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体验,牵手“量感”

2018-01-15邱淑瑜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量感体验调查

邱淑瑜

【摘要】“测量”单元包括毫米、分米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旨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但“千米”与“吨”难建立“量感”.只有加强实践与体验,才能更好地牵手“量感”.

【关键词】体验;调查;估测

新课标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的具体设置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重视对测量过程的感知与理解,即在测量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发展“量感”呢?

一、体验与计算,在建立深刻表象中“奠基量感”

长度单位的表象是学生理解物体长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把表象建立与学生的感知相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的体验,从而形成鲜明的表象,为培养“量感”奠基.

如,在教学“千米”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千米”这一单位与谁关系密切?质疑“能比画大小?能用尺子量一量长短吗?”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你知道1千米大概有多远吗?”学生猜“有走廊那么长?因为感觉很长.”有的说“有50间教室那么长,感觉千米应该很长,数量多.”如何有根有据的体验千米的长短?“我们能估一下教室大概有多长吗?”学生很快估出大约是8米长.“一间教室大约8米,能估一下走廊有多长吗?”讨论中形成共识走廊大约有六间教室那么长.用乘法计算出走廊大约有50米长.“50米大概走多久呢?”学生有了体验的冲动,一名学生从走廊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其余同学掐时间,很快得出50米大约走30秒,这时启发推理100米、1 000米大约走多长时间呢?顺势小结:我们还可以借助时间认识1千米有多远,拓展学习方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1千米大概要走10分钟,那如果骑自行车呢?开小车大概要多长时间呢?”在不断追问中,学生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知,结合平时上学、走路或骑车的时间,推算家到学校的距离,最后,利用课间时间到操场走五圈,准确感受一千米的距离.

“量感”是建立在学生体验基础上,教师通过以小估大,形成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借助时间计算,体验“千米”长短;通过“生活中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是1千米?”促使学生对头脑中刚形成的千米表象提取出来;通过“走一走操场五圈”的活动体验,再次对千米进行精确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了一千米的鲜明表象;借助上学使用的出行方法及所用时间,建立几千米的表象.将长度单位的建立与实际体验、推理、计算感知,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体验与计算”让学生对千米的认知更丰满,表象的建立更形象深刻,从而为“量感”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二、调查与推算,在积累活动经验中“发展量感”

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体验.调查“1吨有多重?”“如何节约1吨水”,在积累活动经验中发展“量感”.

在学习“吨”时,让学生事先调查自行车、摩托车、小车的重量,选择这三个物品是因为自行车我们扛得动,用千克做单位;摩托车很重,扛不动,但还不足1吨,大概是500多千克,利于与1吨做对比;而小车的重量大概是1吨左右,几个人都很难搬得动,使学生借助“经验”对吨有了初步的感知;接着如何让学生具体感知吨的大小呢?我先让每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 000千克即“1吨”;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0名学生约重1吨.在“体验”中对1吨的“量感”有更深刻的认识,借助“数”理解“量”,使“量”更直观.

知识与经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将1吨抽象的质量与学生熟悉的小车联系起来,初步感受1吨提不动、搬不动;借助一袋大米、一名学生的重量推算1吨的“数量”,将“量”的感知化为“数”的大小,使“量感”更直观,让学生通过调查而不止步于单纯调查,引导學生经历“调查”到“推算”的过程,既加深对质量大小的感知,又在推算中发展“量感”.

三、估测与应用,在发展估测能力中“提升量感”

“量感”的建立、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估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估测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量感的增强.所以在教学中尤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学生感受估测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完长度单位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题,选一段路,估测一下大概有多远?有学生说,我用时间来估测我家到学校的距离,我大概走了15分钟,根据10分钟大概走1千米,算出我家到学校大概是1 500米;用摩托车的千米表测量经过的距离;有学生说,我直接导航一下,直接可以查看我家到厦门中山路的距离.借助先进的手段可以帮我们快速了解我们到出行目的地的距离,方便我们预算时间.有学生发现翔安大道的两旁都有路灯,数一数经过多少根的路灯,也能算出大概经过了多远,将生活中的数学回到数学中的估测方法,巧借标准.学生通过标准的计算,很快就学会用恰当的标准去估测距离.

估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大致确定测量结果的范围,对测量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加深对度量单位的认识,提升“量感”.

学生的“量感”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积累、实践、体验中慢慢感悟而来,“量感”的发展应该贯穿于“长度”教学始终,需要教师为学生“量感”的培养铺“路”搭“桥”,常“调查”与“运用”,“量感”因“调查”而深刻;因“有用”而被重视,被强化.实践与体验使学生对测量的过程和结果真正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牵手”量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量感体验调查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