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说明文“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策略

2018-01-16李美芳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李美芳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教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一篇带多篇”教学方法的意义,指出教師可从确定议题、提炼策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着手,开展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说明文 “一篇带多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031-0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篇目不多,八年级上、下两册各四篇,整个初中阶段共八篇,仅学习教材,学生无法获得深刻而丰富的说明文阅读知识。况且,在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过于注重识记文章内容,或局限于浅表性思维的习得,而未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领会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筛选、提炼、理性分析的能力。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教学方式,依据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改变说明文教学困境。

所谓“一篇带多篇”,是指教学时精读一篇文章,附加若干篇课内外文章。这与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提出的“1+X”阅读教学方式一致,“1”为核心,“X”为辅助、延伸、拓展。“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把单篇教学、群文阅读和读整本书贯通起来,能促使学生把在单篇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能力运用到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确定议题,选择文章

教师在确定议题时,可以教材中的一篇文本为核心,采用“抛锚式”的方法勾联课内外文本,借助“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帮助学生自我构建。选择的文章需要与课文有结合点,否则就是仅让学生多读两三篇文章,而未能实现课内外阅读的联动。

(一)以“说明对象”为议题

以“说明对象”为议题,即根据说明对象的同一性选择文章。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桥之美》《侗家风雨桥》《湘西矮寨大桥》等文章,使学生对介绍桥梁的说明文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教师可拓展教学《草木知时节——漫话物候》《从古诗词看物候现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时间的脚印》,拓展阅读《老街,时光的脚印哪儿去了》《和大自然交朋友》《时间》等文。如此以说明对象为议题拓展,有利于学生同中求异,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比较阅读中更为开阔。

(二)以“作家作品”为议题

以“作家作品”为议题,即在学习选入教材的某一作家的作品时,拓展阅读该作家的其他经典作品。以“作家作品”为议题,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特定作家的生平、思想、情感以及写作风格。读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拓展阅读其《桥名谈往》;读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拓展阅读其《南州六月荔枝丹》;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语言》,拓展阅读其作品《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以作家作品为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在其研究领域的成就,学习作家的科学态度。

(三)以“说明顺序”为议题

说明文行文富有条理,在说明事理时都会遵循一定的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以“说明顺序”为议题,即选取一组运用同一类型的说明顺序的说明文,集中讲解教学。例如,以逻辑顺序为议题,可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后补充《晋祠》《向沙漠进军》《死海》,学习逻辑顺序的常见类型。《中国石拱桥》采用了“由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苏州园林》和《晋祠》都采用了“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向沙漠进军》采用了从“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的逻辑顺序,《死海》则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事理的内部联系,把握说明文的条理和思路。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说明特征”“语言风格”等作为初中说明文“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的议题,加强课内外阅读沟通,使阅读教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二、深入探究,提炼策略

(一)理清说明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中的说明顺序很有条理,整体上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全文围绕“物候学”这个中心,先引出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随后重点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早晚的四个因素,最后点明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另外,该文局部段落的安排以及语段的承接也很有讲究,通过探究第6至10自然段关系的环节,学生领悟了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早晚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影响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展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挖掘文本内在的联系,寻找规律,教会学生阅读此类说明文的方法。

《中国石拱桥》共有十个自然段,几乎段段都可以划分明晰的层次,尤以“总分式”的结构与顺序为主。余映潮老师将其划分为四种:总分例证式(分说的部分由“例证”组成)、总分要点式(分说的部分由“要点”组成)、总分主次式(分说的部分有明显的“主次”标志)、总分阶段式(分说的部分标示出明确的时间“阶段”)。这样的结构方法同样值得深入探究。

(二)归纳说明特征

一些说明文的说明特征非常突出,在文章开头部分集中呈现。如《苏州园林》开头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故宫博物院》开头的“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是故宫博物院的特征。《晋祠》开头的“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是晋祠的特征。也有部分文本的特征分散在各段中,需要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本质的词语进行概括,如《中国石拱桥》中“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是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教师在“一篇带多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归纳说明特征的方法,举一反三。

(三)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大多具有平实严谨的特点,不过仍有一些文章将说明与描写的手法巧妙结合,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文段将说明寓于描写之中,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晋祠》前面的内容介绍晋祠的自然环境,绘形状神,既用排比句,又用对偶句,使得文章内容生动、具体,形神兼备,音韵和谐,给人以明晰、深刻的印象;《落日的幻觉》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的种种景观,使文章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三、精讲一篇,泛读多篇

“一篇带多篇”是借助教科书中的课文,延伸出一组文章供学生阅读思考,一般需要两至三个课时。课文以精读的方式学习,延伸的多篇文章则以略读、泛读的方式学习。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精读可以让学生学得细一些、深一些,第二课时可以选择有结合点的文章《桥之美》《侗家风雨桥》等进行多篇阅读。第一课时学生主要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重点阅读文中说明赵州桥与卢沟桥的两个部分,比较赵州桥、卢沟桥的异同,以及对赵州桥与卢沟桥进行说明时表达方面的异同,学习“总分要点式”的写法。第二课时比较阅读,让学生分析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另外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梳理要点:《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侗家风雨桥》一文以程阳风雨桥为例说明侗家风雨桥造型艺术的特点;《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严谨平实,从建筑公用角度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

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一篇带多篇”的尝试,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加强课内外阅读沟通,达到阅读的深度,也达到阅读的广度。这样的阅读方式,教师少言,学生自明,对学生而言益处多多。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