖面污染。

而为避免恶性竞争、争抢游客的事件发生,县民族宗教局还将吕家湾的34条猪槽船编号,实行统一管理,每户按次序轮流出行,总收入每周平均分配给全村57户居民。

“如若均分后每户不足100元,那么当周的经营收入就不再分配,统一归到集体资金账户。等资金积累到一定数额时,再拿出来作为村内其他项目建设费用。”杨志华说,在码头运营后,吕家湾村民明白了美好生活除了离不开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帮扶之外,还需要自己动手创造。“目前,村里还缺少公共厕所、停车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未来,这些设施的建设,资金将来自于划船收入积攒下来的集体资金。”

景色美、人气旺、服务好,吕家湾俨然成为了当下泸沽湖风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走访过程中,来自浙江的王英女士跟记者聊天时,还将自己在吕家湾的感受总结为三句话:服务贴心、上船安心、玩得开心。而每当谈及如今的幸福生活,吕家湾村民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山坡上随风绽放的五彩格桑花一样绚丽。

钱友潮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还有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过,照现在的收入情况来看,今年12月,他们基本都能实现脱贫。“下次你们再来时,也许就可以看到我们宽阔的停车场和整洁的文化活动中心啦。”

猜你喜欢

泸沽湖码头民族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泸沽湖组诗
Mosuo on the move
MINORITY REPORT
前往码头
传承 民族 文化
在码头上钓鱼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