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本课堂”真正“以生为本”

2018-01-16李朝钦

关键词:生本课堂价值观情感

李朝钦

【摘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的”。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课堂”。在“生本课堂”的新教学形态下,要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要从过去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变成追求知识、提高能力、养成正确价值观的主人。师生要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性。

【关键词】 生本课堂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2-046-02

0

但是,高中的思想政治科还须应对高考的任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多还停留在学科知识的学习、做题、考试。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是侧重于解答题目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几乎被忽略,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被大大削弱。一些“生本课堂”示范课,课堂搞得热热闹闹,学生很踊跃、很激烈的参与其中,但是大多是照着书本念观点,或者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没有真正的主动思考。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是打“生本课堂”之名,行“应试课堂”之实。表面上学生是参与了,但是缺乏真正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参与,动力是外在的、不可持续的,更加培养不了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真正的“生本课堂”,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真真正正“以生为本”,切切实实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来自内心的动力,让学生喜欢学习,自觉学习,坚持学习,不仅学到可以应付考试的知识,更加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陶冶。

一、“生本课堂”应该是“生活课堂”

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性强。如果不加处理,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掌握,就理论学理论,用理论去理解理论,不接地气,课堂往往会很单调沉闷,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学起来会比较痛苦。

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贴近生活的课堂,才会是活的课堂。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对于学生来说,课本理论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体验理论的魅力,品尝个中滋味,用理論去分析和解决实践当中的问题。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共鸣,才会有话可说,才能真正激发来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以教材为骨干,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当中能够感知得到的、关注得到的材料加以丰富、润色。

在学习“市场失灵”的时候,我首先提供了学校周边商铺的照片和学校周边餐馆整治等背景材料,然后设置几个探究问题:“在商店里,我们可以轻易买到饮料、水果、衣服等商品,但是却不见有枪支弹药在出售?”“还有哪些东西是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买卖的?为什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出发,得出一些符合自身认知和表达水平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比较粗糙,但是通过加工和引导,可以向课本理论靠拢。最可贵的是,学生通过对生活事件的感知而得到的知识,不仅能够学得懂,记得牢,还会自觉用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生本课堂”应该是“开放课堂”

由于学生存在主体差异性,认识事物的角度、立场、观点、方法、水平和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回答往往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有的认识甚至超出了课堂学习的知识范围,或者连老师都无法进行引导和点评。这对老师驾驭课堂是一种考验。因此,在一些“生本课堂”上,探究流于形式,老师不敢放得太多,担心收不回来,学生能够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就心满意足了。答案程式化,学生很容易、很自然的用课本知识来回答问题,教师也赶紧的加以总结。

这样的课堂,虽然有学生参与,甚至也可以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实质上还是封闭式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学生只是机械式的在学习知识点,并不是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程式化、标准化的答案,只会压抑学生个性的表达,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模式,依然是被动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动力。

真正的生本课堂,应该是开放课堂。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不能想着按照既定的设想控制课堂,而是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发,及时把握课堂进程中的有效信息,并据此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老师与学生、教与学才能水乳交融。

如何实现“开放”,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勇于表达?要营造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奇特的想法。多予表扬肯定、少给否定批评,着重鼓励引导、绝不挖苦嘲笑。欣赏学生的个性表达,放大学生身上的亮点,让真正的金点子发出耀眼的光芒。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设问、组织讨论和形成观点看法。这样,学生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和自由感,心智和心灵才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才能在身心投入、主动参与、畅所欲言、充分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受益终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思维风格。

三、“生本课堂”应该是“内涵课堂”

高中是学生长大成人、心理成熟的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担负着高考的任务,更加要承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功能。这也是新课标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难以量化和进行客观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在考试当中也难以进行直接的考核。因此,在应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实际上仅偏重于知识的掌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诸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自尊自强等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几乎一片空白。某些直接涉及相关内容的知识点,也因为外在化、程式化、抽象化的教学,无法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最终也是流于形式。这种只有观点、理论和考试的课堂,是与新课标相违背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的思想政治课堂,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课堂。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学习的积极性即心理的能动状态,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在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中。所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主动感悟过程。因此,探究的过程,应该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建立在学生自身的角色代入和亲身感悟的基础上,形成内在的力量,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市场失灵”的探究活动中,我最后的问题是“假如你是其中一位餐馆的老板,是这次整治行动中,你的店铺被要求整改。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整改?”学生在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自发的追求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应该遵纪守法、证照齐全、消防过关、诚信经营、安全健康、环境舒适、服务到位。我相信这些感悟,对将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学生来说,会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或许高考过后,很少再派上用场,但是思想政治课堂上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是终身受用的。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能力,更能真正触动心灵深处,让灵魂得到洗涤,情感得到升华的,有深度的课堂,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生本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价值观情感
我的价值观
情感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台上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