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闻

2018-01-16

种业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玛拉黄萎病稻瘟病

中科院发布全球首份小麦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

近日,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对外发布中英双语全球小麦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这是国际上首次发布全球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

黄文江研究团队自2012年开始,围绕我国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控体系的构建,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通过自主研发的“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系统(http://www.rscropmap.com)在线发布病虫专题图和科学报告。此次发布的监测报告聚焦全球粮食主产国在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生长期典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对2018年4月至5月全球进入小麦中后期生长阶段的10个主产国的小麦锈病、赤霉病和蚜虫等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定量监测,提取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危害程度和发生面积。监测结果表明,小麦病虫害在这10个国家总体呈轻度发生态势。

对于我国的情况,科研人员指出,2018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轻,条锈病、纹枯病、蚜虫、赤霉病发生面积与往年相比减少19.7%。未来,该团队将进一步开展全球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并定期发布全球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报告,为粮食安全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新华网)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防治棉花黄萎病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付广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创制了无转基因抗棉花黄萎病突变体,为培育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提供了育种材料。

黄萎病号称棉花“绝症”。该研究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出了无转基因的编辑突变体ce1和ce2,对棉花黄萎病有较高的抗性,为提高棉花抗黄萎病能力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同时,该研究还首次阐明了棉花基因在A和D两个亚组中同时编辑的规律和鉴定方法。

(基因农业网)

京津冀推广节水抗旱小黑麦新品种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局获悉,为了落实中央关于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政策,今年北京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站以冬闲期绿色覆盖与保护性种植模式中的新型优势作物小黑麦为切入点,实施了“京津冀小黑麦新品种筛选与示范”项目,引进了小黑麦新品种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多点品种筛选试验,目前在三地开展了3个小黑麦新品种示范,示范面积共240亩。为了检验项目工作开展的效果,日前北京市种子管理站举办了京津冀小黑麦新品种筛选和示范观摩会,来自京津冀各区县种子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育种单位的代表近40人参加。

据介绍,小黑麦是由小麦属和黑麦属物种经属间有性杂交和杂种染色体数加倍而人工结合成的新物种,它结合了小麦和黑麦的优点,一是生长势强,抗旱节水,是资源节约型作物;二是抗病虫性好,整个生长期内不需要喷洒农药,环境污染少;三是能解决冬季农田裸露问题,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沙土飞扬,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中国农业新闻网)

近日,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携团队入主湖南省级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构建了“稻瘟病病菌动态监控平台”,根据该平台成果,现已培育出含不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

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俗称水稻“癌症”。其发病严重时,可致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与袁隆平团队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引进了国际水稻所研究员周波的稻瘟病菌变异监控技术,构建了不同地区具代表性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库,实现了不同地区稻瘟病生理小种群体变化规律的动态监测。除基于该平台数据,培育出旺两优958等抗稻瘟病超级杂交稻新品种外,他们还将针对性布局品种的高产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并最终实现杂交稻新品种长期、持久抗稻瘟病。

(科技日报)

“申抗988”品种权转让获人民币800万元

近日,由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团队选––育的“申抗988”西瓜品种权被以人民币800万元高价成功转让给品+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这是上海市农科院自《上海市农业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以来科研项目转让价格的最高纪录,同时创下了中国国内大宗瓜菜单一品种之品种权转让价最高纪录。

据报道,由上海市农科院历经近20年辛勤攻关,成功育成抗病且味佳的西瓜新品种“申抗988”。该品种卓越的抗病和抗逆性,弥补了“早佳(又称8424)”不抗病、易裂果、易倒瓤的重大缺陷,此外,团队育成的小果型、优质、特早熟西瓜新品种“圣女红二号”弥补了国外引进小果型西瓜品种不抗病、坐果难及产量低的缺陷,显着提高了小果型西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并成为苏浙沪皖鄂鲁地区春播特早熟设施栽培小果型西瓜的主导品种。

(中国水果门户)

“喜玛拉22号”将成为西藏青稞第一主导品种

近日从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获悉,西藏近年来大力推广“喜玛拉22号”青稞高产品种,2018年共推广种植面积83.9万亩,2019年计划达到全区青稞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届时将成为西藏青稞第一主导品种。

西藏共审定青稞良种68个,其中选育推广的有“藏青320”“喜玛拉19号”“藏青2000”“冬青18”“喜玛拉22号”等。“喜玛拉22号”是西藏春青稞良种中产量最高的品种,去年在日喀则市高产栽培示范区域单产超过450公斤,最高单产达到572公斤。今年推广面积比2017年增加29.4万亩。

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对青稞新品系的试验示范力度,每年有20个新品系参与区域试验示范。

“喜玛拉22号”是日喀则市农科所多年前组合育成的青稞品种,全生育期134天,具有籽粒饱满度好、抗倒伏能力强、耐旱耐湿等特征。这一品种对肥水要求较高,将被安排在海拔4100米以下,耕地肥力水平较高、排灌方便、集中连片的地块种植。

(农民日报)

信阳市科技扶贫添动力“水稻+”带来高效益

为提升河南省水稻生产水平,示范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再生稻栽培、水稻机械直播等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河南省农技总站于近日在信阳市召开全省水稻生产新技术现场观摩交流培训会。“水稻+”高效种养模式现场会在信阳市平桥区金实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稻虾共作的种养结合模式,让参观者看到了农业科技在推动合作社发展和带动脱贫致富方面的巨大作用。

(农民日报)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35年“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

中国农业科学院日前首次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报告预测到2035年我国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底线要求,主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自给率大致保持在90%以上。

报告称,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粮食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整体将呈现增长态势。受粮食收储政策调整影响,未来稻谷和小麦等口粮作物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产量基本保持稳定,预计到2035年稻谷和小麦产量分别为2.03亿吨和1.28亿吨。同时,受益于畜牧业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持续推动,非口粮粮食作物产量将分别增长至2.77亿吨和1683.43万吨。

报告还预测,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将持续增长,但随着居民猪肉消费逐渐饱和,猪肉产量在肉类总量中的比重将出现下降,禽肉、牛肉比重上升明显。到2035年猪肉自给率将降至94.78%,牛肉和奶类自给率将分别回升至90.51%和72.52%。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定量评估模拟了农业政策变化和外界冲击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分别就17个具体农产品进行专题研究,重点关注2020年和2035年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中国农业新闻网)

猜你喜欢

玛拉黄萎病稻瘟病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请坐在我旁边
温室条件下中棉所96B 对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评价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IPA1基因具有稻瘟病抗性功能
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遗传结构揭示
嘉玛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